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这一诉讼指导思想的确立,要求公安侦查部门摈弃以前刑事侦查工作中存在的各种积习,充分认识到适应"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新常态的时间紧迫性和改革的艰巨性,刚性应对"审判中心主义"的各种设计,并在其指导下提升侦查工作的质量水  相似文献   

2.
<正>公安实战训练是一个"武""文"结合的执法过程。随着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在全国全面推开,公安机关作为此次诉讼制度改革的一大参与主体,必须依法全面、客观、及时收集与案件有关的证据,严格排除非法证据,并强调所有证据应当妥善保管,随案移送,为公正裁判奠定坚实基础。而当前公安实战中民警的取证能力尚待加强,建立完善的取证制度任重而道远。因此,必须牢牢抓住公安基础教育和在职业务培训两大模式,大力推  相似文献   

3.
<正>2014年12月召开的全国刑事侦查工作会议提出,要大力加强刑侦队伍正规化建设,不断提升刑侦队伍执法素养。这是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按照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的要求,全面贯彻证据裁判规则,完善司法人权保障制度,确保侦查移送起诉的案件事实证据经得起法律的检验,防止冤假错案,不断提升公安刑事司法工作的公信力,让老百姓在每一起案件中都能够感受到公平正义的背景下,对侦查人员的法律素养提出的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公安刑侦新常态是随着我国全面深化政法工作改革而在侦查工作中呈现的新理念、新机制和新面貌。刑侦新常态"二元"理念——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相统一的确立,对刑侦工作的整体性设计产生巨大影响。在此理念基础之上的新内容和保障体系建设,勾勒了新常态下现代侦查的宏伟蓝图。  相似文献   

5.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刑事诉讼重心的转移是一个艰难的工程,长期以来,"以侦查为中心"模式的影响根深蒂固,真正贯彻"以审判为中心",在诉讼阶段论的模式下,会"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相关配套制度的改革,需要公安机关、检察院、法院都要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6.
主论     
《民主与法制》2020,(17):9-9
是时候继续推进并完成以审判为中心的改革了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的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已经从试点、立法进而全面走向司法实践,而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的改革甚至在理论上的讨论也没有完成。什么是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至今没有达成共识。  相似文献   

7.
刑侦网上作战是构成公安大情报体系的实战要素,公安大情报体系是发挥刑侦网上作战效能的保证,深化刑侦网上作战必将推动公安大情报体系的发展。为此,必须以深化网上作战、真正实现情报主导各项刑侦业务为目标,实施二次创业;改革刑侦情报信息管理体制,在省(市、县)刑侦部门组建网上作战中心(所、室)情报信息管理体制;建立起有效的打击侵财型犯罪工作机制,把打击侵财型犯罪作为刑侦网上作战的主战场;健全以网上作战为核心的精确制导各项刑侦工作的机制,以信息深度应用为抓手的督办和交办串并案件工作机制、以提升效能为目标的多警种及刑侦多专业协同作战机制;抓好网上作战方法的普及推广工作,全面提升刑侦打击效能。  相似文献   

8.
警察出庭作证是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方略背景下的一项重大司法改革措施。警察出庭作证将成为公安机关常态工作之一,对于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作者以公开报道的30宗警察出庭作证案例为研究对象,对警察出庭作证的地域分布、案件性质、争议内容、作证内容、相关措施等实践状态进行了分析,认为当前警察出庭作证流程已初步形成,但出庭作证仍以临时培训为主,且偏重于技巧训练。故而,作者提出应加强"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理念,开展警察出庭作证的能力培训,以及完善警察出庭作证的相关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9.
<正>在"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背景下,公安机关刑事案件办案质量高低成为影响刑事诉讼公平正义的重要基础。(1)公安机关刑事案件办案质量主要受侦查人员的取证能力和水平的制约。在"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下,通过侦查取证培训提升侦查人员取证能力和水平,是全面提高公安机关刑事案件质量的根本途径。然而,在刑事案件审核工作和公安教学工作中,笔者发现侦查人员取证存在机械套用取证程序、缺乏侦查取证思维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刑事案件办案质量,侦查取证已成为侦查工作和法治建设的瓶颈问题。  相似文献   

10.
"审判中心主义"诉讼制度的确立,必然会对侦查工作产生重大且深远的影响。公安侦查部门必须适应"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新常态的挑战,转变观念,理解、接受、掌握"审判中心主义"思想,摈弃侦破工作中存在的旧习,积极适应"审判中心主义"的各种设计,并在其指导下努力实现侦查能力的实质性提升,最终确立以"打赢诉讼"为目标的全新侦查价值。同时,通过法院、法官对审判权的行使塑造侦查品质,构建侦查文明。  相似文献   

11.
现行"以侦查为中心"的诉讼模式在传统文化和当代政治性方面具有深刻的历史根源及诸多弊端。"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已在全国范围内逐渐推进,检察机关应探讨适应"以审判为中心"改革的具体应对措施,审前唱好主角,庭中当好配角,以推动检察职能行使更加科学化。  相似文献   

12.
中央提出"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顺应了司法规律,具有重大意义。"以审判为中心"的基本内涵是,审判制约、引导、监督、检验着侦查和审查起诉工作。"以审判为中心"的基础仍然是全案移送主义,而不能改为起诉书一本主义、部分证据移送主义。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现有刑事诉讼以侦查为中心,其实质是以逮捕为中心。从以审判为中心的理论内涵入手,立足检察工作的实际情况,以侦查监督为视角,探寻检察机关侦查监督部门在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中应当扮演的角色。以防范冤假错案为高度转变执法理念,以证据裁判规则为标准全面审查案件,以羁押必要审查为重点发挥司法属性,以科学合理效率为原则重塑考核指标,做到检察机关敢于、善于、依法、规范开展侦查监督,为审判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确定的司法改革方向。但"以审判为中心"并非发源于本土语境的理论话语。德国、日本、韩国等现代法治国家,均经历了确立审判中心的改革历程,特别是"审判中心主义"这一术语就源于日本;而以美国为典型的英美法系国家,其"审前""审判""审后"的程序设置本身便具有审判中心之传统。有必要在梳理域外经验进行理论溯源的基础上,进而结合中国语境,建构"以审判为中心"的本土概念。"以审判为中心"的前提是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规范司法权力运行,核心在于"以庭审为中心",强调重视第一审程序在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方面的重要作用,注意发挥审后程序对一审的救济和监督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不断推进,改革的目标无一不与我国预审制度的职能高度重合。在构建"以审判为中心"的司法格局下,应重新审视并引导预审职能的有效发挥。为使预审的应然功能得到有效发挥,应加快制度顶层设计并出台相关规定、设置"主办预审员"、由"侦查中心主义"向"以审判为中心"转化,这是完善预审制度改革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6.
正今年以来,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在全省法院系统全面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以松原地区两级法院作为试点,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离不开司法责任制的落实,落实司法责任是本轮司法体制改革的核心和灵魂。深入推进司法责任制落实,就是要按照"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的改革总要求,革除审判权运行当中存在的"审者不判、判者不审、权责不明、权责不一"等痼疾沉疴,不断优化审判权运行机制,切实健  相似文献   

17.
<正>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颁布的《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称《决定》)提出,"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确保侦查、审查起诉的案件事实证据经得起法律的检验。"对这一重大改革举措,如何理解,如何认识,目前理论界、实务界还有一些分歧,主要集中在"以审判为中心"适用的领域  相似文献   

18.
正一、刑事技术人员的职责变化及能力要求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逐步建立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确保侦查、审查起诉、审判案件的事实证据经得起法律的检验。以审判为中心诉讼制度的  相似文献   

19.
审查起诉退回补充侦查具有弥补初次侦查取证不足、有效监督侦查行为及提高公诉案件质效的诉讼功能。当前该制度本身及司法运行过程中存在"两高一低"的退补样态、退补理由"唯一"且类案集中和退补时间"用足"等问题。在全面推进以审判为中心审前诉讼制度改革的背景下,结合我国司法实践,审查起诉退回补充侦查改革路径应从两个方面展开:法律层面,需再次细化退补条件、增设听取退补意见及通知退补的规定;制度层面,需建立健全退补全方位监督机制与常见类案退补证据收集指引机制。  相似文献   

20.
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对公安机关侦查办案的理念、能力、模式和内部管理制度等提出更高的目标要求,公安机关必须顺应法治潮流,着力实现执法理念上由实体正义向实体程序正义并重、有罪推定向无罪推定、查明事实向证明事实的三个转变,完善证据收集、保管、审查三项工作机制,构建新型的侦查起诉和侦查辩护两种关系,健全以审判为导向的未决羁押、表彰奖励和宣传报道三类执法管理制度,着力提升执法质量和公信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