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盛畅 《新湘评论》2003,(9):24-24
(一)正确处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西方文化的关系。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必须牢牢把握住三点:社会主义实践是基础、马克思主义是思想指导、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西方文化是借鉴和吸取的对象。在这个问题上,还必须克服三种错误倾向,一是要注意克服“左”的思想的影响,一概排斥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西方文化,搞什  相似文献   

2.
一个国家政治模式的优劣决定着本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前途命运。一个国家的政治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且具有历史必然性,是历史的抉择。中国古代传统政治模式总体上来说是一种“人治”的社会,而现代中国则更注重“法”的规范和强制作用,力图建立一个“法治”国家。  相似文献   

3.
乔丽娜  许哲 《世纪桥》2009,(1):87-88
当今时代的中国人,正处于传统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两个时代之间的裂谷中,正处于传统和现代的夹缝中。在这个现代化历史进程的文化转型期,我们讨论先进文化问题,不应拘泥于传统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应适当的借鉴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笔者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有关理论出发,解读“三个代表”关于先进文化的论述,以期为我国文化建设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聂火云 《求实》2005,(9):79-81
传统伦理对中国法律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甚至起支配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它在许多方面与现代法制的精神相冲突,因而在中国法制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实现传统伦理在现代法制中的合理转化。  相似文献   

5.
以“礼”为思想灵魂、以“仪”为行为规范的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强调文质统一、礼德统一、仁义礼智信统一,是当代中国公共道德建设的重要思想资源。通过中西礼仪文化综合创新、古今礼仪文化创造性转化等途径实现弘扬传统礼仪文化与公共道德建设的良性互动,是加强现代公共道德建设的文化之路。  相似文献   

6.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建设和谐文化的新的历史条件下,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显示出重大的时代价值.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认真发掘传统文化的思想资源,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发挥传统文化在当代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阐述中国传统行政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内容入手,分析了“民本”思想的实质及其与现代行政文化所倡导的“以民为本”理念的区别,反对单纯继承、发扬传统行政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相似文献   

8.
“内圣外王”思想系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哲学之灵活所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无论哪家哪派其都自认为自己所讲的乃“内圣外王”之道。本文旨在论述原始儒家与新儒家关于“内圣外王”思想的理想建构及其发展的内在张力和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9.
企业家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创新因素 ,企业家不断涌现 ,也就意味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在一个传统文化历史悠久的国家向现代市场经济迈进的过程中 ,无疑要大力培养企业家 ,其中重要的一点是要塑造企业家成长的环境。一、文化环境中国传统文化曾向世界传播了智慧之光 ,曾给我们的民族和国家增添过光彩 ,但中国传统文化中诸如“官本位”思想、“中庸”思想及“重政治轻经济”、“重义轻利”、“重群体轻个体”、“重人治轻法治”等观念却给现代企业家的成长设置了种种障碍。中国企业家的成长呼唤着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呼唤着人的思想观念的现…  相似文献   

10.
曹应旺 《前线》2023,(3):4-8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两个结合”,确立和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两个结合”,确立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坚持“两个结合”,传承“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胸怀天下。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对理论、实际和文化三者关系认识的探索,为提出“两个结合”奠定了重要基础。从“一个结合”到明确提出“两个结合”,是对理论、实际和文化三者关系认识的升华,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的深化,是对传统与时代、中国与世界关系认识的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相似文献   

11.
于安龙 《探索》2024,(1):13-26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和鲜明的实践特质。从其理论魂脉来看,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和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从其理论根脉来看,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源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哺育滋养,又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赓续弘扬,凸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从党的百年历史发展来看,习近平文化思想根植于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是对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思想的承继,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拓展与文化发展战略的递升。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丰富、意蕴深远,蕴含和体现着“危”与“机”统筹把握、“体”与“用”有机贯通、“党”与“群”协同联动、“一”与“多”兼顾并举、“中”与“外”交流互鉴的实践特质。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文化理论成果,习近平文化思想对新时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建设和谐文化,既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应是在继承中国传统“和合”文化优秀成果、借鉴现代西方文化积极成果基础上综合创新而形成的现代文化形态。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要处理好主导文化和多元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的关系,为社会和谐提供文化价值理念、营造文化氛围、创造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13.
纵观文化发展史,每一次异质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都会引发国人对建构自身文化的指导思想的苦苦探寻。 “五四”前后涌现的、后来被称为现代新儒学代表的一批知识分子,如梁漱溟、张君励、冯友兰、贺麟、熊十力等,他们面对中国传统理论和价值系统的崩溃,帝国主义文化的入侵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痛心疾首。他们力图恢复传统文化的地位和价值系统,主张在中西文化冲突和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中,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本体主导地位,弘扬儒学,并以此为基础来会通西学,融合中西,以回应西方文化的挑战和马克思主义的冲击。现代新儒学在建构中国文化的基本思路上,立足坚定的民族文化本位,其进步性和可取之处在于具有自强自信的主体意识和自尊自守的独立人格,具有深沉的历史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但其政治立场是相当保守的,他们反对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文化建构的指导思想,贬低甚至否定“五四”新文化运动在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的创造性等方面的功绩。现代新儒学一个致命的弱点是把内涵丰富的中国文化简单地归结为儒家文化,并把儒学的复兴看成是中国文化乃至人类文化的发展趋势和理想归宿。这种从思想中寻找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既体现了新儒学思维认识的局限性,又不符合当时中国社会的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和谐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存俭  鲍宇 《理论学刊》2005,(8):113-114
“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主要表现为“中”“正”“和”“合”,这在儒家的中庸理想和天人合一观、道家的天道自然思想以及《周易》的阴阳和合中均有鲜明的体现。在现代社会,这些思想依然具有突出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环境思想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政治理论的产生 ,虽然是晚近的事情 ,但它却是东西方思想文化共同浸润、滋养的结果。生态政治意识 ,在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就已有萌生。儒学思想中的“中和”与“仁学”传统 ,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而治”与“任自然”精神 ,墨家思想中的“兼爱”意旨 ,都内蕴着丰富的生态政治思想意识 ,需要我们去发掘与认识  相似文献   

16.
扈海鹂 《唯实》2009,(7):75-80
由于乡村社会被嵌入了工业化、市场化的轨道中,中国乡村建设中的“秩序”与“乡村文化”建构问题重新被提出来。中国已经步入了“利益时代”,让农民合理得到“秩序”中的公共资源,是对社会秩序设置的挑战。支撑“秩序”的乡村文化也面临新的建构。它应该包括对传统文化的再认同,包括对以制度公正、公民尊重为基础的公民文化的认同,包括对以差异性为基础的乡村社会多样性发展的认同。  相似文献   

17.
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人为本”这一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原理,植根于中同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反映了当今时代发展的要求.凸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理念、执政理念和价值观念。思想政治教育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相似文献   

18.
董四代 《学习论坛》2007,23(7):11-13
在现代化中认识传统文化的作用,不是从传统中寻求解决现实问题的对策,也不是用现代取代传统,而是在社会变革中发挥传统文化的潜能,并在其中实现它的优化,走出有民族特色的发展道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命题,要求在先进文化指导下,发挥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中庸和合”、“天人合一”的现代潜能,并使其在与现代精神贯通中,形成实践生命力。  相似文献   

19.
本文简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思想历经2000多年而不衰,在嬗变过程中不断丰富发展,其主要思想突出地表现在“内圣外王”的理想追求和“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上并渗透于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伦理经济、生活等方面,积淀于民族意识和文化心理结构之中,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同时对于我们当今搞好三个文明建设,建立和谐社会也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一、传统文化在近现代的“两次危机”   传统文化在中国近现代遭遇到两次“危机”。这两次危机的产生,与其说是传统文化自身的危机,不如说是近现代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误置”。   传统文化的第一次危机可以追溯到戊戌维新时期。甲午年间,中国在海战中败于日本,被迫签定《马关条约》,割地赔款,朝廷上下引为奇耻大辱;而且,以后事态的发展暴露了问题的严重性,帝国主义各国对中国虎视眈眈,中国面临被刮分的局面,民族危亡的威胁在旦。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人第一次对传统文化发生了认同的危机。严复在《救亡决论》中大声疾呼:“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