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共中央西北局旧址位于延安城南花石崖砭.是西北局1942年9月至1947年3月的办公地。1937年5月15日,中其陕甘宁特区委员会(后改为陕甘宁边区党委)正式成立。1941年5月13日,中央决定将1939年初成立的中共中央西北工作委员会和陕甘宁边区中央局合并,组成中共中央西北局.以加强党对西北地区(包括陕甘宁边区)各方面工作的领导。书记先后由高岗、彭德怀、习仲勋担任。  相似文献   

2.
延安大礼堂     
延安大礼堂,原为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礼堂。兴工于1941年2月,竣工于当年10月。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副议长谢党哉同志为礼堂题写了“陕甘宁边区参议会”8个大字,被镌刻于正面门额。  相似文献   

3.
抗战时期的陕甘宁边区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重要的局部执政时期之一。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进行意识形态合法性、绩效合法性、法理型合法性建设,获得了边区群众的广泛的认同和支持,巩固了陕甘宁边区政权。党在陕甘宁边区执政合法性的建构,对于今天保持党的先进性,增强党的执政合法性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主张人民的事情由人民自己做主的决策理念,使得陕甘宁边区民事纠纷的解决主体群众化。主张以诉讼外方式为主以减少诉讼的纠纷解决理念,使得陕甘宁边区民事调解运作方式逐步民间化。陕甘宁边区民事调解群众化的过程,是我国人民调解制度形成与完善的过程,同时又是中国特色司法制度的建立过程。  相似文献   

5.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作为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的所在地,中国共产党在延安领导八路军等武装力量展开全面抗战工作。陕甘宁边区模范综合性合作社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进行局部执政中经济建设的一部分,无疑为中国共产党日后的全面执政积累了宝贵的经验。陕甘宁边区模范综合性合作社在抗日战争这一大背景下展现出来不一样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陕甘宁边区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先进模范作用。这种模范作用具体体现在陕甘宁边区是民主政治的模范区,在政治体制改革、民主选举和建设"三三制"政权方面具有示范引领的作用;陕甘宁边区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实验区,在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孕育了新中国的模型;陕甘宁边区是敌后抗战的指挥中枢,为抗日战场和新中国的建立提供重要的干部资源、经济资源和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7.
陕甘宁边区银行币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发行的流通于陕甘宁边区的货币,其整个的流通过程以及相伴随的与其他货币的斗争,对于中国共产党货币认知的提高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研究陕甘宁边区银行币的发展历程,不仅有助于加深对共产党经济史的认识,对解决现阶段国内出现的货币问题也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8.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成功领导和执掌政权,实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客观上形成了局部执政的局面,并取得极大的成就。党领导的陕甘宁边区政权处于特殊的历史节点,其执政条件、执政方式和执政能力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也表现出许多新的历史特点。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的成功执政为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重要条件,也为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回顾历史,总结中国共产党成功执政陕甘宁边区的历史经验,对于今天提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由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兼职教授梁星亮和杨洪教授主编的《陕甘宁边区著名人物》一书,最近由中央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这是近年来研究陕甘宁边区历史人物的一本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专著。全书收录了当年曾在陕甘宁边区担任重要职务并在某一方面做出重大贡献的党政军及文化教育、医药卫生、劳动模范,以及著名党外人士等106人的事迹。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掌握局部政权期间,以陕甘宁边区为“一切工作的试验区”,把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和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作为价值坐标,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健全法制,建设廉洁政府,倡导深入实际、调查研究,领导人民发展经济、文化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开展社会改造运动,塑造和展示出中共在陕甘宁边区执政的民主、廉洁、亲民、为民形象,给我们留下深刻启示。  相似文献   

11.
1935年10月。中共中央红一方面军长征到达陕北,11月5日以原中共中央苏区和红一方面军中的政治保卫局干部为基础,在瓦窑堡成立西北政治保卫局,负责西北苏区和红军中的肃反保卫工作。1936年6月,西北政治保卫局随中央迁至保安,1937年1月迁至延安棉土沟。1937年9月更名为陕甘宁边区政府保安处,负责陕甘宁边区的锄奸保卫肃特工作。1947年3月,胡宗南军队进犯边区。保安处随西北局、边区政府转战陕北。  相似文献   

12.
陕甘宁边区妨害私人利益之罪的规定是对传统刑法本质理论的突破,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刑法思想的革新,并为刑事调解的运用和发展创造了重要条件。基于半干涉主义理念的要求,陕甘宁边区将刑事调解严格限制和控制在非严重侵害个人利益犯罪的范围内。刑事调解采用了群众、群众团体、政府、法院相结合的恢复性司法模式,该模式充分体现了陕甘宁边区司法的群众化乃至社会化特色。  相似文献   

13.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密切与晋绥根据地的关系,争取与地方实力派建立睦邻友好的合作关系,以政治和军事手段与国民党顽固派进行斗争,坚守千里河防线,确保了陕甘宁边区周边的安全和内部的稳定。  相似文献   

14.
在巩固陕甘宁边区、稳定边区外部环境、少数民族武装力量中,陕甘宁边区军队民族宗教工作丰富而卓有成效,其历史经验:必须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必须坚持民族平等团结的统一战线政策;必须把原则的坚定性与方法的灵活性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5.
1937年以后,随着党中央的到来和大量知识分子的涌入,陕甘宁边区农村的文化建设也逐步开展起来。党中央和边区政府在边区农村普及教育、扫除文盲,改造旧有民间艺术、创办文化娱乐设施,发展卫生运动、扫除封建迷信,不仅提高了边区村民的文化水平,丰富了村民的文化娱乐生活,而且使村民的身体健康得到了基本保障。研究陕甘宁边区的乡村文化建设,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教材是研究陕甘宁边区社会建设的重要资料,本文以甘肃、陕西、青海和宁夏博物馆、档案馆及个人收藏的课本和教材为基本材料,对陕甘宁边区和谐性社会建设进行了探讨和研究。毛泽东等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在理论方面对和谐性社会建设有创见和论述。陕甘宁边区在建设和谐性社会的实践方面取得积极成效,如人与自然的和谐、生产和生活的和谐、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和谐、干群关系和谐、反对封建迷信等方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调解成为陕甘宁边区民事审判权的主导性运作方式,这是陕甘宁边区民事审判的特色,并且这一特色在很长时期内保持了高度的稳定性。在我国,诉讼调解和判决是诉讼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没有主辅之分,不可偏废。  相似文献   

18.
2007年5月14日至5月16日,全国统一战线教育培训教学改革经验交流会在湖南省长沙市召开。在5月15日上午的开幕式上,中央统战部副部长、中央社会主义学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政权建设中实行的"三三制"政策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起源,提出中国共产党战略方针从"关门主义"到"统一战线"的历史转变,为协商民主思想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陕甘宁边区政权的民主建设实践,为协商民主发展为一种民主形式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一揽子"会、"群英会"、"座谈会",是陕甘宁边区协商民主的主要形式。其主要特征为形式活、内容广、多层次、制度化。陕甘宁边区协商民主对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有重要启迪意义:相信和依靠群众;正确理解和实现党的领导;民主制度是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