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一种全新的社会形态,网络虚拟社会有其内在的生成逻辑,人的虚拟化生存及其相应社会关系的形成、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方位变革分别是其形成的实践基础、技术机制和价值体现。无论是狭义上的界定还是广义上的泛指,网络虚拟社会本质上都是客观存在的能够展示人类大脑意识图景和虚拟构建及延伸现实社会中的真实场景的技术性社会形态。与以往的社会形态相比,网络虚拟社会体现出非聚集性、非独立性、非封闭性、非线性的基本特征,经历了连通的网络虚拟社会、共享的网络虚拟社会、感性的网络虚拟社会三个演化历程,并体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其势必成为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  相似文献   

2.
刘丛丛 《学理论》2010,(19):64-65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虚拟实践正崛起为一种新型的人类实践形式。虚拟实践有其特定的内涵。它生成于现实实践的变革与虚拟思想的演进过程中,有着不同于现实实践的新特点。虚拟实践正成为当代哲学探索的新源泉。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新形式——虚拟社会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信息技术革命以及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发展的需要催生了一种新型的社会实践活动形式——虚拟社会实践。基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分析了虚拟社会实践的生成依据,提出应从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视野把握大学生虚拟社会实践的本质属性,探讨了虚拟社会实践的主要特征,研究了大学生虚拟社会实践的基本内涵,指出这种虚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在仿真环境中模拟生活、增长知识、扩展能力、演练成长的一种新型社会化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4.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它提供了理解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全新视野。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的确立不仅标志着实践观发展中的革命变革,而且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的确立,标志着整个哲学发展中的革命变革。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的基础上毛泽东发展了实践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不仅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实践哲学理论,而且《实践论》成为中国革命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5.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科技改变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式,并催生出继陆地、海洋、太空之后人类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社会空间场域——网络虚拟社会。以善恶评价方式来调节人们活动行为、实现自我完善的道德随着人的虚拟化生存"入驻"网络虚拟社会,并形成与之相适应的道德体系——网络虚拟道德。网络虚拟道德的生成有其特定的技术条件、社会背景和实践载体。网络虚拟道德本质上属于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人类在网络虚拟社会中所特有的一种精神生活,与传统道德存在辩证统一的关系。关于网络虚拟道德的论域,其研究的主旨是重点关注个体道德的发展,涉及的领域属于社会公德的范畴,学科的归属为技术伦理学的分支。  相似文献   

6.
随着劳动实践活动与社会交往活动的发展,人们在社会历史中也不断通过精神文化活动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及其产物。人类的精神文化活动本质上是一种以科学的、文字的与艺术的语言符号为工具而进行的对象性的智力创造活动,它以提出新观念、新知识与新方法为目标。这些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精神产品,是人的意识对人的世界进行概括与反映的结果。精神产品以反映物的尺度的科学认识与反映人的尺度的价值观念为存在形态,  相似文献   

7.
赛博自由是以现实实践为指导而在赛博网络空间对对象真善美追求的虚拟实践过程中生成的超越性观念和实践活动。赛博自由作为网络时代自由的新形态,是人的现实自由新的实现方式,具有创造性、开放性、意志自由性、审美自由性、形式的虚拟性和价值的实在性。赛博自由给予人的正面功能远远大于它的负面影响。当前,人类应多一份理性和自省,在虚拟与现实之间保持合理的张力,努力开拓赛博自由和现实自由虚实统一、虚实相间、共生互动、互利双赢的实践之径。  相似文献   

8.
贾永清 《求知》2009,(1):44-44
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过程中.深深感到实现科学发展是一场观念、利益、制度、能力的深刻革命。实现科学发展,关键在人。各级领导干部肩负着引领科学发展的重任,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率先完成自身能力素质的革命.特别是要提高以下五种能力。  相似文献   

9.
焦坤 《理论探讨》2004,4(2):5-8
实践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种表述形式,包括实践社会主义的理论———实践形态和现实———实践形态。前者侧重于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把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的理论贡献;后者侧重于现实社会主义是怎样在实践社会主义过程中、创新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两次世界大战对社会革命、社会主义产生的决定性影响;国家资本主义是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种实现形式。  相似文献   

10.
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性国际联合,第一国际的实践活动昭示着社会主义政党政治的历史性出场,赋予了无产阶级政党国际联合新的实践形态,开启了社会主义政党对外交往的历史序幕。它在支持和声援各国被压迫民族解放和革命的斗争中,在争取工人阶级思想、组织和行动的独立自主权利中,在处理内部成员间以及宗派利益团体的关系中,在反对欧洲帝国主义列强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中,所孕育和凝结的理论观点与历史遗产,在核心价值、根本保证、实践准则、理论自觉与价值引领等方面,对社会主义政党对外交往乃至社会主义国家政党外交的创新发展都具有奠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