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泾  刘振泽 《前沿》2010,(17):143-147
生态文明作为一种适应自然发展的新型文明形态,是文明发展的高级阶段和表现形式。生态文明要求人类重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关系,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是当今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生态文明的生成与发展有力推动了区域经济、政治、精神文化的共同发展与进步,深入研究生态文明发展与区域发展的内在联系,才能最终实现生态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共赢。  相似文献   

2.
生态城镇建设是中国城镇化的未来发展方向。生态城镇建设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它离不开公众的积极参与,但目前我国在生态城镇化建设中,还存在着公众参与意愿不高、参与渠道有限、参与动力不足等诸多问题,阻碍了生态城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要化解这些问题,必须不断提高公众的生态意识,确立其在生态城镇建设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其参与建设的热情。广泛的公众参与是实现生态城镇建设目标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3.
于英  胡延风 《前沿》2010,(9):156-159
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过程,就是人类存在状态不断提升的过程。建设生态文明是马克思主义所要建立的新社会的内在要求,是人类具有了明显的对自然进行控制和改造的能力之后,对如何运用自己的能力以实现与自然界之间的协调与稳定做出的新结论。它是人类存在状态的一次新飞跃。建设生态文明必须统筹解决人类自然和社会生态问题。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重 《今日浙江》2013,(10):48-49
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为国家战略,强调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加快城镇化进程,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四化"同步发展。新型城镇化作为整个城  相似文献   

5.
陈勋儒 《前进论坛》2010,(11):52-54
<正>生态文明的内涵和体系建设生态文明是一种人类积极维护生态健康的高级文明发展形态。生态健康是人类与生态关系的健康,积极维护生态健康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之意。生态文明已经成为中国政府的施政纲领和国家理念,多样化的生态文明建设正在全国蓬勃兴起。生态文明摒弃了工业文明破坏自然的特征,强调社会经济发展应积极维护生态健康,不能超过生态安全阈值,要在把握自然和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产业结构、消费模式、文化制  相似文献   

6.
英剑波 《群众》2014,(10):53-54
<正>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是当代中国非常重大而紧迫的任务,贯穿于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两者密切联系,生态文明建设是城镇化的内在要求,城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机遇。中央城镇化会议强调,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深刻认识在城镇化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既相互制约,又相辅相成。一方面,城镇化快速发展客观  相似文献   

7.
生态城镇化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它不仅是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的发展模式,而且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我国在生态城镇化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本文以武汉花山生态新城的建设作为案例进行考察,总结其经验和做法,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旨在进一步提出完善我国生态城镇化建设的建议,以期更好地推进我国生态城镇化建设。  相似文献   

8.
科学发展观研究的生态文明视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类的文明史从原始狩猎文明经农业文明到现在的工业文明,给世界创造繁荣的同时,人类也面临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的生态危机。文章通过对生态文明建设在科学发展观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分析,认为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指向,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符合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潮流,而生态文明的最终实现也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基础。  相似文献   

9.
李俊生  刘佳 《前沿》2009,(1):93-95
生态文明是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主张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全面发展。生态文明的建设不仅可以解决人类的“生存危机”,更好地为人类的发展提供物质资料,还可以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建设生态文明对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覃元理  阎建明  荀启明 《前沿》2013,(3):173-175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崭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时代迫切需要人们实现生活方式的变革,即由非生态的生活方式向生态生活方式的转型。大学生生态生活方式包括健康的生活习惯、科学的消费方式、全面的生活追求和合理的闲暇安排等基本内容。建设大学生生态生活方式,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和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新时期推进大学生生态生活方式建设,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和大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如何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立足当前国情,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路径成为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生态文明体现了人类积极主动介入新型社会发展方式的结果,对生态文明建设主体的科学认知和完整把握是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前提.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思想方法以及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依托具有整体性向度的生态人(生态—经济人、生态—政治人、生态—文化人、生态—社会人),促进生态经济、生态政治、生态文化和生态社会的全面发展,最终形成人与自然、人与人(社会)的和谐共生、全面发展、持续繁荣.  相似文献   

12.
孙润秀 《前沿》2010,(7):176-178
在通向生态文明的进程中,生态教育不仅是使当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转变思维方式,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和思想观念,肩负起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任的必然选择,而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需要,直接影响着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13.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社会形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七大报告将建设生态文明提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是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的重大理论创新。实现世界观、自然观和价值观的转变,推动政治、经济和文化社会形态的转型,生态文明建设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机遇。抓住并运用好这一机遇,不仅是实现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还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生态文明引领世界,为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做出的新贡献。  相似文献   

14.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反思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和工业文明发展困境的基础上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实现人、社会与自然协调发展而做出的理性选择。它的崛起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世界性革命。西部作为我国生态脆弱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其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将更加艰巨。笔者以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本质要求为切入点,提出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将面临着发展与保护的"两难"困境,并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视角剖析其成因,认为:1、"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是形成"困境"的价值观根源;2、"唯GDP论"下的传统发展模式是形成"困境"的制度性根源;3、关于西部地区战略性生态功能的滞后定位则是形成"困境"的历史性根源。以期为破解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所面临的"两难"困境探寻有效策略和路径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谭鑫  朱要龙 《创造》2013,(8):66-69
云南盐津县豆沙镇遵照省委"一年打基础、两年求发展、三年树品牌"的要求,创造出了一体两翼三建设的"123城镇化发展模式"。—体是指创新城镇化投融资体制,为豆沙镇城镇化发展提供充裕的资金支持;两翼是指积极推动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两翼齐飞,实现"文化立镇,旅游兴镇",打造经典古镇;三建设是指通过生态文明建设、社会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实现豆沙古镇集魅力、活力、实力于一体的城镇化发展目标。经过几年的努力,豆沙镇已经实现一个由亭台楼阁、牌楼门坊、会馆戏台、酒楼茶肆、驿馆店铺、城堡民居、小桥流水组成的人民安居乐业的特色精品古镇。  相似文献   

16.
生态文明是人类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所达到的文明高度,是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文明形态。党的十七大首次将“建设生态文明”写进大会报告,是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执政兴国理念的升华和创新。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适应,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统一.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科学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7.
生态文明:人类文明的新形态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余谋昌 《长白学刊》2007,(2):138-140
当今时代是人类社会的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建设生态文明是这个时代的基本特征.我国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资源节约型社会,表明已经向着生态文明的方向前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是在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基础上,在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的现实条件下,通过价值观的转变以及由此带来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作为国家行为由全国人民的创造性生态化的实践实现的.中华民族将以率先建设生态文明为人类作出新贡献.  相似文献   

18.
李华 《世纪行》2013,(5):22-22
一、普及生态文明理念。新型城镇化,"新"在发展理念和方式。集约、智能、绿色、低碳,应该贯彻到城镇化的生态文明过程与行动上,首先要改变的是人的观念、体制和行为。应该在思维模式和理念上实现从工业文明向生  相似文献   

19.
陈华 《当代广西》2010,(24):29-29
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体现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水平和整体面貌。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实现“富民强桂”的重要着力点,不仅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20.
生态文明教育的三个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广庆 《理论月刊》2013,(1):163-165
由生态危机所引起的人类社会关系的失衡使人类文明在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后,走向生态文明成为必然。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要充分认识生态文明的社会本质;要从古今中外的历史文化中寻找生态文明的有益思想;要按照人的思想行为发展规律,培养人的生态意识,促进生态文明意识的社会传播和个人生态文明观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