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就必须创造一个平等竞争的用人环境,建立能上能下的管理机制,推进干部人事工作的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扩大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各种权利,才能使我党大批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真正建设一支高素质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干部队伍.  相似文献   

2.
干部年度考核是对干部一年来工作的全面总结,如何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干部,并加大考核结果在干部“能上能下”方面的运用,是我们各级组织人事部门加快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完善的干部考核制度和方法,能进一步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防止和纠正用人上的不正之风。江泽民总书记在今年庆祝建党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完善干部考核制度和方法,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坚持正确用人导向,按照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原则选拔干部,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按照这个新要求,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就是要在全面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干部路线和干部政策,坚持正确用人导向的基础上,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干部工作民主,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配套制度建设,真正把选人用人工作纳入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轨道。  相似文献   

4.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既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也涉及一些深层次的理论问题。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必须围绕带根本性的重要问题,着眼于新的实践进行理性思考,以获得规律性的认识,提高自觉性,减少盲目性,保证改革深入、持续、健康发展。一、关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出发点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基本出发点应该是建设一支符合“三个代表”要求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克服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防止腐败分子进入干部队伍特别是领导班子;另一方面建立竞争择优机制,真正把优秀人才选拔到干部队伍和领导班子中来。前些年,…  相似文献   

5.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是建立高素质干部队伍 ,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的治本之策。我们必须按照中央《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的总体目标 ,从思想观念、工作方法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行全面创新 ,加快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步伐 ,建立充满生机活力的干部人事制度。一、当前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面临的矛盾一是干部管理体制的相对封闭性与改革的开放性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要求是开放的 ,与之相应 ,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也应逐步走向公开。但总体来看 ,干部工作的透明度还不够高 ,原因是多方面的 ,干部管理体制在长期的计划经…  相似文献   

6.
华亭县委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认真学习贯彻《条例》、“5+1”文件法规精神,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选人用人机制,使干部工作逐步走上制度管人、机制选人、实绩用人、全面育人的良性循环轨道,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得到加强,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持续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7.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而推进。本文回顾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推进历程,简析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实践探索,在对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实践进行思考的基础上,从“以扩大民主为取向、确保群众公认程度,以建立机制为核心、确保常态长效建设,以攻坚克难为关键、确保改革全面深化,以关注倾向为引领、确保用人导向正确”等方面,对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朱岩 《瞭望》2000,(40)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之所以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深受广大千部群众的欢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对于防止和克服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具有治本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各级党委坚持党的干部路线、方针、政策,选拔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但是,干部人事制度和干部工作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有些地方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禁而不止,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在一些地方,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封官许愿、拉帮结伙、任人唯亲的现象相当严重;跑…  相似文献   

9.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广大干部群众关注的焦点话题,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纠正用人上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治本之策。党的十七大报告和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都指出,要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着力造就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相似文献   

10.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的治本之策。今年以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党委的部署要求,坚持先试先行,大胆探索创新,以新一轮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为契机,努力破解当前干部工作中存在的“提名难、甄别难、下来难、整治难、知情难”问题,进一步提高了干部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水平。  相似文献   

11.
向征 《理论导刊》2021,(3):87-90
“情”“理”“法”是协调人类社会各种关系的主要依据,“情”是基础,“理”是“情”的规则化,“法”是尽“情”适“理”的设计。三者虽在目标和源生上具有一致性,但在社会生活中却常以矛盾的形式引起人们的关注。不同的文化视阈下,对“情”“理”“法”的关系看法不尽相同,三者以一种哲学式的否定之否定的逻辑不断相互促进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结合我国的文化特征和现代社会发展的实际促进三者融合互通,建构完善与“情”“理”精神相一致的法律制度体系,杜绝不合乎现代社会之“法”的“情”“理”对“法”的干扰,善用中华文化之“情”“理”释解现代社会之“法”。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3,(34)
《春秋左传》中展现了对礼的不同理解,一种是俗常之礼,认为礼是一种仪式;一种是《左传》之礼,认为礼不仅仅是指礼仪,更重要的是礼治,即将礼与实际政治功能联系在一起;一种是孔子之礼,认为仁是礼的内在根据,只有依仁而行的礼才是人所必须守护的价值。这些不同的理解表明了对礼的认识,由形式转向实质,由外在转向内在,礼的含义得到不断的深化和丰富。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离骚>中的"求女"和<洛神赋>中"恋爱"情节的比较分析,指出这两篇的作者在思想上有相通之处,"求女"与"恋爱"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作者对美政理想途径的追求.  相似文献   

14.
非常"男""女"     
王奇伟  谭宏姣 《学理论》2009,(30):236-237
针对近年来网络中流行的新词族“X男”“X女”,本文运用描写与解释的方法,从“草食男—肉食女”、“肉松男—干物女”、“凤凰男—孔雀女”、“型男—索女”这四组有关男女的新词语的词源,词义特点,流行动因等角度作出初步分析,并揭示出它们所反映的社会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15.
《年轻小伙子古德曼·布朗》是纳撒尼尔·霍桑最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深受无数读者的青睐,也得到了无数批评家的赞美与肯定。利用颇具邪恶色彩的背景,故事探讨了人们内心深处对其信仰的不肯定。通过解析人物与邪恶罪行之间的关联,阐明了什么是黑色力量。通过对故事所用象征手法及其他写作手法的分析,旨在进一步剖析作品及其作者本身给读者所带来的黑色印象。  相似文献   

16.
“全球伦理”与“文明冲突”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1993年9月在美国芝加哥世界宗教大会上发表的《走向全球伦理宣言》,希望能在不同化传统中找到某些维护世界和平的伦理原则,找到“一种最低限度的基本共识”。这是一个值得认真讨论的非常重大的课题。对此本提出四点看法:寻求伦理观念上的“最低限度的共识”很有意义,因为人类在伦理问题上必定有其共同的方面,必定存在可以为不同化传统的民族与国家共同接受的伦理准则;寻求“全球伦理”需从各个民族化传统中吸取资源,在尊重各民族化传统的伦理价值的基础上,发掘和利用有利于构建全球伦理的思想和观点:寻求“全球伦理”必须关注当今人类存在的重大问题,如“和平与发展”问题、政治问题、社会问题、经济问题、环境问题等;“和而不同”应是寻求“全球伦理”的原则,此原则不仅对消除不同国家与民族间的矛盾、冲突、战争有正面的积极意义,而且亦是推动各国家、各民族化健康发展的动力之一。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7,(4)
先秦儒学作为私学追求的是成就己身,儒家后学提出的"慎独"修身成己思想充实了儒家私学"为己"的理念。在春秋战国儒学不受诸侯喜好的现实环境中,儒家私学作为"为己之学"在讲学育人和传承中面临着践行危机。如果把"慎独"思想中的"修身成己"与儒家"为己之学"中的"为己"结合起来,儒家私学危机就可以迎刃而解。可以说儒家的"慎独"思想与儒家私学作为"为己之学"是相辅相成的。  相似文献   

18.
<周易>的"象",是以符号为表征的天人之道.一部<周易>,就是以阴阳两爻所形成的"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符号体系.它是我们远古祖先为后人留下的"心灵与宇宙玄机互动"的符号系统.<周易>之"象",蕴涵着宇宙的创生与演进的逻辑过程,万事万物的生灭兴衰之道,天地人"三才"的互动之理,人生祸福的交变之机,吉凶判断和人性教化之本.这种"象",通过"文化之象"、"心理之象"、"思维之象"、"伦理之象"、"数理之象"、"占卜之象"与人的心灵互动,能给后人以无尽的启迪和人性进化.  相似文献   

19.
自周初德治主义的萌芽至汉朝中国伦理传统“德治”模式的确立,其间历经管仲以法为主的德法结合论、孔子的以德治国论、荀子的礼法并重论等治国理论。然而,基于批判秦朝“法治”实践发展起来的汉朝治国模式,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下走向了纯伦理化的“德治”。与之相应,其培养“德治”主体道德素质的“治德”范式呈现为片面的伦理型特征。自汉至清历朝历代由盛而衰的“德治”循环实践证明:伦理型“治德”前提下的“德治”陷入了“德治”悖论。化解“德治”悖论,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选择是全面认识、借鉴吸收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治国理论及其“治德”范式,促进“治德”的伦理制度化。  相似文献   

20.
自从"华盛顿共识"诞生之后,修复甚至反对"华盛顿共识"的各种"共识"和"模式"不断涌现,世界各地不同国家之间有不同的国情差距,不可能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统一的某一国或某一地区的"共识"或"模式",但是在宏观领域和大趋势上具有一些"共性",而这些"共性"就是世界发展的客观趋势.剖析各种"共识"和"模式"的理论和实践,找到适合本国发展的道路才能真正促进本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