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根据性骚扰案件的特点,就性骚扰案件在诉讼过程中的证明责任的分配、证据的收集和认定等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以下主要观点:(1)在性骚扰案件中,仍应实行“谁主张谁举证”的证明责任分担规则;(2)在证据的收集方面,正确理解“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确认原告以偷拍、偷录方式获得的证据的证据能力。因性骚扰案件体现出的公益性质,当事人除可申请法院调取证据外,法院应主动依职权调取相关证据;(3)在证据认定方面,提高对原告陈述的证明力的认定,同时,应降低对原告的证明标准的要求。通过以上措施可以切实保护性骚扰案件的受害人。  相似文献   

2.
2005年修改的《妇女权益保障法》增加了禁止性骚扰的规定。在欢呼雀跃之余,人们再次发现,近年来有关性骚扰的案件原告胜诉的并不多,大多数性骚扰案件普遍面临着“立案难”“取证难”“赔偿难”三座大山……  相似文献   

3.
校园性骚扰与职场性骚扰、其他公共场合的性骚扰相比,有自己的特性,却常常客易被忽视.为了更深入地理解校园性骚扰现象,本文揭示了校园性骚扰潜在的一些迷思,并主要运用社会性别视角,从社会文化、心理的角度对这些迷思进行了批判性的思考和分析.由此在两性性别社会化差异、性别平等教育的推行以及学校教育制度改革三个层面提出了针对性的反思.  相似文献   

4.
职场性骚扰受害妇女的法律救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中国大陆发生了十余起性骚扰诉讼案件,以职场中女性遭受男上司、男同事性骚扰为主。因中国私法尚未对性骚扰侵权行为予以调整,致使当事人被动迎合现有案由,法院也因缺乏相应法律依据各自审理裁判。本文在分析几起典型的职场性骚扰案例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禁止性骚扰的立法经验,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防止职场性骚扰的立法建议,以期对职场性骚扰受害妇女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5.
最近,媒体报道的几起性骚扰官司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关注,武汉教师性骚扰案成为中国第一例性骚扰胜诉案件,而北京首例性骚扰案仍在艰难地进行过程当中,一时间性骚扰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日前,记者从全国妇联获悉,性骚扰将写入《妇女权益保障法》中,法律起草工作已经正式启动,全国妇女联合会官员介绍了此次修改的部分内容。 《妇女权益保障法》的修改工作由十几位法律专家和妇女问题专家组成专家小组,将在半年内对原有的《妇女法》进行五个方面的  相似文献   

6.
自2001年7月以来,中国大陆已经有十余起性骚扰民事诉讼案件。原告经历的艰难立案过程以及多数案件最终败诉,与中国民事实体法和程序法中反性骚扰立法的缺失有直接的关系。2005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修正案明确规定禁止对妇女实施性骚扰,但是,保障原告顺利发动诉讼,改变“借名诉讼”和法院审理此类案件无所依存的局面,需要中国的民事立法加以呼应。文章认为,我们应当借鉴国际社会、其他国家的相关立法和司法实践,充分考虑中国历史、文化等社会背景,在民法、劳动法、民事诉讼法等法中增加反性骚扰的内容。目前反性骚扰的立法可以先由最高人民法院做出司法解释。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对中国性骚扰案件的评析,在借鉴国外经验基础上提出应该完善中国性骚扰损害赔偿制度:除了精神损害赔偿,还应该增加工资和预期利益等补偿,并且将惩罚性赔偿制度纳入职场性骚扰的损害赔偿中,给与受害人充分、合理的保护。  相似文献   

8.
正在我国台湾地区,校园性侵害、性骚扰为多发案件。2012年1~9月,疑似校园性侵平均每月通报183件,每天有17名高中职、中学小学生沦为性侵害、性骚扰的受害者。长期以来,台湾地区高度重视与学生有关的性侵害或性骚扰案件,采取各种措施降低性侵害对学生的不良影响。从法律层面的立法,到学校具体操作层面,台湾地区都有相应的法律规定,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性侵  相似文献   

9.
性骚扰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社会现象,其产生有着深刻的人性基础和社会历史原因.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多元化、复杂化,性骚扰问题日益凸显出来.参照世界各国对性骚扰问题的法律规定,我国应在制定和修改民商法律时,正视性骚扰问题,并加以合理、有效规制.  相似文献   

10.
恐怖活动犯罪案件具有突发性和高度危险性,这决定了处理此类案件的关键在于应急处置机制。由于应急处置工作本身具有的复杂性,对此问题一直存在着诸多争议。恐怖活动犯罪案件的应急处置以恐怖活动犯罪的构成为切入点,包括事先科学筹划措施,事中有效控制事态,事后及时汇总处置结果三个方面的处理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