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成雁  官秀娟 《创造》2019,(3):14-20
文化自信是主体对自身文化充分肯定和高度认同的心理状态和深厚感情,表现为主体对其文化身份和文化规范的高度认同。从文化领域"自我教育"到作为"四个自信"更基础的自信,文化自信强调文化建构主体、整合集体的功能,以文化的身份认同和规范性层面实现主体的文化治理。文化兼具治理对象和治理手段的双重属性,以文化自信增强政治认同和民族认同,使文化自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和理论自信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因此,文化自信逐渐突显出独特的治理性内涵,成为文化治理现代化的新方略,并由此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2.
任勤顺 《前进》2016,(12):52-54
正文化犹如一个生命体,孕育着一个民族的根和魂,是民族的精神和血脉,是其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心。中华文明延续至今而富有生机,归根结底就是传承了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坚的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在阐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等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时,特别强调  相似文献   

3.
“中国梦”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核心概念,蕴含着三大哲学理念:信念、理想、目标。中国梦是一种信念,凝心聚力,源自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中国梦是理想的追求,具有民族心理的高度认同感,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中国梦是实践目标,凝聚着国家、民族、人民三个层面上的价值统一性,体现了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伟大设计和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4.
自信、自卑和自负代表着个体对自身能力、价值、优劣势的不同认知状态。自信是一种理想状态,自卑和自负则是对其的偏离。在国家层面,自卑的表现可能是对本国文化的过度否定和批判,也可能是对既往路径的过度依赖,自负可能是对自身文化的过度崇拜,也可能是对已有发展模式的过度执着。这三种状态可能同时存在于一国发展的同一时期,也可能在某些特定的情形下分别出现,其影响可大可小,可好可坏,因情况而异。当前,我国提出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自信的口号,但其贯彻和实践则需要理性认识国家自信的本质、基础及成因;辩证看待文化自卑现象;理性认识三者对于国家与社会的不同意义,并从他国的经验和教训中寻求借鉴。  相似文献   

5.
中国近代以来的高等教育是在移植和模仿西方办学模式和办学理念中形成的,大学校园文化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一直伴随着两种不同价值文化的冲突和交融。每一次社会历史文化的重大变化,特别是西方文化对大学校园的冲击,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引起大学校园对自身文化传统的反思,其中有对外来文化盲目崇拜和对自身文化传统固步自封所产生的文化自卑,也有文化整合中价值认同和价值重构。形成高度的校园文化自觉、重建坚定的文化自信是大学校园文化的主流。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将"文化自信"阐释为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后的第四个自信,并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文化自信的讲话,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文化自信观。在生成逻辑上,习近平文化自信观主要把握了历史、价值、实践三重逻辑。在内容要点上,习近平文化自信观主要包括了自信之根、自信之魂、自信之力、自信之源、自信之本等五个方面。在意义追寻上,习近平的文化自信观主要体现在传承性意义、方向性意义和发展性意义三个层面。  相似文献   

7.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之一,文化自信有其根本性和关键性。把握文化自信,需要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原则,把握四大维度,彰显文化自信的理论性、价值性、历史性、实践性。具体而言,即是本固枝荣——把握文化自信的理论维度,厘清中华文化三要素的关系和"四个自信"力度、高度、深度、温度;凝魂聚气——把握文化自信的价值维度,增强经济全球化的适应力和竞争力、坚持中国道路的稳定力和发展力、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形成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内驱力和助推力的价值维度;亘古通今——把握文化自信的时间维度,在从古至今的历史发展中把握基本脉络;革故鼎新——把握文化自信的实践维度,注重文化继承、吸收、创新、安全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相似文献   

8.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并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来源于对自身文化传统的深刻认知与自觉。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国哲学、历史传统、语言文字、艺术审美、诗学情怀等,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进一步深化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坚定文化自信,人民论坛从8  相似文献   

9.
中华民族之所以达致"四个自信",其历史渊源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5000多年的传承之中,是中华民族探求现代化和文明转型道路的结果。"四个自信"高度自洽、强力自证、具有严密的内在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和制度形成了一个相辅相成、浑然一体的逻辑体系;中华优秀文化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提供了"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四个自信"根源于在新的成功实践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的重塑。"四个自信"具有超越国界和时代的价值,它重振了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华民族自信与自豪,坚定了中华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国梦的坚强决心,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推向了一个新阶段,激励中华民族砥砺前行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精神指引并探索更好的道路,将在引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走向复兴方面凸显中国贡献。  相似文献   

10.
文化自信的核心是价值观自信。在新时代语境下,反思文化自信何以可能、何以实现、何以弘扬,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必然性命题。树立文化自信,要回归文化本身,诉诸文化的核心尺度,从面向历史、时代、人民三个层面进行价值性反思。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应然性、规范性和超越性之价值属性,是高度文化自觉下开放包容文化品格的应然性结晶,是对引导人们思想道德观念所进行的规范性思考,是对人民走向更美好、更文明、更自信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的超越性展望。  相似文献   

11.
正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使中华民族进一步向世界展示独具魅力的民族智慧,才能使中华民族在伟大复兴之路上不断前进。中国文化中,文化与历史传统是保障价值理性的重要基础。在近代化的过程中,因文化  相似文献   

12.
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实现"文化他信"向"文化自信"的转变是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构建文化自信有重要作用,二者存在一定辩证互动关系。一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是化解地方性和全球性矛盾的尝试,而且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全球层面的应用和发挥,是文化自信精髓要义的扩展和深化。另一方面,文化自信着力于改变文化单极主义认知,冲破西方文明冲突理念和强权思维,摆脱以往霸权道义,实现文化多样性和自主性,突出中国文化的优越性,建立互相尊重和平等交流的文化发展新常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本土化实践经验的同时彰显人类共同价值归宿。因此,应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参考确立文化自信,即在辨识全球性与地方性二元矛盾前提下,澄明文化的民族性和全球性;在抵御文化帝国主义和文化霸权论的同时,推崇文化平等主义;在去蔽文化自卑和文化自负心理的同时,彰显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3.
文化是制度建构的灵魂支撑。探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何以可能,应从文化与制度的二维互动中寻求制度自信的关系密码,把握中国制度自信的文化向度;从治道理想、思维方式、主题主线探寻中国制度自信的历史密码,把握中国制度自信的文化厚度;从发展主题、发展动力、发展指向上解读马克思主义文化精神对中国制度构建的价值塑造,追问中国制度自信的价值密码,把握中国制度自信的文化高度。  相似文献   

14.
鸦片战争以来,面对西医的挑战,中西医论战出现了"中医非科学论"和"中医超科学论"两种错误观点,最终形成"中医次位,西医主位"的医学二元格局。中医危机的实质是中华民族文化危机的历史性凸显。面对这种窘境,国人只着重于从技术层面找寻其原因,而并没有从文化品性上诠释中医。目前,置身于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历史场域,我们亟待确立中医文化在他域文化圈及全球医学体系中的主体地位,而中医文化自信是根基。其中理论基础是增强中医文化自信的学理根源;精神实质是增强中医文化自信的价值根源;主体自觉是增强中医文化自信的实践根源。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个国家、民族、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内在肯定和自我确认,文化自信源自于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持久信念,是一种能激发全社会积极向上的强大精神能量。但在新形势下,文化自信正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挑战,如何借助新媒体塑造中国文化自信和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体系,值得我们认真深入地思考。  相似文献   

16.
文化自信是继党的十八大提出"三个自信"之后的第四个自信。如何认识文化自信的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文化自信的实质是价值自信、文化自信和"三个自信"的辩证关系,是当今中国研讨文化自信的四个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7.
文化自信,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心理根基,成为当代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心、引领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精神力量。文化自信的前提是对文化的自我认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三个层面的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也构成了文化认知的基本对象。"人类命运共同体"通过扬弃陈旧的全球化秩序,推动了世界历史进程的新发展,为更深层次的跨文化交往提供了契机。在这种文化交往中,中国作为西方世界的"他者"出场,通过对"现代性"内涵的丰富与拓展,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心理,明晰了自己的文化身份,并以此建构了坚实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心理建构包含在交往中理解差异、在交往中理解自我和在交往中树立正确的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我们对于自身文化才能实现真正的认同,这也正是文化自信的根基。  相似文献   

18.
理论自信指的是党对作为自己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自觉信仰和坚定信念。理论自信包括对理论自身的科学性充满信心,对理论自身的实践效果充满信心,对理论自身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在"四个自信"框架体系内,理论自信为道路自信提供理论指导,为制度自信提供思想支撑,为文化自信提供精神引领。  相似文献   

19.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就必须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作为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应然的价值诉求和期待、坚定的政治信念和价值守护,文化自信构成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深沉根基。在当代中国,应该通过增强文化的免疫力、内聚力和凝聚张力来提升文化自信,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和动力。  相似文献   

20.
中国辉煌灿烂的文化构成文明古国的"灵魂"与"血脉"。"编钟"作为中国出土的重要文物之一,不仅是一件文物、一件乐器,更是中国历史文化的"记录者"与"活化石"。从历史底蕴上看,编钟所蕴含的丰富而深厚的典故使文化自信变得更为生动;从器物特点来看,编钟的巧妙设计和精美装饰使文化自信更为具体;从实践运用来看,编钟独特而精妙的表演使文化自信更为立体。编钟为人们理解与体悟文化自信提供了一个载体,彰显出其作为历史文化之"明镜",华夏文物之"瑰宝"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