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郑红蔓 《理论导刊》2007,46(7):60-62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社会主义发展理论在当代中国的重大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次理论创新。对“以人为本”的理解目前存在许多模糊的认识,从价值视域、理论视域及实践视域正确、全面解读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思想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和”思想的精义是“执两用中”、“允执其中”、“过犹不及”。中和思想与科学发展观在理论上有着相通之处———它们有共同的方法论根据,即普遍联系的系统观、矛盾同一性原理和无过不及的适度原则。  相似文献   

3.
武高寿 《理论探索》2004,1(4):19-20
康德关于“人是目的”的提法改变了哲学的主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 ,党和政府及时提出要树立科学发展观 ,要落实和贯彻好“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对此 ,有必要从康德的“人是目的”说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4.
唐渡 《学理论》2009,(7):63-64
党中央决定,从2O08年9月开始,用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在全党分批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如何学习好实践好科学发展,使这次活动取得显著成效,本文从“真学”和“真用”两个方面进行论证。在学习中提出了“三真”的观点,即“真钻”、“真信”、“真懂”;在实践中提出了“三体现”的观点,即“体现在工作计划中”、“体现在发展生产中”、“体现在群众生活中”,用“真学”、“真用”的态度来学习好实践好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5.
言实 《求知》2007,(5):7-7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鲜明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重大理论成果。党的理论创新每推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要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学习宣传贯彻摆在突出位置,切实抓好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的学习,深入推进高校“三进”工作,精心组织面向基层的宣传普及,努力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转化为促进发展的科学思路.转化为促进发展的科学举措,转化为促进发展的科学行动,不断增强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自觉性、坚定性。  相似文献   

6.
王珏  邹瑄 《学理论》2012,(28):252-253
高等教育院校是社会主义有生力量的培训基地,也是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起着起承转合的作用,在高等教育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学是高教工作的核心内容,而基于科学发展观的"三进"工作是社会主义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高等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两课"教师,必须彻底贯彻科学发展观"三进"工作的落实,并深入研究,确保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的健康长效发展。  相似文献   

7.
王克群的“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学习胡锦涛同志关于 做好‘十一五’时期工作的讲话”一文指出,胡锦涛同志近日在 河南、江西、湖北考察时强调,做好“十一五”时期的经济社会 发展工作,关键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学习胡锦涛同志的讲 话,对于搞好“十一五”规划,促进“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 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和谐社会”是一个指导今天中国社会发展的应用性理论。不依靠科学发展观,就无法在“和谐社会”理论建设中准确分析并透视一个国家、民族在构建和谐社会时所面临的特殊性、复杂性和艰巨性,不能对社会实践有指导性。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的理论为今天“和谐社会”理论内涵的确立提供一个科学模式。应用性理论应当具备五个方面的科学要素,“和谐社会”的理论科学性设立要以此为检验的框架。  相似文献   

9.
生态伦理学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论基础。建构生态伦理学必须和应当“以人为本”而不能“以自然为本”。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是对象性关系,人是主体,自然是客体;所谓“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实质上是指以自然为中介的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生态伦理学的本质是通过调整人与人的关系来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虽然有局限性,但是其基本精神不可超越。  相似文献   

10.
深入实施"五项工程"大力推进生态示范县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冰哲 《学理论》2009,(21):6-7
近年来,延寿县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实施“五项工程”,不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力度,初步形成了经济环境、社会环境、生态环境相互协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高的格局,生态示范县建设成果得到巩固和发展,先后被市政府授予“环境保护先进单位”、“节能减排先进单位”称号;被国家林业局授予“全国退耕还林先进单位”称号,连续4年被省政府授予“全省造林绿化先进单位”称号,延寿县青川乡北宁村在国家“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活动中被授予“全国绿色小康村”称号;被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确定为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县。  相似文献   

11.
“低俗风”是目前社会上存在的一股不正之风,本质上是扭曲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反映。“低俗风”不利于和谐文化的建立,不利于和谐精神的倡导,不利于和谐氛围的形成,不利于社会整体利益的协调,不利于党的先进性的保持,不利于科学发展观的实施。矫治“低俗风”要加强教育,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马克思主义觉悟;要制定有关纪律条例,整肃部分党员和领导干部打“擦边球”的现象;要坚持不懈,把社会风气建设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来抓。  相似文献   

12.
从"可持续发展"到"人的全面发展"--兼论江泽民的发展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 ,反映了人们对世界性环境问题的共同关注 ,是对传统发展观的积极扬弃 ;人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重要内容 ,它既是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积极回应 ,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从“可持续发展”到“人的全面发展” ,是江泽民在发展观上的重大超越 ,是对邓小平社会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 ,也为新一届中央政府确立科学发展观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吴国禄 《学理论》2009,(15):9-10
为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实现“保增长、促发展”的目标,木兰县委、县政府针对小县资源和区位优势不明显的现状,把“加快赶超、实现跨越”做为当前的首要任务,全县上下统一形成了“小县也能干大事,弱县更要有强势”的发展观念,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省、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转化成为县域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实际行动,  相似文献   

14.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深刻认识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本文从分析以人为本的历史渊源的角度出发,辨析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西方资产阶级的"人本主义"与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的联系与本质区别,探寻"以人为本"的思想内涵,为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群众史观与"领导权力"的本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郝贵生  李俊赴 《理论探讨》2007,1(2):152-157
人们一般把“领导权力”理解为支配他人的能力、力量。这种认识过于简单、肤浅,背后隐藏着英雄史观思想。从群众史观的角度认识“领导权力”,实质上是在一定的社会群体的实践活动中为了一定的利益目标,在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过程中,领导者所形成、具有和体现出来的真正能够调动、组织、指挥、率领大多数人凝聚为更大合力,实现特定目标的强制性与非强制性统一的能力和力量。这样认识“领导权力”的实质,对于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特别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李坚 《理论探讨》2007,5(3):160-162
当年毛泽东提到的“不要滋长(党内)官僚主义作风,不要形成一个脱离人民的贵族阶层”问题,到今天江泽民提到的“绝不允许形成(党内)既得利益集团”问题,两者共同形成了我们党自身建设中长期坚持的“反官僚化、反私利化”的历史命题。这一问题是我们党目前实践科学发展观道路上仍然必须继续破题的。  相似文献   

17.
对"终结农民"问题之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静 《理论导刊》2006,4(8):79-81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以农民问题为核心解决三农问题,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分析我国基本国情,对国外社会发展历史进行考察不难发现,我国尖锐的人地矛盾客观要求有一部分农民必须退出农民行列;中国不可能在一个农民占绝对多数的情况下实现全面的小康社会;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终结农民是实现社会全面富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8.
张凤 《学理论》2009,(11):25-26
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治国理念的重大突破。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是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历史观审视入的历史主体性的产物,是对人的存在、价值和全面自由发展的科学认识,以及由此而内化为实践主体的理想、信念、情感和道德。但是,如何理解“以人为本”:例如,能否说“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其本质和核心;如何理解“以人为本”的内涵,这个“人”指的是“类”意义上的,还是指的“民”;“以人为本”是历史观还是价值观。如何理解“以人为本”关系到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以及运用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并结合时代的特点加以创造性地运用;  相似文献   

19.
以“改造自然“为特征的传统实践观,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加剧人类实践活动的负面效应,具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践观,克服了传统实践观的局限性,站在时代的高度,科学地阐释了人类实践活动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原则,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实施战略,指明了人类实践活动的现实途径,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和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为当代人类实践活动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20.
为加强干部党性作风教育、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2009年以来,重庆市率全国各省市区之先,在全市10万机关干部中开展以“进基层、进村子、进农户,与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以下称“三进三同”)和与贫困群众结对帮扶为主要内容的党性作风实践锻炼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