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科学发展观坚持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坚持并发展了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继承与创新。它根植于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深刻总结了现代化建设的新经验,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它既吸收借鉴了世界文明进步的最新成就,又体现了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具有开放的品质和面向世界的胸怀。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2.
王树华 《世纪行》2008,(10):6-7
科学发展观之所以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关键在于它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又根据我国具体实际赋予马克思主义哲学以鲜明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3.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每个阶段的新表述和新观点,都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新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需要,因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认识科学发展观的时代特征,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不仅包含了发展“为了谁”的价值内涵,而且也包含了发展“依靠谁”的深刻内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以人为本既强调为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谋发展,又强调依靠最广大人民的力量谋发展,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始终把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最核心、最突出的位置。  相似文献   

5.
刘建武 《求索》2008,(8):48-50
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之所以能够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推向一个新的阶段,关键在于其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的实际赋予了它鲜明的时代内涵,从而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6.
科学发展观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新的伟大创新,科学发展观与“三个代表”具有共同的根本宗旨——人民利益,共同的哲学基础——唯物史观,共同的理论主题——促进发展,共同的理论品格——与时俱进。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理论,科学发展观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丰富发展,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相似文献   

7.
卢国琪 《求索》2011,(2):102-104
科学发展观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它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思想的中国化的新概括,它遵循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发扬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发展中形成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8.
《中国妇运》2004,(5):1-1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阐述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要求全党必须做到“五个坚持”、“五个统筹”,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基本观点,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反映了新的实践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对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也为新世纪新阶段妇女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科学发展观的目的是要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妇女…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南方讲话关于生产力问题有许多理论创新:提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不仅要发展生产力,而且要解放生产力,这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还是第一次;坚持生产力标准,创造性地提出了以生产力为核心的“三个有利于”作为衡量党的工作得失、政策对错的标准,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经济的发展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  相似文献   

10.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首要的问题必须科学回答"发展的主体是什么,发展的动力是什么,发展的目的又是什么"。我们党对这一问题作出了明确回答:"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人民日报》,2004年3月1日,第1版)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发展观,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特别是对马克思主义主体论思想的坚持和运用、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是中国化、时代化、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这不仅体现在理论上的前后承继,而且体现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根据时代和实践的要求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坚持和发展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2.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首要的问题必须科学回答“发展的主体是什么,发展的动力是什么,发展的目的又是什么”。我们党对这一问题作出了明确回答:“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人民日报》,2004年3月1日,第1版)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发展观,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特别是对马克思主义主体论思想的坚持和运用、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黄泽娟  杨坤 《传承》2012,(16):30-31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部分。科学发展观是在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把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而产生的中国化的发展观,两者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4.
科学发展观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既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一脉相承,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从而正确揭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进一步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哲学的理论境界。  相似文献   

15.
辛鸣 《政策》2002,(11):44-45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又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它以新的思想、观点、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16.
邓治慧 《传承》2010,(33):42-43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在研究社会发展过程时,始终坚持一个原则,那就是把社会看成是一个整体。他认为社会系统是一个整体,社会发展过程也是一个整体。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胡锦涛同志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理论,既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整体观,也是对社会发展理论的创新,为我国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7.
刘林元 《群众》2009,(1):8-10
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30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功,关键是我们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根据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发展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和发展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18.
《党建研究》2012,(12):1+97-98,2
总结十年奋斗历程,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坚持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  相似文献   

19.
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本质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战斗力的根源所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不仅需要理论创新,也需要及时进行反思、梳理和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实践。这既需要我们立足于基本理论观点,又要与时俱进,体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彰显创新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史上的重大理论创新,必将极大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创新。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中共榆林市委把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作为建设西部经济强市、特色文化大市和绿色生态名市的一项战略任务,强化终身教育、素质教育和人才培训是基础性建设等观念,树立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干部教育思想和干部培训工作思路。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探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对干部队伍素质和能力提出的新要求,创新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式,增强了干部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培训内容上,既突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育,又注重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新成果的学习研究;既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又兼顾新知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