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刘坤 《前沿》2009,(3):24-27
治理理论强调政治国家、市场经济与公民社会多元治理主体之间的合作共治,非政府组织是公民社会的主要组织载体。非政府组织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体体系的当然构成,因着保护主客体双方特点的契合而在保护中显示着独特的优越性。善治理念要求非政府组织与政府组织、公民个人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并主动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体体系内部各主体之间正和博弈模型的建构。  相似文献   

2.
随着现代民主政治的推进,管制型的政府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发展,政府管理创新势在必行。善治被认为是现代政府管理创新的方向。政府善治便是政府与非政府主体为了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的最大化而建立的一套机制,并通过这套机制的运作来共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价值取向与民主过程,可以说善治是政府与非政府主体共同管理社会的一种合作模式,这种模式被看作是政治与公民社会的最佳结合方式。  相似文献   

3.
正治理雾霾,不仅仅需要政府有所作为,更需要公众、企业和全社会"联防联控"。为保证有效落实《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建议构建公众参与低碳城市建设机制。首先,应建立动力机制——政府制定政策措施,建立低碳消费制度体系,形成政府引导、公众参与、多方联动的良性局面。第一,可通过财政激励、税收、政府监管和市场机制等多种政策实现最低成本的低碳城市发展。建议政府出台奖励政策,鼓励企业、公民和社会组织实行低碳消  相似文献   

4.
张志芳 《前进》2011,(8):37-39
在现代社会,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已成为民主化的一个重要动力。非政府组织作为维护社会民主秩序、促进社会公平的一个重要的组织制度来源,作为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组织形式,是利益多元社会中民间诉求的组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我国民主现代化进程中,非政府组织作为民众自愿性组织,在民众利益表达,谋求社会公共利益,协调社会各群体利益关系,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中存在的困境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归因于政策议程设置的缺陷:政策制定者带着有色眼镜筛选政策问题,导致了部分政策不能落地生根,损害了服务型政府宗旨。多源流理论肯定了政策过程中的各方参与者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了政策企业家在冲开政策之窗和推动问题被提上了政策议程的贡献。多源流理论与建设服务型政府具有高度的理论契合性。为了使多源流理论成为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锐器,仍需重视公众利益的表达渠道和发挥智库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论产业生态的动力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飚  陈雪梅 《长白学刊》2009,(5):99-102
理论和实践研究表明,产业生态的实现不是单一力量驱动的结果,而是既有企业内在的驱动力,又有政府外在的压力,同时学术科研机构、公众和非政府组织在推动产业生态发展中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构建我国产业生态动力机制,就要建立产业生态激励性市场机制,完善法律和政策保障机制,强化社会中介组织的促进机制,营造有利于产业生态的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7.
艾滋病防治高投入与低效率的尴尬现状凸显了艾滋病治理中的政策失灵,主要表现在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消除歧视艾滋病感染者的法规政策不完善等多方面.建立政府主导、非政府组织参与的多部门协作防治机制,同时构建一个多元主体参与的多层次监督机制是解决当前问题,提高艾滋病治理效率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8.
艾滋病防治高投入与低效率的尴尬现状凸显了艾滋病治理中的政策失灵,主要表现在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消除歧视艾滋病感染者的法规政策不完善等多方面。建立政府主导、非政府组织参与的多部门协作防治机制,同时构建一个多元主体参与的多层次监督机制是解决当前问题,提高艾滋病治理效率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9.
《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为防治校园霸凌提供了比较完善的政策文本,是我国在治理校园霸凌道路上迈出的跨越式步伐。本文运用多源流理论框架,对我国校园霸凌治理政策议程过程中的问题源流、政策源流、政治源流进行梳理,分析政策之窗的开启以及三流交汇,以此解释我国校园霸凌治理政策出台的政策过程。同时就我国校园霸凌治理政策制定过程中的经验进行讨论和总结,指出在我国校园霸凌治理政策议程建立的过程中,抓住焦点事件引起舆论热潮、吸引核心决策者关注、渐进决策、有效的制度性利益反映渠道都加速推动了校园霸凌问题走进政府视线以使其纳入政策议程,最终促成了校园霸凌治理政策的出台。  相似文献   

10.
非政府组织形象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政府组织在我国已蓬勃发展起来,如何提升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形象,促进非政府组织的发展,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内部人员协调沟通,增强组织内聚力及认同感,精炼内部形象;加强外部宣传,获取公众基础,锤炼外部形象;加强与政府的合作,赢得政府的理解支持与尊重,获取合法性基础。同时本文涉及了非政府组织在我国发展的条件分析。  相似文献   

11.
建立与政府—市场失灵理论基础之上的非政府组织,是时代的产物,是推动公民社会发展的相对独立于国家与市场之外的第三部门。非政府组织利用非传统形式、非政治的手段整合社会,在多元价值方面体现了独特的作用,争取了较多民众的支持,有很大的群众基础。由于多种因素制约,包括旅游产业在内的民族地区的各个领域存在更多的政府——市场失灵的灰色地带,非政府组织的定位和立场使得其在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中有更多的发挥空间。以非政府组织的相关理论为基础,探讨了非政府组织在民族旅游产业发展中的参与领域、方式、角色等方面的创新和实践问题,以此为非政府组织在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工作深入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张勇  周雪 《人民论坛》2011,(8):66-67
非政府组织公信力的不足是一种公共理性价值观的缺失和社会多元治理结构不健全的映射。政府必须有意识地推动有关非政府组织法律法规的建设,针对非政府组织出台专门的规范条例;建立非政府组织的内外约束机制;与其他社会主体有效互动,从而使其能够在更大程度上接近或代表现代公共理性。  相似文献   

13.
以话语制度主义为理论视域,教育减负政策的制度创设、制度选择与制度变迁分别遵循感性与理性的碰撞、事实与价值的博弈以及观念与话语转换的政策逻辑。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减负政策话语历经“政治话语主导”“专家与公众话语介入”“媒体话语推波助澜”以及“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四个关键时期,表现出从“分级管理”到“协同治理”的变迁逻辑。未来我国教育减负政策的优化路径包括:正视社会语境,全面考量相关利益主体的多元化理念;关注话语联盟,引导建立教育减负改革的利益共同体;完善政策话语,借由“优势视角”优化政策文本表达。  相似文献   

14.
从公共政策过程视角看,政府规制是多元利益主体的博弈过程。各种利益主体的压力、游说和直接决策者价值偏好的变化,最终决定了政府规制的政策安排及其变迁。为了维护社会和谐,需要实施利益平衡规制,完善多元利益博弈的制度平台,保障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权,抑制分利集团及其行为。  相似文献   

15.
监管的有效性关乎非政府组织的规范化发展和高质量发展。非政府组织监管是在多元监管背景下政府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通过一定的监管制度安排对非政府组织行为予以规范和控制,其本质属于法治化监管,它需要通过制度的协同来推动多元主体与政府监管的协同。实现非政府组织监管系统整体性最优功能的路径在于更新政府理念,树立协同监管意识,完善法律体系,优化制度结构。制度结构的优化取决于能否彻底改革双重监管体制、完善年检制度和信息公开制度、确立税收监管与淘汰制度、实现评估制度的转换。  相似文献   

16.
韩国市民团体的分类及与政府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政府组织是社会公共管理的主要主体之一。韩国的非政府组织又称之为市民团体。 2 0世纪 80年代后 ,随着政治的民主化和经济的发展 ,韩国市民团体得到了迅速发展。韩国的市民团体与其他国家的非政府组织有着不同之处。本文探讨韩国市民团体的特点、发展过程、分类、与政府的关系、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社会治理"理念的提出,社会领域的公众参与日显重要。但是,推动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政府动力不足,制度供给不充分,公众参与的积极性、组织化、专业化程度偏低,不利于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良性发展。必须转变政府社会治理方式,提高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意识和能力,健全公众参与的制度保障,大力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引入专业社工,促进专业社工与志愿义工的科学结合。  相似文献   

18.
在突发事件的治理中,政府不是万能的,非政府组织有其独特优势,加强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之间的合作是应对网络时代突发事件的必然选择。本文以网络时代非政府组织参与突发事件治理的背景为切入点,分别从政府、公众、非政府组织三个主体的角度,对非政府组织参与突发事件治理作了SWOT分析,并通过SWOT矩阵得到WO、WT、SO、ST四种战略组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网络时代非政府组织参与突发事件治理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生源地助学贷款政策已于2007年8月进入正式的试点阶段。这一政策的出台是我国助学贷款制度发展和变迁过程中的又一次重要探索。运用约翰·W·金登的多源流理论对这一政策生成和发展的过程进行考察,从政策利益相关者的行为选择入手对其进行归因分析,最终得出结论:生源地助学贷款政策的出台是多元利益主体共同推动下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同时,要推进和完善这一政策必须形成政策执行的合力。  相似文献   

20.
我国财政体制经历了集中制——包干制——分税制的变迁历程,从集中制到包干制变迁的具体动力主要源自于地方政府的拉力,从包干制到分税制变迁的具体动力主要来自于中央政府的推力,从这几个演变历程的研究,可以发现我国财政体制变迁的抽象动力主要存在于当制度变迁预期收益大于成本时和强制性制度变迁主体的大力推行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