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弥渡,位于云南省西部,大理白族自治州东南。在这块山灵水秀、充满诗情画意的上地上,“十个弥渡人,九个会唱灯”,素有“花灯之乡”的美誉。弥渡也是闻名全国的花灯名曲《十大姐》、《绣荷包》、《弥渡山歌》的发祥之地,更是被誉为“东方小夜曲”──《小河淌水》的故乡。灯的历史与沿革弥漫花灯源远流长,历史悠久。追本溯源,它起源于唐朝(618──907),据历史记载,唐大宗李世民理家有道,治国有方,选贤用能,把国家治理得上合天意,下顺民情。为李翠莲冤死一案,他曾魂趋地府,调查了三教九流在生时的所作所为。唐太宗还阳…  相似文献   

2.
灯谜的由来     
把谜语写在花灯上叫人去猜,叫灯谜。它的由来,有一段有趣的传说。 相传,古时候有个财主,家财万贯,他人品不好,见高就拜,见低就踩,穷人对他恨之入骨。但他有财有势,穷人拿他没办法。 一年的元宵之夜,有一名受尽这个财主剥削的人提着一个花灯来到财主家门前。他的花灯又大又亮,灯上还题了一首诗,引来很多人围观。财主好奇,也出来看热闹。他不识字,就叫帐房先生念给他听。帐房先生遵命,摇头晃脑地  相似文献   

3.
好听好看     
花灯《数数新昆明》(录音磁带) “七怪哉来八怪哉,螺丝背上长青苔,螺丝无脚会走路,背箩无脚会赶街……”近几年,“云南十八怪”一说变得时髦起来了,但这十八怪的说法还是从民间来的,早些年就有人用花灯调子唱云南十八怪。花灯一直是云南流传最广的一种民间艺术,很多花灯曲目充满云南人那种典型的浪漫、诙谐和趣味,最能看得出云南人的性情。比如,老“灯迷”(唱花灯会入迷而忘事的那种人)就喜欢把身边的事拿来用花灯唱,其中有“数数新昆明”、“云南十八怪”、“五里亭”等等。 《数数新昆明》是云南民族民间山歌小调、花灯系列…  相似文献   

4.
正孩提时,每逢元宵节,当夜幕垂空,我们一群总角之友总是手提花灯,或鼓仔灯,或嫩饼灯,或绣球灯,或莲花灯……相邀来到三公宫,与其他灯童集合,汇成一支花灯队,一边唱念着《数宫灯》这首歌谣,一边观看民俗活动。三公宫的元宵节,张灯结彩,火树银花,灯如星,人如潮,男女老幼齐集宫里,尽情观赏五彩缤纷的宫灯。灯谜展猜、南音演唱、象  相似文献   

5.
“咱们在这就像树上呆着的鸟儿,爱上哪棵树上哪棵树。不像上敬老院的,他们呀,算是成了关在笼子里的鸟儿。”郭增培老人摇摇头,开始感慨他拥有的自由,这位老人赖以栖息的“大树”便是位于北京东直门地铁口的北新仓胡同,这个胡同已有50多年的历史。每到夏日的傍晚,郭增培老人便一手拄着拐杖一手摇着蒲扇,挪到北新仓胡同口,在这附近闲逛的是他相处了几十年的老朋友,许多朋友同他一样已到了耄耋之年。北新仓胡同有几百位像郭增培这样的老人,他们过着与郭老人相似的简单的生活,他们活动的场所也是大体一致的,早晨到鸟市溜溜鸟,中午…  相似文献   

6.
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阿龙来讲,胡同是他的根儿,是他家族的血脉延续之地。那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与他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宋振忠何许人也——北京胡同里土生土长,属龙,昵称阿龙。喜欢收藏胡同里的老物件,因为30年如一日整天在胡同里窜,条条胡同都留下他的脚印,人们送他一个雅号:“胡同小子”。  相似文献   

7.
地处滇西高原、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东南部的弥渡县,是中国民间花灯艺术之乡。在这块神奇而充满诗意的土地上,至今仍保留着一个年年不断、代代相传的古老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节日———密祉龙灯盛会。据考,密祉龙灯盛会发起于清乾隆年间,至今已流传了近300年。密祉是弥渡县一个四面环山的山区小镇,方圆仅140平方公里,18个自然村,现有1.6万多人口,历史上曾经是通往南方丝绸之路的繁华古驿站,又是云南花灯的发源地之一。密祉龙灯盛会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十六两日举行。每逢春节,人们就开始张罗灯班。各村由当年生男孩子的人家当“灯头”,家家…  相似文献   

8.
区长与胡同     
在一个偌大的城市里,区长这类官可谓“太平洋警察”——管得宽。有一部电视剧,写的是一个旮旯胡同变迁之盛事,个中一位做区长的管旮旯胡同之事很有意思。他下胡同的下法十分独特:肩挎公文包,不开“桑塔那”,不带陪员秘书,骑着一辆旧单车。第一次到旮旯胡同,他这边探脑袋瞧.那边伸脖子看,不料引起了佩戴红  相似文献   

9.
这是北京城里一条普通的胡同——东四翠花胡同。胡同深处一排火红的灯笼辉映着两个普通的饭馆招牌:“悦宾”、“悦仙美食”。它们的主人是一位66岁的大妈,叫刘桂仙。 这位来北京40多年的大妈,淳朴又平常,至今仍改不掉浓重的河北乡音,就像邻居家的哪位老太  相似文献   

10.
有个倒霉的生意人,在一个不算偏僻的城市两次被抢劫。头一次遇到两个男青年抢劫,他见周围有来往的人,便放声大喊:“救命啊!”不料,不喊倒罢了,一喊,周围的人竟一个个加快脚步跑掉了。第二次是晚上,他遇到三个男青年抢劫。当时他正处于几栋居民楼边,见不少人家还亮着灯,便大喊:“有人抢劫啦!”谁知他一喊,亮着的窗户一家接一家地黑了。可怜的生意人到刑警队报案,说了被抢劫的过程,又讲了上次的经历后,无奈地问:“我 喊了半天,没人来帮 我。下次再遇上这样 的情况,我还喊不 喊?”一位办案的民 警沉思后告诉他: “喊还是…  相似文献   

11.
新年过后一个多月,便是中国传统的春节和元宵节,看花灯是这期间的一大节目。位于中国西南的四川省的自贡市自古就有做灯的传统,在两节期间常以精心制作的花灯选送到全国各地巡回展出。今年的春节,自贡人将别具匠心的数百种花灯摆上了湖南省会长沙市街头;此外,还在香港布展,把花灯献给回归前最后一个春节之中的港人。观看自贡灯会的人无不为其精美的艺术形式所打动,神游灯海,美不胜收。说来令人难以置信,各种质地、色彩、大小不同的纸是做好的最普通的原料;日用调料花椒、辣椒居然也能成为制灯的材料;制做上好的工艺灯,自然少…  相似文献   

12.
这是一个关于法治的传说一个中国青年到德国留学。他才华出众、相貌英俊,很快就结识了一位德国姑娘,两人双双坠入爱河。一天,两人上街,遇到一个小问题。他们要过街时,两边没有车,但是行人过街的信号灯是红灯。小伙子在国内已习惯于“过街看车不看灯”,于是就大踏步地走了过去。德国姑娘看得目瞪口呆,等变灯之后才走过去,颇有些不好意思地对中国青年说“拜拜”!其理由是:这个人太危险!他连红灯都敢闯,什么事情干不出来啊!  相似文献   

13.
安顺的百里屯堡文化圈分为以平坝县天龙镇一线为中心的东营区域和以普定县马官镇一线为中心的西营区域。目前东营区域的花灯多以民间传统"灯夹戏"形式呈现,而西营区域已经形成了以马官镇为龙头的诸多屯堡花灯民间群体组织,呈现的花灯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均丰富多彩,并在屯堡花灯音乐的挖掘、传承、发展和创新上走出了一条新路。本文将以马官屯堡花灯为例。浅析西营区域屯堡花灯音乐的流变及创新。  相似文献   

14.
我与艺术木俑鹿耀世小时候,我们家胡同有个玩具摊,什么山东的“叫虎”,无锡的“阿福”,北京的“兔儿爷”……应有尽有。可这些都是泥的,怕磕碰。相比之下,木制玩具就结实多了。记得小叔曾给我买过一件棒棒人小车,我用绳儿拉着它在胡同里满世界跑时,小木人还滴溜溜...  相似文献   

15.
河南省滑县慈周寨乡的敬老院办得不惜,原因是老院长戎丙沂治“家”有方。戎丙沂今年间岁,1989年他辞去了村党支部书记之职,受乡党委政府重托,来到了敬老院。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在敬老院里也是如此。毛喜高、孙桂英是一对老夫妻。由于没儿没女,过去在家里是两个人的“世界”:要么你是“君主”.我为“臣下,”听你的;要么我为“君上”,你是“臣下”,听我的。来到敬老院里也是如此。可是有一天夜里,“臣下”却但待了“君上”,以至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原来毛喜高想小解,叫老伴把电灯拉着,老伴拉灯慢了一点,他就和老伴…  相似文献   

16.
今年年初的一天中午,家住北京的刘先生在左安路,上了36路公共汽车。快到体育馆路的时候,刘先生发觉有人摸他的裤兜,抬眼一看,身边站着两名男青年,其中一“黑长脸”的手正伸在他的裤兜中,见被发觉,讪讪地收回手,与旁边的一个‘小白脸”交换了一下眼色,又盯住了前面的一个女乘客。这次,他俩偷出了一个钱包。汽车驶入体育馆站,车门一开,两个贼就匆忙下车了,刘先生也悄悄地跟下了车。两个贼躲到车站旁边的一个屋檐下,“黑长脸”从钱包中取出一沓人民币,数了数,递给了“小白脸”。看到这一切,刘先生用手机拨通了北京市公安局…  相似文献   

17.
《干部人事月报》2009,(21):77-77
有一个盲人,晚上出门总是提着一个灯笼,左邻右舍都见怪不怪了。一天晚上盲人又提灯出来了。不远处走来了几个小孩,其中一个说:“这个瞎子晚上出来为什么老是提着灯呢?”另一个回答道:“可能是夜晚太冷,他想取暖吧。”  相似文献   

18.
贼眼看你家     
十来年前,十几岁的张志勇只上了半年初中,就跑到河北省邯郸市内打工,在棉纺厂当了个装卸工。光阴如梭,十年后,张志勇再也看不上那靠一个汗珠摔八瓣儿挣来的工钱,他要另辟致富路。他选择了作贼。以前只知道当装卸工辛苦,自从作了贼,他才明白——贼也辛苦。   每晚 7时至 10时,他准时“上班”,风雨无阻。迈动两条细腿,他独自在某个生活区游荡,两只贼眼左右扫射,专盯那黑着灯的低层住房。瞄准某一户,他便贴到后窗旁,屏息谛听,确信室中无人,立刻越窗而入。一旦跳入人家室内,他就跟回到自己家一样,先开灯,再翻箱倒柜,钞票…  相似文献   

19.
孙红英 《政协天地》2011,(12):43-45
“他是打造中国古典工艺家具的旗手,是推动‘仙作’产业迅猛发展的重要推手,是‘仙作’理论的奠基人。”这段话,加上引题中的“六个一”,是新华网对仙游县政协主席何锦驰的评价。直觉告诉我,他一定是个不一般的人。采访证实了记者的想法,他说:“我是一只孔雀!”  相似文献   

20.
中州自古“仁义”多《中州统战》1993年12期《相让胡同的启示》说的是豫东永城县中山街中段中间有一条相让胡同。相传明代此处住着练汪两家大户。练家官居都堂,汪家是提督军衔。两家因宅基地发生争执。练都堂给家一信,内有诗云:千里捎书为一o,让他一墙有何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