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董新祥 《理论月刊》2008,(9):147-149
歌德笔下的浮士德形象,不仅是对西方资产阶级数百年思想史的概括,也包含对现代人精神困惑的深入思考和回答。浮士德身上“灵”与“肉”矛盾,涵盖了自然欲望与道德理性、自由与必然等深刻的哲学命题。  相似文献   

2.
傅守祥 《思想战线》2004,30(2):67-71
作为一部人类灵魂与时代精神的发展史,《浮士德》既是对"浮士德精神"的颂歌,也是对浮士德式追求的反思;既是对人的自信,也是对人的怀疑;既是对现实生活的肯定,更是对理想生活的呼唤。  相似文献   

3.
屈原与浮士德并提,这原本是个风马牛不相及的问题。众所周知,屈原是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其作品《离骚》闪耀着他自己的光辉思想;浮士德则是德国著名作家歌德的长篇诗剧《浮士德》中的主人公,在浮士德身上有歌德的影子,但浮士德到底不是歌德。  相似文献   

4.
刘长 《思想战线》2001,27(6):86-89
同是理想人生的探索者、自由精神的追求者,浮士德与赫索格非常典型地代表着各自时代人类生存的困惑与追求.浮士德在使自己融入人类大世界时的感觉是"这里我是人,我能做个人".赫索格把自己封闭在斗室中冥思苦想的结果则是"渴望做个人",却发现自己不是人.赫索格的窘境,正揭示了西方人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探索,在经历了两个世纪之后,又从终点回到了起点.  相似文献   

5.
夏腊初 《理论月刊》2004,(10):128-131
“浮士德难题”是西方近代思想史上如何将个人发展、幸福欲求与个人道德自律以及社会和谐要求协调一致的思想难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我国社会转型的加快,“浮士德难题”也出现在中国文化工作者面前。西方哲人对“浮士德难题”的种种解答,对我国当前转型时期的道德文化建设,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刘长 《思想战线》2004,30(2):72-75
浮士德是歌德一生都在庸俗与伟大、妥协与叛逆的两极之间痛苦摇摆的产物。作者的双重性格使得浮士德身上呈现出二元对立的性格倾向:看思想伟大而崇高,看行动卑劣而渺小。浮士德的意义正在于揭示了当时追求进步的新兴资产阶级想有作为而又不知如何去实现自己的理想,以致行动起来总是与理想背道而驰的困惑,乃至于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类的困惑。  相似文献   

7.
《浮士德》中格蕾辛通过虔诚的信仰得救,她死后作为上帝派来救助人类的赎罪天使把浮士德引入天堂,体现了新教中提倡的信仰得救和上帝通过给予人一种他救,使信仰者最终成为上帝的选民,格蕾辛这一形象丰富了作品的神学内涵。  相似文献   

8.
古希腊文化是西方文化的摇篮。歌德曾在巨著《浮士德》中,假借浮士德之口,代表西方后代文化向古希腊文化鞠了无比虔诚、万分敬仰的一躬: “这里!我凭借奇迹来到希腊这里! 顿时间感觉到我已是脚踏实地; 我这个梦中人,有新的精神发扬, 象安特乌斯触地而生新力一样。”  相似文献   

9.
运用比较政治学视野来分析我国的政党政治,凸现了中国特色政党政治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党政治制度基本问题和主要内容。为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党政治制度的优势,必须对西方政党体制标准的"整体的党"、"部分的党"的概念进行科学分析;必须对党的性质与领导党范畴、党的领导与执政、党的领导制度与领导体制、党的领导方式与机制等四种关系进行科学探析,才能有利于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提高党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的执政水平。  相似文献   

10.
"绘事后素"是《论语·八佾》篇中孔子答子夏问诗的一个类比。孔子用在素白的底子上加以色彩的绘画方法来寓意礼是建立在"仁"这种质地上的华饰,从而从"绘事后素"导出"礼后于仁"、"美后于善"、"文后于质"的美学思想。孔子从仁与礼的思想出发考察诗,充分体现了孔子"依仁游艺"的观点。孔子用礼作为一个重要标准来评价诗,其中文质并举的观点完全不同于道家、墨家的文质观。绘与素、礼与仁、美与善、文与质的二元统一,实现了一种具有审美意义的中和,倡导的是艺术显现与人格修养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文学"与"法律"是一对相互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概念,"法律与文学"也是法学研究领域的一个新视角。从文学的角度浅析"文学"与"法律"之关系,并通过对文学文本的分析,探讨其对人们法律意识培养的影响与可借鉴性意义,无疑是选择这个视角的必由路径。  相似文献   

12.
征稿启事     
《民主与科学》2009,(1):20-20
《民主与科学》现设有"民主与法治"、"思想空间"、"科学博议"、"科文交汇"、"书与思"、"百年回眸"等栏目,除深层次探讨民主与科学、科学与文化等相关问题外,还涉及哲学社  相似文献   

13.
生活之树常青——关于“两分两换”的随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列宁引述歌德诗剧《浮士德》中这样一句话:"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到嘉兴市和南湖区去考察"两分两换"统筹城乡改革的试点,有几点随想,拿出来求教于大家。  相似文献   

14.
自上世纪80年代起,笔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理论进行了长达30年的持续研究,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哲学"这一关键性命题和研究纲领,并逐步建立了剩余价值哲学本体论和哲学体系的基本框架。采用剩余价值哲学的基本概念和哲学方法对"社会基本矛盾"问题进行解读,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物质的极大丰富,社会基本矛盾从"人与物的矛盾"向"人与人的矛盾"发展和转变的必然逻辑,以及"人民内部矛盾"与"人性矛盾"的本质区别和理论关系。  相似文献   

15.
协商是人民政协的重要功能,它要求政协思维方式和思维特点也要与之相适应。但不少地方政协在全局工作安排上、建言献策活动中、会议方式方法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各种思维误区。为进一步提高协商民主成效,应确立并运用"多元思维与一体要求相统一"、"监督思维与参与合作相一致"、"专业思维与党派特色相结合"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6.
省《资本论》与社会主义经济研究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和谐社会与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理事会,并以"和谐社会与经济发展"为主题,围绕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劳资关系、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房地产价格对民生的影响等重点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7.
美国学者对志愿服务进行了广泛研究;在"志愿服务"的概念研究方面,存在着"非正式的"与"正式的"两者之争;在志愿者服务产生的内因研究方面,存在着利己与利他的争论;在志愿服务产生的外因方面,存在着社会结构因素与文化因素的不同分析;在志愿服务的过程研究方面,存在着强化与退出两种过程的不同观点;在志愿服务的结果研究方面,存在着提升个人能力与促进公民社会两种结论。这些研究对于推进我国志愿服务研究发展具有一定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劳动社会学角度梳理了西方性别与劳动研究的理论来源、重要概念和对中国研究的启发。本文厘清了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对劳动研究的批判和拓展,这些拓展包括推动劳动研究关注公共领域中的双重不平等,以及打破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之间的边界,关注私人领域的情绪、身体表征、审美和亲密关系的商品化及其对劳动者的影响。同时,本文还对性别与劳动研究的几个重要概念——"情绪劳动"、"情感劳动"以及"身体劳动"、"审美劳动"和"亲密劳动"之间的关联和差异进行了梳理,提出在中国进行性别与劳动研究需要考虑本土文化、国家、经济转型模式和全球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涂可国先生对儒家文化二重性的判断过于宏观和直接,对儒家文化"基干"与当代先进文化精神的差异与分野须作具体剖析.其突出表现在儒家"民本"思想和当代民主精神的差异与分野,儒家王道与当代法治精神的差异与分野,儒家"修齐治平"的治理思想与现代契约精神的差异与分野.  相似文献   

20.
征稿启事     
<正>《民主与科学》现设有"民主与法治"、"思想空间"、"科学博议"、"科文交汇"、"书与思"、"回眸"等栏目,除深层次探讨民主与科学、科学与文化等相关问题外,还涉及哲学社会科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