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是深化改革与前30年改革面临的内部约束不一样。第一,社会所面临的压力不一样。前30年改革时,中国的经济已到崩溃边缘,社会也动荡不安,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因此,当时的社会尤其领导人的改革动力和激励都很强。  相似文献   

2.
钟祥财 《传承》2012,(3):20-21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说:“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这预示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不会一帆风顺,但必须迎难而上,没有退路。南方谈话发表后20年来的事实证明,关键领域、关键阶段的改革比人们预想的更艰巨、更漫长。也正因如此,中国未来的发展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  相似文献   

3.
小岗村:改革路上不歇脚白礼华,王青提到小岗村,大多数的中国人都会心生感激和敬佩之情。因为这里是农村改革的发源地,而改革使得亿万中国人获益。小岗村位于安徽省历史名城凤阳县以东40公里处。走进这个村庄,迎面是一道高大壮观的牌楼,上书“凤阳县小岗村”6个大...  相似文献   

4.
近年有一种说法,认为中国经济改革取得成就的原因在于“增量改革”。所谓“增量”,是与“存量”相对而言。“存量”指的是改革以前遗留下来的国有经济部门,“增量”则是指改革之后成长起来的非国有经济部门。这种观点认为,“存量”即国有经济天然不适合市场经济,所以根本改不动。中国的改革之所以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果,原因就在于“暂时搁置存量改革”,同时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非国有经济与市场经济具有天然的亲和力,因此取得了高速增长;相反,自改革以来,国有经济一直增长缓慢,甚至呈下降趋势,拖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后腿。换言之…  相似文献   

5.
《上海支部生活》2014,(8):12-14
深刻认识“四个不适应” 对互联网迅猛发展和科技快速变化带来的挑战和冲击不适应;对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发展不适应;对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不适应;对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不适应 抓好两项重大改革任务 重中之重要抓好中央交给上海的两项重大改革任务,一是着力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二是扎实推进本市司法改革试点。  相似文献   

6.
新语录     
《中国人大》2009,(10):5-5
中国有45万亿元存款,中国“不差钱”,差的是有钱的人想投钱,没自由;用钱的人想筹钱,没渠道。所以搞活金融,搞好金融改革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7.
《辽宁人大》2006,(8):30-31
人口生育率下降和寿命延长正把中国引入一场人口年龄结构的巨变。从现在起的35年后,老年人口将是年轻人口的两倍。如果不准备充分,中国将在本世纪后半叶面临一场危机。中国政府已经朝正确的改革方向前进,但要成功实现改革目标,还有一段距离。  相似文献   

8.
吴晓求 《小康》2014,(2):22-22
打破垄断只靠民营资本设立新的金融机构是远远不够的,它可能只是中国金融体系的一个有益补充,对中国金融体系的重大变革是不起决定性作用的。推动中国金融体系进行战略性改革的力量,除了利率市场化以外,只有互联网。  相似文献   

9.
走过30年改革开放历程,面对世界性金融危机的袭来,中国往何处去?执政党领导层已在各种场合表明了深化改革、科学发展的立场。胡锦涛总书记以“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表明了坚定不移的改革发展立场。温家宝总理称,改革开放是中国发展的永恒动力。  相似文献   

10.
“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邓小平同志作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对中国改革作出了一系列精辟论述,形成一个完整思想体系.成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重大贡献。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之际,学习他关于改革的重要论述和光辉思想,不...  相似文献   

11.
边新文 《前进》2013,(12):16-16
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文化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大以来,文化体制改革由点到面、逐步推进,用改革的办法解决了文化建设中一系列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开创了文化繁荣发展的新局面。但要看到,文化改革成果还不巩固,一些制约文化科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没有完全破题,文化创新环境还有待进一步优化。《决定》着眼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用极大的政治勇气和改革智慧,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目标,从“一个中心、两个巩固、四个坚持”的高度,全面部署了未来5年乃至10年文化改革发展的战略重点,必将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信息博览     
理论信息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著名农村问题专家杜润生在2月12日《社会科学报》上谈中国农村改革问题说,如何将改革深入下去,是个大问题。政治体制改革不搞,市场经济还能够推行,但会带来腐败,分配不公。改革的果实旁落到特权分子手中。而权力经济不改,市场经济肯定不能真正实行公平竞争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改革已经持续进行了30年。人们将我国的改革称之为“渐进式改革”,这是中国改革的基本方略,也是中国改革的一大特点。  相似文献   

14.
自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提出“改革开放”以来,“改革”在历届政府的规划中都是重要关键词。今天我们用历史的眼光来审视现代民主政治下的社会改革到底有多难。改革的共识达成之难。“共识”,指的是在自己利益受损的情况下仍坚持当初达成的一致诉求。在封建社会里,改革都是自上而下的,较少考虑民意或不考虑民意,改革的“共识”,只要朝廷元老、大臣能够达成一致就可以了。  相似文献   

15.
浅议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保障体系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安全网和稳定器。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不完善,已成为制约我国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特别是顺利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瓶颈”。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必须努力建设与之相适应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   一、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指由国家根据国情依法强制并结合人民群众自愿建立起来的具有经济福利性和社会公正性的国民生活保障和社会稳定体系。目前,我国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发展进入关键时期,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相似文献   

16.
改革中期的中国社会分析杨帆·中国社会进入“改革中期”·1978年至1991年,是中国改革第一阶段,历史学家萧功秦称之为“改革前期”。以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和中共14大为标志,中国改革进入中期阶段。其主要特征是:1.改革前期是中国改革的启动期,中国...  相似文献   

17.
《人大建设》2008,(5):54-54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在3月27日的《社会科学报》上撰文说。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只有危机才能催生改革。其实,还有另外一种情况.那就是危机感能够催生改革。30年前。当邓小平推动中国经济改革时,就是那一代领导人强烈的危机感,一种不改革就要被”开除球籍”的危机感,开启了中国的全面改革。  相似文献   

18.
改革在取得巨大成功、经济发展欣欣向荣、人民生活总体改善的同时,社会矛盾加深,贫富差距急剧扩大.向两极分化迈进,腐败和权力资本化迅速孳生并蔓延扩太。这种趋势是与社会主义自我完善的改革方向不相符的,不能让它发展下去。人民群众和学术界对改革有不同的看法,对改革进程中某些不合理的、消极的东西提出批评意见.是很自然的,我们不要把不同的看法说成是反改革。对改革进行反思是为了纠正改革进程中消极的东西,发扬积极的东西,将改革向正确的方向推进。我们要注意团结一切愿意和努力使中国进步的人,要使大家都来拥护改革。让大家都拥护改革的办法是什么呢?就是要使得改革对大家有利,.  相似文献   

19.
中国是一个处于转轨时期的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有着更加浓厚的政府干预色彩。对政府干预在中国经济中担当的角色,各界褒贬不一。世界公认中国的渐进式市场经济改革是成功的,而这场成功的改革正是由政府主导的。政府在宏观经济领域能够发挥积极作用是得到大多数人认同的。然而,在微观经济领域,大多数学者认为在微观经济领域内不应进行政府干预。因为政府干预扭曲了市场行为,破坏了资源最优配置,导致市场经济秩序迟迟建立不起来,经济长期低水平均衡。这的确是不适当的政府干预的负面影响,但并不是说,政府在微观经济领域的一切作为…  相似文献   

20.
与西方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行政改革不同,中国的行政改革是行政体制的根本性转变,而且包含着一定的政治目标。但是,对于政治体制改革来说,中国的行政体制改革又只是一项准备性的工作,它不能替代政治体制的改革。根据中国改革的逻辑,中共十六大的召开,将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起点。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是走向民主的历程,其基本内容是权力结构的调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