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专制主义的强烈影响中国自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了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王朝,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大清帝国,专制主义的统治经历了两千多年。而西方至5世纪才建立了中世纪的法兰克王国。法兰克王国在著名的查理大帝统治下,也只维持了半个世纪的统一。在他死后帝国便一分为三,陷入了长期的分裂与混乱,直到829年才将对峙并立的七个王国结成一体。  相似文献   

2.
汉代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国家的建立、郡县制的确立,相应地建立了自中央到地方的监狱体系,因而促进了我国古代监狱制度的相应发展。到汉朝,就监狱名称和监狱形态而言均已初具程式,并对后世封建王朝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回顾汉朝监狱的设置状况,对于丰富我们古代监狱的知识,展望监狱未来的发展走向,均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是一个大国,长期以来饱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之苦.在数千年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时代,地方政府,仅仅作为朝廷的派出机构而存在.连最基层的政府首长,也来自中央政府的委派,故有朝廷“命官”之说.因此,地方政府的行政举措,只能唯中央政府马首是瞻,奉命唯谨,动辄得咎,不敢越雷池一步.  相似文献   

4.
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成了对全国的统一,在全国范围建立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的政治法律制度对于两千多年以来的中国封建社会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唐朝的监察制度及积极作用孙军于恩忠唐朝的监察制度是在继承和发展秦汉以来监察制度的基础上,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显著发展的时候,进一步得到发展和完善的。在我国监察制度中,它是比较完备的,所起的作用也是积极有效的。唐朝的监察制度有两部分组成:一是御史台;二...  相似文献   

6.
李晓君 《检察风云》2012,(24):90-92
清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沿袭明朝传统,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集各种权力于一身的皇帝,在总结了历史上各朝代的经验后,为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分化大臣权力,以防权臣篡位,建立了一套有别于以前各朝的官制。  相似文献   

7.
刘继兴 《政府法制》2012,(11):23-23
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困家.他最伟大的历史贡献是使中国第一次完成了政治七的统一,形成了“车同轨,书同文”的局面,为其后各朝代谋求统一奠定了基础:秦始皇的历史贡献非常之多,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本文只阐述这位“千古一帝”很少有人提及的另一面——史上旅游开发贡献最大者。  相似文献   

8.
张建国 《法学研究》1997,(2):137-151
略论北宋的专卖法制张建国北宋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加强,这种封建政体的特殊性造成官禄兵饷开支浩繁,与北方少数民族之间不断爆发的战争,使国防经费的支出长期维持在高水平,加上统治阶级无止境地挥霍浪费,封建王朝的财政遂出现严重危机。当解决财政匮乏...  相似文献   

9.
张德美 《政法论坛》2013,(1):133-143
就基层管理制度而言,秦王朝确立了一个模式,即在编户相互监督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由教化、征税、治安三个部分组成的管理结构。二千余年以来,典型意义上的乡官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专制政府似乎更乐于以乡民治理乡民,但基层治理结构的基本框架仍然保持不变,这是那个二世而亡的帝国留给后人的一笔巨大的政治遗产。  相似文献   

10.
正确处理好中央与地方关系是当今世界诸多国家必需要解决好的现实课题,鉴于中法两国的国家结构形式均采取单一制,在中央与地方关系上均实行中央集权制,研究法国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有现实的借鉴意义.本文首先论述了关于单一制的不同观点,并指出中央集权型的政权结构形态是单一制国家的基本形态;接着对两国实行中央集权制的原因、中央集权制度下权力运行模式进行了比较;并指出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必须保持二者的平衡.  相似文献   

11.
梁彦 《法学研究》1988,(5):79-85
中国自秦朝确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体后,历经二千多年,从中央到地方全由一批封建官吏把握各方面的权力,虽历代都有官制的改动和机构的增减,但总的趋势是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制约牵制,从而保证一切大权集于皇帝一人手中。立法权作为国家的一项重要权力,皇帝当然不会将它分赐与其他部门,更不会轻易赋予地方,直到清末这种状况才有所改观。  相似文献   

12.
秦国历时十年,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制的君主专制帝国,开创了一系列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制度;但也是由于这些制度的推行和实践与当时国情不相匹配,也为它的灭亡埋下了祸根。  相似文献   

13.
封建制国家行政法是调整封建制国家的组织活动和管理工作中所产生的一切行政法律关系的法规的总称。在这些行政法律关系中,突出的是皇帝与臣僚的关系、中央机关与地方政权机关的权力分配关系,其实质是维护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制度生产关系的确立,刺激了封建经济的发展,为封建行政立法奠定了物质基础。封建的官僚制度取代了奴隶制的世卿世禄制度,官吏由君主任免,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官吏考核制度、俸禄制度和官吏的告老休制等,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并逐步完善封  相似文献   

14.
正中央派专员巡视反腐,古已有之,各朝制度也各具特色,其中较为严密完备的是明代巡按御史制度。巡按御史制度对保证明前期地方吏治的清明,维护中央集权和社会稳定起到重要作用。延至明中后期,这一制度却在发展中走向了一条从膨胀到败坏的不归之路,巡按御史的权力失去监督和制约,监察作用几乎失效。明代巡按御史制度从盛到衰的过程发人深思,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对我们有着深刻的启示和借鉴意义。明代巡按御史制度的特点明代巡按御史制度的确立,吸取了历史上特别是汉代的经验,效法其"以小制大、以卑临尊"的监察体制,以七品御史纠劾地方所有官员,包括位居二、三品的三  相似文献   

15.
明太祖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推行用严刑峻法保障封建统治秩序的“重典治国”政策,是朱元璋法律思想的核心内容。朱元璋用重典治乱世不仅表现为扩大了惩治反叛、大逆等罪的范围和加重对“贼盗”等财产性犯罪的量刑,而且表现为严厉制裁贪赃枉法的官吏以及刑罚手段的极端残酷。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政权后,为强化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政治上、经济上、法律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重典治吏”与惩治贪污贿赂就  相似文献   

16.
除了上述几个基本方面外,有的同志还就我国封建法制的专制主义特征作了专题研究,认为:在我国封建社会,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法制具有皇权至上的特性,它一方面表现为法律出于皇权,另一方面则表现为法律维护皇权。历代法律都把臣民对皇帝个人的态度作为定罪量刑的首要标准,把触犯皇帝权力、尊严和人身安全的种种行为,以至思想都定为犯罪,严加惩处。封建法律的专制主义特征还表现在刑罚制度的野蛮、残酷:刑名繁酷,量刑苛重以及广为株连;在诉讼程序上,实行刑讯逼供。  相似文献   

17.
屈永华 《法学研究》2012,(5):191-197
准五服以制罪虽然将儒家礼教的条文纳入法律之中,但与儒家礼教精神却是相背离的。儒家礼教的精神、合乎社会实际的家族伦理以及法律应有的公平正义在准五服以制罪的实践中被严重扭曲。准五服以制罪的表层原因是为了维护与君权相通的父权,深层原因则是迫使家族承担自我约束与管理的责任,从而有利于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18.
清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从公元1644年入关到1911年被辛亥革命推翻,作为一个全国性的政权存在了267年。清代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完备和发展,走到了极限。1840年鸦片战争后,清王朝的封建统治逐步瓦解并趋于崩溃。清代的监察制度也经历了同样的命运。这里只说一下1840年以前清代监察制度的一些情况。都察院有两个“一把手”清朝的建立者是满族贵族。清代监察机构的主要建置有:都察院、六科、十五道、五城察院、督抚、按察使以及道员等,既有承袭前代的地方,又带有自身的特点。都察院是最高监察机关。最初,都察院的长官有承政…  相似文献   

19.
婚姻财产制,又称夫妻财产制,是指关于夫妻婚前财产和婚后所得财产的归属、管理、使用、收益、处分以及婚姻关系解除时财产分割等方面的法律制度。婚姻财产制的实际实施、操作是以婚姻关系的产生、消亡为前提的,而对婚姻关系属性的探讨又是确立、实施不同婚姻财产制的核心基础。作为一种抽象认识,对属性的探讨将会对婚姻关系包含的财产关系的理顺起到能动的改造作用。  相似文献   

20.
我国历史上的监察制度是由君主利用御史开始的。御史之名,西周官职中即已有之,本是在君主左右掌管文书、记录等行政事宜的“秘书”。战国时期,封建官僚制度初步形成,国君为了加强对内外官员进行控制,便扩大了御史的职权。御史兼司监察之职。秦代时,随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在中央设置了御史大夫寺,一面掌管天下文书,一面掌管监察,并以御史大夫为其长官,下设御史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