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送别诗虽然具有悠久的历史(《诗经》中就有过送别诗),但在唐以前并没有形成气候。人唐以后,送别作为一种礼仪,无论在官方还是在民间,都得到了相当的重视,天宝三年,贺知章请度为道士之时,皇太子以下百官隆重地为其饯行,唐玄宗也亲自写诗送别贺知章人道归隐,送别诗也应运进人了空前繁荣的时期。赠题诗也一样,赠题与送别都是唐代诗人最喜欢选择的题材。未作精确统计,送别、赠题诗(包括酬答诗)几乎占了全唐诗的一半左右,它是一种源远流长的人伦感情的体现。官方的送别场面常常十分隆重,王维的《黄鹤楼送康太守》就是描写官方送…  相似文献   

2.
白居易(公元772--846年)唐代大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其先祖为太原人,后迁居下(今陕西渭南附近)。他自己和好友元稹、陈鸿诸人,都说他是太原人,李商隐给他作墓志铭,也称“太原白公”。白居易出身于贫苦家庭,幼年刻苦读书,很早就会做诗,十六岁时写《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引起当代诗人的重视。贞元十五年,他考中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历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左赞善大夫。白居易是继杜甫之后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早期创作了一百多篇《讽谕诗》,深刻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他的代表作有…  相似文献   

3.
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一生写了不少脍炙人口、流传隽永的山水田园诗,其中《春晓》、《宿建德江》等代表作尤为令人身临其境而怦然心动,然而就是就是这样一个才高八斗的优秀人才,一生却屡屡怀才不遇。他先后十多次到当时的长安去谋求官职,但终因无人推荐都失败了。但是,命运并没有永远放弃满腔抱负的孟浩然。40岁那年,他又一次来长安考进士,到好友王维家做客,恰巧皇帝唐玄宗也来到了王  相似文献   

4.
余家驹作为彝族的一位重要的诗人,其诗作的艺术价值是值得肯定的。他的山水田园诗中的情境、意境和思维等等方面都可以与王维的山水田园诗相比较,显示出某些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5.
“我要的是一种似曾相识的山水——不管是在王维的诗里初识的,在柳宗元的《永州八记》里遇到过的,石涛的水墨画里咀嚼而成了瘾的,或在魂里梦里点点滴滴一石一木蕴积而有了情的。”在台湾著名作家张晓风的笔端,大自然的风光是有灵性的,充满着诗情画意。她热爱自然,更热爱人生,写下了一篇篇享誉海峡两岸的美丽文章。  相似文献   

6.
祝熹 《福建乡土》2020,(1):40-41,58
题记:建阳北面的两座山,都与朱子有关。一座是百丈山,朱子曾写《百丈山记》,是山水散文的典范。另一座是砚山,砚山脚下是朱子表兄丘子野的家。砚山脚下有一条河流,叫芹溪。朱子一生写过两组"九曲棹歌"的诗,一组是武夷山九曲,一组是芹溪九曲。  相似文献   

7.
本刊「诗词欣赏」专栏开避以来,已介绍过两首诗,现在介绍一首词。词是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的又一种文学形式,原是配合音乐可以歌唱的一种抒情诗,最初产生于民间。后来不少文人也偶有所作,即所谓文人词,并在民间词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成为与诗并称的一种文体。但词与诗有显著的不同;词与音乐有密切关系,字声配合严密;词的格律要求比诗更加严格;诗以五、七言为基本句式,而词则十之八九的句子参差不齐;等等。词原是曲子词的简称,后来又有许多别称,如诗余、乐府、长短句、歌曲、琴趣、乐章、语业等。温庭筠(约公元八一二——八六六年)是晚唐「大词家,原名岐,字飞卿,太原(今属山西省)人。他文思敏捷,精于音律,《旧唐书》说他「士行尘杂,不修边幅,能逐絃吹之音,为侧艳之词」。他写过大量的词,工于造语,着色浓艳,喜欢雕琢,对后世词的影响很大。五代赵崇祚选编的《花间集》收有温庭筠词六十六首,《梦江南》就是其中一首:  相似文献   

8.
傅宁军 《台声》2000,(2):31-33
在台湾著名作家张晓风的笔端,大自然的风光是有灵性的,充满着诗情画意。她曾写道:“我要的是一种似曾相识的山水──不管是在王维的诗里初识的,在柳宗元的《永州八记》里遇到过的,石涛的水墨画里咀嚼而成了病的,或在魂里梦里点点滴滴一石一木蕴积而有了情的。”不过,张晓凤眼中的人世间,也是一道可以与山水相媲美的风景线。她热爱自然,更热爱人生,写下了一篇篇享誉海峡两岸的美丽文章。她是台湾文坛上一个风格独特的饺伎者,文笔娟秀,想像丰富,在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领域无一不有自己的建树,获得过几乎所有的台湾各类文艺奖…  相似文献   

9.
有一位名叫郑板桥(1693-1765)的人,在清朝中叶,他做过两任县官,世人记住他,更多的是他的诗与画。他在今山东做县官时,写过一首《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诗中写道"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诗中用竹子枝叶比喻老百姓的每一件小事,切望为官者体察民情于细微之情跃然纸上。  相似文献   

10.
渭城朝雨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送别诗,题为《送元二使安西》,曾被谱成乐曲,称为《阳关三叠》,又称《渭城曲》或《阳关曲》。从此,阳关之名在我国可以说童叟皆知。去年秋天,在首届中国丝绸之路节期间,我曾长途跋涉,从兰州出发,行程1000多公里,访问了千百年来这一令多少人魂牵梦绕的历史名关。阳关在甘肃省敦煌城西南70公里处,现在每天有汽车班车往返两地。阳关始建于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  相似文献   

11.
《丁芒张志侠自由曲集》的两位作者,南京丁芒是著名的老诗人,诗理论家,来过贵州,我与他曾有一面之雅;毕节张志侠见过两次,曾受友人之嘱为他的散文集写过序,此书就是承他寄赠的。"自由曲"是丁先生提倡的一种诗体。简  相似文献   

12.
略论清初诗坛上的南施北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般中国文学史写到清初诗歌这一章时,除掉钱谦益、吴伟业、顾炎武等重要作家而外还常常提到施闰章和宋琬,而且总是说起“南施北宋”这一著名的称谓。究竟施闰章和宋琬在当时诗坛上:有些什么样成就,由于写史的篇章限制,往往语焉不详,我在编《清诗选注》时,阅读了这两家的全集,现在将自己的一点体会写出来,供读清诗的同志们作为参考。先谈南施:施闰章(1618—1683),字尚白,号愚山,安徽宣城人。宣城山水清幽,历来诗人所醉心而吟咏的地区。谢眺在齐明帝辅政时曾为宣城太守,他的诗集就叫《谢宣城集》。《南齐书·谢眺传》说他以中书郎出为宣城太守,又称眺长于五言诗。唐代李白在宣城写的诗篇很多。宋朝的梅尧  相似文献   

13.
《台声》2016,(4)
正他,祖籍福建漳州,1958年生于台湾台中农家。喜欢旅行、阅读、电影和足球。最喜欢的地方,是新疆和阿尔卑斯山,以及无尽的沙漠。他,写过诗、散文,编过杂志,曾任台湾《中时晚报》主编、《中国时报》副主编、辅仁大学讲师等,主持过专题报道电视节目《台湾思想起》《与世界共舞》等。他,就是台湾中华文化总会秘书长、两岸合作编纂中华语文工具书台湾总召集人,杨渡。  相似文献   

14.
我与倪木荣先生,未曾谋面却神交久矣。日前,他将介绍武夷山的文化内蕴、山水神韵的专集《武夷岩韵集》惠赠于我,自然是喜出望外。我供职的《政协天地》杂志社,前身是《政协通讯》内刊。早在2000年,时任省政协副主席的陈增光同志亲临编辑部,说他写了一首赞扬倪木荣同志的诗,希望《政协通讯》能够刊发。陈副主席在诗后附言写道:"愚二度进山陪客,均得木荣同志作导游,深感他热爱文化,精通武夷,收益非浅,特草几句以示谢意。"陈副主席意犹未尽,还当着我们的面夸奖倪木荣的博学广识。从此,倪先生在我的心目中留下了印象。只是无缘,迄今未曾一睹倪先生的风采,多少是个遗憾。  相似文献   

15.
休闲的草原     
我们习惯于用“牧歌”来指陈某种恬淡而和谐的田园生活。陶潜和王维都写过很多的田园诗,但王维似乎更接近于我们对田园的理解,“雉句佳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这是宁静的写生画,悠闲而细腻的观赏。一种有产阶级的情调,旅行者或旁观者的视角...  相似文献   

16.
《台声》1994,(4)
本期“文化广场”栏内发表了两篇文章,一篇是著名作家刘心武为本刊写的专稿——《山水尚有相逢日》,一篇是北京故宫专业人员王时伟写的《台北故宫参访印象记》,都是两岸文化交流热潮的生动写照.刘心武先生写的是年初与大陆其他四位作家一起去台北参加“两岸三边华文小说研讨会”的情景.“山水尚有相逢日,书生岂无切磋时?”——作者慨叹,发自肺腑.可曾几何时,两岸对峙,山水难逢,书生们只能隔岸唱和.又曾几何时,只见彼岸书生往来大陆无绝期,此岸同仁踏足宝岛无可期;彼岸作品争相在大陆出版,而大陆书籍只能在岛内地下流传……而今,不仅岛内书生来大陆朝发而夕至,大陆文人去台湾,也渐如山阴道上.单为研讨中国文学,岛内两大报系争相邀大陆作家往访;仅一个刘心武,中时副刊、联合副刊、幼狮文艺出版事业有限公司相继在台推出他的作品.刘心武先生从中看到的是“台湾同胞对大陆这边的事包括文学越来越浓烈的兴趣”.  相似文献   

17.
杨景宇 《中国人大》2012,(22):52-53
有一次,彭真同志对我说:“我爱读诗,但不写诗。诗为心声,是感情的宣泄;诗又是艺术,要写好,没有功底不行。不能说我没有心声、没有感情,只是没有下过功夫,写不好。”他说这话,是中肯的。我曾目睹他读毛泽东诗词和鲁迅诗时的专注与兴奋。他还与我共赏过瞿秋白的诗,并对我逐首讲解诗中的含意和秋白当时的心情.颇有独到见解,使我受益匪浅...  相似文献   

18.
朱大路先生的长篇小说《上海爷叔》问世已近一年了。年过知命的大路待人和蔼,脸上常挂着浅浅的笑容。他在《文汇报》笔会部编杂文多年,可他不写杂文,他写散文、写传奇、写小说,而且所写作品总以笑为主旨。他的第一个长篇写带泪的笑,第二个长篇写无奈的笑,这部《上海爷叔》又写什么笑呢?如果我的直觉不错,我猜这回他是写了惨淡的笑。欧阳修《秋声赋》云,“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大路塑造的小说主人公、费姓上海爷叔,恰在一汪秋色中,在抗战胜利的吹呼声中,重返上海滩,展开其色彩斑斓的传奇人生的。老爷叔本为常州人,年轻时就到上海学生意,成了阿拉上海人,而今年过  相似文献   

19.
绿在梅花山     
诗人艾青在1938年写过一首诗《我爱这土地》。就是在这首诗里,结尾两句让众多文学青年倒背如流:  相似文献   

20.
中国人民解放1949年4月,占领南京后,毛泽东写了著名的七律诗《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诗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