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全球化对拉丁美洲经济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济全球化正在对各国经济、特别是对拉美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全球化犹如一把“双刃剑” ,在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会带来风险。经济全球化可以为拉美国家实现经济发展、赶超发达国家提供机遇。全球化对拉美经济产生的负面效应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拉美地区贸易条件的恶化并未得到根本扭转 ,贸易逆差日益加大 ;拉美国家的债务负担越来越重 ;失业问题日益严重 ;造成金融秩序的混乱 ,给拉美国家的经济带来巨大损失。拉美国家在全球化中的对策 :一是拉美国家应立足本地区 ,面向全世界 ;二是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合作 ,发展对外关系多元化 ,推动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进程。  相似文献   

2.
近10余年来由于受到“全球化”大潮的冲击,在东亚也出现了“地域化”思潮。面对同样的挑战,东亚各国已经意识到采取共同的经济文化防卫机制的迫切性与重要性。其中,东盟各国表现出了强烈的主体性。从亚洲主义的角度分析东亚地域所产生的“地域化”、“本土化”趋势的实质,可以确证东盟对东亚地区的经济合作、文化共创进而对东亚共同体的最终形成将日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经济全球化问题是近几年国际社会和国际学术界较为关注的问题。从一般意义上讲 ,经济全球化指的是世界经济日益形成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 ,各种生产要素得以在世界范围内优化配置 ,各国经济越来越相互渗透 ,相互依存 ;另一方面各国间的竞争也在不断加剧 ,推动各国积极增强自身的综合国力 ,在合作与竞争的交替演变中 ,世界经济的发展水平得到了提高 ,国家间经济相互影响增大 ,依赖性增强。东南亚金融动荡影响波及全世界 ,进一步证明了经济全球化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深度和广度 ,同时也向人们展示了它是一把“双刃剑”。经济全球化对每个国家提出了…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拉美国家在政治、经济和地区一体化方面的合作取得很大进展,与此同时,拉美国家之间的矛盾和摩擦也呈日益扩大趋势。从总的趋势来看,由于拉美地区的合作缺少向心力,且作为拉美一体化主导力量的南共市缺乏实质性进展,因此,拉美国家不是日益团结而是不断分裂。在全球化背景下拉美各国战略选择的多样化、拉美左派的战略及政策调整、美国的分化和离间政策、巴西领导地位的缺失及政策的失误、委内瑞拉查韦斯政府的强势外交都是导致拉美国家不断分裂的原因。拉美国家的分化和矛盾不会造成地区关系的紧张和冲突,但可能对拉美国家间的合作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5.
全球化对世界政治、经济的十大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界变得越来越小”。这是对经济全球化的形象写照。自80年代后半期以来,世界经济全球化日益明显。特别是,新技术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而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又加速了全球范围.的资金流动,扩大了国际市场,从而促使各国经济更加开放,走向国际化。全球性贸易往来、资金流动和技术革命,正在推倒各国的经济壁垒,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一个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整体。目前,世界经济全球化已呈不可逆转之势,并对世界政治、经济产生着重大影响。一、经济全球化使得各国经济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相互依存进一步加强。随着世…  相似文献   

6.
全球化背景下东南亚的区域经济合作:机遇与挑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化特别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 (或称区域经济集团化 )之间的关系 ,是近些年来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一方面是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 ,WTO等国际经济组织的作用进一步提升 ,世界经济中纵横联系的特点更加突出 ,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另一方面又是区域经济合作不断掀起热潮 ,合作形式不断翻新。于是 ,以下一些问题便引起了我们的关注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加快的背景下 ,各种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是否还能继续存在和发展 ?东南亚乃至东亚的区域、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前景如何 ?与东南亚山水相连的云南省在参与东南…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深,金融全球化已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人民币汇率问题和贸易问题的争论已经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中国与东盟贸易的定量分析中运用到贸易引力模型,利用2005~2014年的面板数据建立了包括人均GDP、贸易距离等基本变量的贸易引力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人民币对东盟6国的加权汇率这一变量,得到扩展的贸易引力模型。然后运用得到的模型来评价在人民币全球化背景下人民币汇率波动对东盟各国贸易量的影响情况。  相似文献   

8.
对中外经贸摩擦问题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日益加深和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国际经贸摩擦进入了结构性变化的新时期。虽然这种摩擦将长期存在,但是可协调的。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加速调整中国经济增长模式,是促进中国与世界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深入发展和中国改革开放步伐不断加速,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愈益密切,相互依存关系愈益加深,尤其是中国对外贸易呈强劲发展势头。这是近年中外经贸关系的主要方面。与此同时,世界各主要经济体与中国的经贸摩擦也不断加剧,中外经  相似文献   

9.
中国-东盟区域货币合作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言经济的全球化不仅给世界各国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给各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风险。面对不断增加的全球性经济金融风险,各  相似文献   

10.
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对世界各国的经济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印度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推行以信息产业尤其是计算机软件业为龙头的国民经济发展模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同时经济全球化也对印度软件来带的挑战。  相似文献   

11.
12.
由美国引发的经济危机已经席卷全球,无论是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如日本、欧盟,还是发展中国家如印度、中国,都已笼罩在全球经济衰退的阴影中。本文探讨作为正在崛起的亚洲大国——印度和中国,应采取怎样的措施遏制全球经济危机对本国经济造成更严重的伤害,以及印中两国如何借鉴对方在应对经济危机过程中采取的有效政策以尽快重新走上经济发展的正轨。  相似文献   

13.
2007年1月11日,“2006年拉美国家大选及其政治走向”课题结项暨拉美大选的影响与左派发展问题研讨会在拉美所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慎民与会并发表主旨演讲,深刻分析了当前的世界格局和政治走向,拉美左派的发展对该地区形势的影响。现全文发表如下。  相似文献   

14.
<古兰经>树立伊斯兰教与伊斯兰文化之根,塑立教义教法与教理学理之本,确立穆斯林伦理道德与行为纲常之据的文化价值和社会功能,因语言障碍没有得以全方位展现.于是,穆斯林学界基于<古兰经>和圣训的创制原理与基本精神,严格遵循<古兰经>注释学学理原则,展开了译注<古兰经>的长期学术工程.<古兰经>译注解读了伊斯兰教的基本知识,使<古兰经>真正成为人类共享的文化财富;丰富了伊斯兰文化,使之成为世界范围的一大文化系统;加速了伊斯兰教植根于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步伐,使之顺应所在国的国情,并不同程度地实现本土化与学说化;增进了伊斯兰文明同其他文明之间的理解与包容,认同与交流,对于多元文化和谐相处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正处于国内经济体制深化改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入调整、思想观念深度更新之中,党的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日益突显出来。在这样的背景下,来重新审视苏共亡党的原因对我国当前的党风廉政实践具有重要的价值。从苏共亡党教训可知,党风廉政建设是立党之本。  相似文献   

16.
苏联的干部委任制始于列宁时期 ,形成于斯大林时期。委任制作为俄国文化的积淀在苏联一定历史时期的存在 ,有其合理性。但是委任制毕竟要被现代社会所抛弃。斯大林非但未能及时进行改革 ,反使之登峰造极 ,最后给后代留下了遗患。  相似文献   

17.
1911年(农历辛亥年),在经过4月广州起义、10月武昌起义之后,爆发了全国规模的辛亥革命。两个月内即有鄂、湘、陕、赣、晋、滇、黔、苏、浙、桂、皖、粤、闽、川等省宣布独立,清政府迅速垮台。12月,孙中山先生出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清帝被迫宣告退位。  相似文献   

18.
资源战略历来是全球地缘政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石油安全也成为世界各国在考虑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最先关注的问题之一。 石油是“能源中的能源”、现代工业的“血液”和现代经济的命脉。在当前,石油不仅象征一种财富,更是一种战略物资,具有政治特性,能够产生种种政治效应,影响国家的稳定与安全。正是由于石油对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来自印度的锡克教徒移民菲律宾已有百余年的历史。随着一批又一批移民的到来,菲律宾锡克教徒不断增多,锡克教徒群体在形成的同时,锡克教在菲律宾传播开来。他们在菲律宾主要经营商业,以求扎根于当地;还进行各种宗教活动,以传播和继承锡克教文化。但在与印度家乡宗教与文化都截然不同的天主教国家里,锡克教徒作出了一定的调适,以缩小与当地主体民族之间的文化鸿沟。  相似文献   

20.
论苏联失败的经济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联的崩溃无疑是一种社会性失败,社会性失败必须从经济基础找原因,根本的原因在于苏联的基本经济制度--计划经济制度.苏联计划经济制度的种种弊端实际是这一制度内在的不可克服的矛盾的反映,这一矛盾就是计划的指令性与个人消费的不可计划性之间的矛盾.把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纳入统一计划,是苏联计划经济制度的存在前提.个人消费的选择性特征,决定了个人消费不可能由社会统一计划.由此便形成了否定苏联计划经济存在前提的计划与个人消费的对立.在苏联计划经济制度下,解决这一矛盾的惟一办法是压制个人消费,用供应短缺方式使原本不可能由社会统一计划的个人消费变成可以统一计划的,这实际上并没有消除这种对立.计划与个人消费的对立对社会再生产产生了致命的影响,使社会经济陷入危机循环,而危机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以猛烈的形式爆发出来,最终导致经济基础乃至整个苏联社会的崩溃.压制个人消费是苏联计划经济赖以存在的内部条件,与外部世界的制度性隔绝是其存在的外部条件,从长期看这些条件都是难以为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