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2 毫秒
1.
今年既是“五四”运动80周年,又是孔子诞辰2550周年。无论是纪念“五四”,或者研究孔子及其开创的儒学,都是为了建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新文化无疑应继承“五四”民主与科学精神,同时也应以孔学为基础,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精神。本文即本此理路,对儒学传统与现代人格尊严观念展开论析。  相似文献   

2.
王海鸽的婚恋小说细腻地展现了当下时代文化氛围影响下的婚姻困惑,她以写实主义的呈现方式,描绘出了普通大众婚姻生活的种种情状,去探寻婚姻爱情的本真特质.她借助于日常生活审美建构起其婚恋小说的日常叙事原则,去关注当下知识分子和女性的婚姻困顿与生存状态,传达出她对女性及女性的婚姻存在的深度关怀.  相似文献   

3.
"五四"时期女性文学创作中涌现出大量以婚姻和爱情为题材的作品,这一时期的女性婚恋小说还只是停留在对爱情神圣性与合理性的礼赞及论证上,对男女之爱中的性爱内涵还颇为忌讳。这就造成了"五四"女性形象只看重纯洁的精神性爱恋的"圣洁模式"。  相似文献   

4.
“五四”新文化运动高扬科学与民主的伟大旗帜,以摧枯拉朽之势荡涤了封建主义的旧思想、旧文化、旧道德和旧习惯。在这场中国式的文艺复兴运动中,冲决封建意识的网罗,争取婚恋自由的思潮汇成席卷全国的热湖,其深远的影响为中国历史所罕见。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洗礼,中国的  相似文献   

5.
网络“红楼同人”小说在艺术方面存在很大缺憾,但从现代女性心理研究角度却具有一定价值.以“潇湘书院”和“晋江原创网”发表的红楼同人小说为研究对象可知,此类小说主要具有三方面特征:从内容来说,多集中于表现女性对于婚姻爱情和事业的期待,尤以女性在爱情及婚姻生活过程中的挣扎和奋斗为主;从人物形象塑造来说,体现出表面丰富多样而内在趋同现象;从思想倾向来看,“红楼同人”小说具有着强烈的现实化倾向.“红楼同人”小说反映了当前部分女性群体尤其是青少年女性群体的心理状态:即在社会转型期,青少年女性群体焦虑感和迷茫感加强;在追求自身独立和尊严的过程中产生了心理异化倾向  相似文献   

6.
学界把《海上花列传》或清末四大谴责小说或《玉梨魂》作为中国现代通俗小说的起点,这种观点都有所偏颇。坚持中国现代文学的五四起点说,自然作为中国现代小说一部分的现代通俗小说,起点也应在五四时期。中国通俗小说从思想内容到艺术特色在五四时期都体现出了不同于清末民初的特征,正说明中国现代通俗小说的起点是在五四时期。  相似文献   

7.
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当代大学生的婚恋观存在一些问题并表现出新的特点.大学生恋爱与婚姻的统一性正面临巨大挑战、婚恋程式变化明显、婚恋能力不强等现状不容忽视.加强大学生婚恋观教育迫在眉睫,是学生自身和谐发展、构建和谐家庭、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应切实加强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统筹兼顾,形成教育合力;以人为本,优化教育方法;加强观念教育,为成功的婚恋“助力”.  相似文献   

8.
五四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其中,妇女解放也取得了重要进展.一些进步人士揭露和批判了旧社会对妇女的严重摧残,提出了妇女解放的主张以及婚姻改良的办法,对中国社会发展和文化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9.
婚恋问题作为社会思想、动态的“晴雨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进城务工青年的状态.根据2013年济南市不同行业的1000名进城务工青年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新生代进城务工青年的婚恋观基本上是健康、向上的,择偶条件重人品性格,恋爱渠道由亲缘、地缘为主向业缘为主转变,多数人恪守婚姻道德,对网恋和婚外情的看法传统与现代并存.同时,进城务工青年不健康的婚恋观应该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正确婚恋观的引导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0.
"三言"中夫妻离合的婚恋题材作品,在婚姻观念上体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具有进步与超越的意识,反映了明末社会新思潮对传统伦理道德的有力冲击与影响,但同时也存在着对传统道德的妥协与中和,有着某种向维护封建社会道德秩序回归的倾向.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小说中大量的风景描写,不仅仅是物质意义上的自然风景,事实上,貌似“客观”的环境描写只能存在于现实主义小说的一整套叙事话语中,“自然风景”的自然运用,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的萌芽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五四精神与青年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五四运动彰显了青年青春的主基调,高扬了民主科学的旗帜,开启了现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先河,体现了青年一代强烈的社会担当精神.研究五四运动,不仅要挖掘五四精神的精髓,而且还要把握五四精神的特征.五四精神具有开创性、求真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等内在特征.这些特征对此后几十年的青年运动有着车辙般的引导力和影响力.在现代中国的三次革命中,历代青年继承了五四精神的精髓,勇于担当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伟业的重任.当代青年弘扬五四精神,必须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坚定理想信念,必须积极投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不断开拓进取;必须以开放的眼光观察世界,始终走在创新的前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五四精神,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深刻挖掘五四精神的时代内涵,并将之转化为当代青年发展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五四”前后中国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等各方面情况的考察,回答了在中国轻视女性的文化传统背景下,“五四”女青年走上社会大舞台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4.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青年科技工作者对于缔结婚姻标准的判断上呈现出情感取向的至上性;对于多种婚恋现象的认知上,表现为对传统婚恋原则的坚守之保守性、对现代婚恋现象的适应之开放性、对多元婚恋现象的感知之混合性的特征;对于离婚率攀升的思考则呈现出道德标准的宽松性。宏观上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价值观困境、中观上科技工作者社会地位所具有的特殊性、微观上职业环境及其形成的特定职业性格是青年科技工作者婚恋观中“混搭”倾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五四”知识分子对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的认同危机非常突出,主要表现为身份认同危机、文化认同危机与思想认同危机。社会认同理论是群体关系研究中最具影响力的理论之一,针对社会认同的威胁,它提出了几种化解认同危机的有效策略。从社会认同理论的视角看,“五四”知识分子主要采取了脱离群体与改变群体状态这两种策略,这两种策略基本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16.
“五四”新文学不仅产生了像鲁迅为代表的中国斯文化的世纪伟人,形成了以“启蒙”和“救亡”为中心的宏大话语环境;也脱颖出像林徽因这样“现代性”的“个人”语境.叙事角度和角色的转变,是“新文学”话语追求民族崛起“强国”梦的另外一种文化表述.多元的叙事话语共同构筑了整个“新文学”世界,让我们见识到那一代人有别于传统、激荡着青春气息与时代风云的瑰丽人生.她的作品是以超越性价值为表征的,带有反思性和现代精神,闪耀着知识女性的坚韧锋芒.林徽因以一种优雅、犀利、知性告诉我们“五四”时期斯女性角色的转型.  相似文献   

17.
五四运动不仅已经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了极为辉煌的一页,而且作为一种特定的精神文化的传统,深远地影响着中国社会发展进程,造就了中国青年运动独有的发展模式,规范了青年运动的历史走向。让我们从中国青年运动的历史走向这一独特的角度,来看一看“五四”传统七十多年来的发展轨迹和卓异风姿。  相似文献   

18.
中华民族精神现代化既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中国全面现代化的精神力量。实现其现代化,应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指导、中国传统文化时代价值为支撑、现代西方文化为借鉴、现代理想人格公民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保障,以此适应现代民族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鲁迅不仅提出了构筑现代文化人格的正面主张 ,而且对中国国民性的负面因素进行了有纲有目的诊断。鲁迅认为中国人的精神纲领是“面子”观念 ,中国人的精神杂症表现为“官瘾”“好斗”“瞒和骗”“喜调和”“十景病”“矛盾思想”“围观”“健忘”“不认真”……鲁迅对中国社会众生相的分类概括也非常准确 ,非常精辟 ,不仅符合人的不同的社会本质 ,而且在是非上也能收到画龙点睛的神奇效果。  相似文献   

20.
人们把“五四运动”所确立的文化本体精神归纳为“科学”与“民主”,这固然极有道理,不过,这绝非五四文化精神的全部。五四运动的本质内容是对中国文化现代化的价值体系的探索,五四的真精神在于实现中国文化价值体系的现代化转换,即由传统的宗法礼俗的封闭的文化价值体系,转化为现代的充满科学和理性的开放的文化价值体系。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自觉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