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一、如何理解“农民市民化”狭义上指农民、城市农民工等在身份上获得城市居民相同的合法身份和社会权利的过程,最明显的标志就是获得所在地的城市户口及相应的社会权利。从广义看,“农民市民化”指借助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动,使传统农民在身份、地位、价值观、社会权利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向市民转化,以实现城市文明的社会变迁过程。摘自:《华东新闻》所谓农民市民化,指的是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借助于工业化的推动,让世世代代生活在农村的广大农民,离开土地和农业生产活动,进入城市从事非农产业,其身份、地位、价值观念及工作方式…  相似文献   

2.
浅议“农民工”市民化存在的主要障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农民工”市民化 ,是指在我国城镇化的建设过程中 ,借助于“农民工”已经进入城市从事非农产业的优势 ,使其在身份、地位、价值观念及工作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向城市市民转化的经济和社会过程。但是 ,在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的过程中 ,仍然存在着思想认识的偏颇、城市政府的担忧和困惑、既得利益集团和群体的阻力、户籍与土地制度的障碍、城市基础设施的限制、“农民工”自身素质以及与市民的“油水”关系 ,使之融入城市社会困难重重等方面的障碍 ,阻碍着“农民工”市民化的顺利推进。  相似文献   

3.
农民市民化,指的是在城市化进程中,让生活在农村的大部分农民,离开土地和农业生产活动,进入城市从事非农产业,其身份、地位、价值观念及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向城市市民转换的经济社会过程。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迅速推进,加快推进农民市民化进程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在城市化进程中进一步推进农民市民化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文明素质的有效途径,是确保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一、农民市民化制约的因素(一)观念制约长期以来,人们思想观念上受城…  相似文献   

4.
所谓农民市民化,指的是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借助于工业化的推动,让生活在农村的大部分农民.进入城市从事非农产业,其身份、地位、价值观念、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交际方式向城市市民转化的经济社会过程。农民市民化是现代社会结构变化不可逆转的大趋势,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都不是以农民为主体的国家。英国农民只有3%,美国是6%,日本是16%,韩国是20%。  相似文献   

5.
教育缺失与农民工市民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的城市化过程中,农民工市民化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而进城农民工的教育状况——整体素质的高低最终决定了农民向市民转化是否能够成功。农民工教育的缺失导致其职业分化程度低,收入水平低,生活方式处于边际性状态,难以形成市民观念,这些因素制约了农民工的市民化。所以我们努力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其城市适应能力,尽快转化为市民。  相似文献   

6.
李香兰 《理论研究》2011,(5):36-37,43
我国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偏差:一是把工业自身的发展当成了工业化,忽视了农业的工业化;二是把重化工业当成了工业化,偏离了工业化的目的;三是把工业化等同于第二产业的"一花独秀",忽视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我国正处于从农村社会和农业经济向城市社会和工业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工业现代"化"首先应该把农业的小生产方式"化"为市场化、社会化的先进生产方式。在工业自身不断发展和扩张的同时,不仅必须要加工、转化农业提供的全部可供加工的原料,还要"化"农户为农场,"化"大多数农民为雇工,"化"农民工为市民,使城乡人口结构发生一个根本变化。  相似文献   

7.
中国特色城镇化与农民工的终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爱东 《学习论坛》2009,25(8):33-36
中国特色城镇化之所以"特",说到底就在于它始终和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如何把亿万农民工逐步转化为市民,是中国特色城镇化所面临的重大课题.城镇化不仅仅是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过程,更为关键的是农民职业非农业化、生活质量城市化、社会身份市民化.中国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彻底破除之日,中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建立和完善之时,就是中国农民工终结之时.中国农村人口城镇化必然要经历两个过程,即先把农民转化为农民工,再把农民工转化为市民.只有完成这两个转化,才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城镇化.农民工市民化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8.
新生代农民工及其市民化问题初探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新生代农民工是农民工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对经济社会生活的作用和影响开始显现,已经成为塑造社会结构尤其是城市社会结构的日益重要的力量。新生代农民工是农民工队伍中最有可能实现市民化的一个群体,他们的未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顺利地实现由农民向市民的角色转化。  相似文献   

9.
孙丽霞 《世纪桥》2011,(19):139-141
要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数以亿计农民的出路问题无法回避,而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出路问题,必须加快其市民化进程。因此,国家需要加快户籍制度、土地流转、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步伐,给农民工创造市民化的宏观经济环境,让农民工具有更多的选择权和参与权,同时加大农民工职业培训,让他们更有能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真正实现其在生存职业、社会身份、自身素质以及意识行为向市民的转化,以此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0.
差异与融合:关注失地农民市民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伴随着我国快速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越来越多的失地农民转变为城市的新市民,农民的市民化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关注。农民市民化,看似变更户籍,实现身份转变,实际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然而农民与市民在诸多方面存在差异,着重把握好五个统筹,有助于农民真正融入现代市民社会,完成市民化过程。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省农民收入增长较慢,已成为制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瓶颈。目前,全省农业劳动力占全省劳动力总数的80%以上,却只创造了全省GDP的25%,让80%的农业劳动力分享25%的财富,无论怎么分,也无法富裕。因此,要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大力推进农民非农化,即市民化。农民市民化是指一部分有条件的农民实现身份的改变,既包括农民向市民这种形式上的转变,也包括农民意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这一本质的转变。而后者的转变更为重要,如果只有身份的转变,没有意识上、生产上和生活方式上的转变,不仅不会富裕农民,而且会成为城市化的沉重包袱。…  相似文献   

12.
城郊农民市民化“不可逆”的特点决定了其要达到“完全市民化”或者“深度市民化”的目标,融入城市社会文化系统中,需通过阶层流动来实现市民身份的彻底转变。为此,城郊农民要经历“城郊农民—准市民——市民”的阶段。依靠基础性制度保障与个体能力难以承担市民化的成本及市民化过程中的风险应对。针对此,城郊农民主动将市民化转化为家庭的整体性目标,在家庭伦理的支配下形成了整体性动员。通过家庭资源的积累、“精英化”培养的教育投入与本地“并家婚”婚姻实践等一系列“家庭策略”,来增强城市嵌入能力,降低市民化风险。  相似文献   

13.
新型城镇化是党和政府在当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社会结构转型时期所推行的改善民生、造福百姓的重大举措,人口城镇化作为其核心内容,正是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集中体现。成都作为我国西南地区的人口重镇与新型城镇化改革先行者,在其人口城镇化进程中,应当以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为抓手,着力于营造良好的经济就业环境、公共服务环境与社会文化环境,以解决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中人口城镇化慢于土地城镇化、半城镇化现象仍然存在与新生代农民工持续增加等问题,实现农业转移人口的职业、社会权利与身份认同,进而促进人口城镇化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4.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城中村"、"城郊村"、"园中村"的那些居住地被规划建设为城市而不再从事农业的"离土不离乡"农民的市民化,和从农村来到城市就业的"离土又离乡"农民工的市民化一样需要引起重视。农民市民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仅是农民居住空间的城市化、社会身份和职业类型  相似文献   

15.
两型社会建设进程中随着城市拓展区的不断扩大,部分农民将离开世代以来赖以生存的土地而进入新的城市生活。拓展区的农民如何尽快融入城市,实现由农民向市民的转化,是一个个体主观提升的过程。同时,给城市管理体制带来了新的严峻挑战。城市如何创新管理机制和健全公共服务体系,理顺农民市民化的转换路径,是两型社会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6.
<正>农民市民化不仅是身份的转变、职业的改变,也不仅是生活空间的转移,而是思想观念、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的全方位变迁随着新型城镇化不断加速,大批农业转移人口进入城市,他们已不再依赖土地而生存。但当来自农村的传统生活观念与现代都市生活发生"亲密接触"时,一些进城农民感到了不适应,甚至由此产生了焦虑。农民市民化可以分为经济、社会、文化三个层面的适应,当他们对城市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在心理上获得  相似文献   

17.
农民工是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而出现的一支新型劳动队伍,是经济社会大变革形成的特殊社会群体。在社会管理领域存在许多损害农民工权益的制度性问题,影响农民工转化为稳定的产业工人和城市市民,对工业化、城镇化不利,对农业、农村发展也不利。应抓住时机,推进社会管理改革,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8.
理性选择论和结构决定论是研究农民工永久迁移城市的两种主要分析范式,但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关注不足。本文指出,实现传统乡土性向现代城市性的转化是农民工永久迁移城市的另一面向,并且是农民工城市化和市民化完成的根本性标志。本文从生活方式、社会联结、现代组织生活、公共规则意识(现代社会控制机制)等方面考察了农民工城市性的基本情况及其对农民工永久迁移意愿的影响,并且探讨了非农流动经历对农民工城市性的建构作用。初步构建了非农流动经历→城市性→永久迁移的分析框架,丰富了对农民工市民化的认知。  相似文献   

19.
我国要实现现代化,城市化将是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城市化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重要标志,集中表现为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城市化发展的快慢,主要取决于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快慢。要实现农村人口的迅速转移,首先必须解除农民“进城”的各种人为束缚,赋予农民自由迁移和择业的权利。因此,解放农民是加快城市化进程的现实选择和关键所在。一、没有农民的大解放,就没有城市的大发展城市化,“化”什么,说到底就是化农民为市民,化乡村型生产生活方式为城市型生产生活方式。农民是城市化的主要对象。城市的发展主要取决于社会经…  相似文献   

20.
金三林 《前线》2014,(10):57-58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指农业转移人口在实现职业转变的基础上,获得与城镇户籍居民均等一致的社会身份和权利,能公平公正地享受城镇公共资源和社会福利,全面参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实现经济立足、社会接纳、身份认同和文化交融。城镇化的本质就是农业人口向城镇非农产业的转移和集中,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目前的近2.7亿、每年新增几百万的农业转移人口真正融入城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