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五族共和"思想的内涵与实质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五族共和"思想包括共和政体下"国家之统一"、"民族之统一"和民族(种族)平等三重含义.孙中山代表南京临时政府对"五族共和"思想及其政策主张的表述来自此前"共和统一会"对"统一"的解释.由于辛亥革命胜利后,资产阶级认为国内的种族不平等和政治不平等问题均已解决,因此,"五族共和"思想表现在民族问题上的实质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民族同化,通过民族同化从而实现民族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李春霞 《思想战线》2005,31(5):52-57
通过把电视植入某个社区的过程视为该社区通过电视的仪式,可以将大众传播视为社区在现代宿命的、必然要"通过"的"仪式",是在面临大众传媒、尤其是电视所带来的种种变化和现象时,社区为标识、定位、解释这些现象和变化,进而调整自己以适应这种现象和变化而做出的种种社会性行为.展示一个彝族村落中"电视与生活"关系的民族志表明电视与村落的生活一直处于相互建构的过程中,村民按照自己的方式将电视纳入当地生活,同时村民们也渐渐调整自己的生活和文化结构以适应电视.  相似文献   

3.
民族档案的田野生成始于在“文化生态—民族档案—人—民族文化”的认知系统中所展开的民族文化考察.基于田野实践,能凝练出民族档案的“探寻”、“认定”、“固化”、“留存”、“利用”五个环节,以作为序列化的田野档案工作范畴,初步建构具有序列感的工作知识谱系,再把其运用于村民的文化活动中,实现民族文化档案化的民间意识、民间行为在村寨中的约定俗成.  相似文献   

4.
民族国家与现代民族的"政治性"、"国民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民族起源于欧洲.伴随着西欧民族国家的诞生,民族的原生意义得到了扩展,进入了现代发展阶段.现代民族突破了古代民族受血缘、地缘、语言、文化等客观因素的限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它还加强了人们对原有的民族共同体的政治认同,与此同时,要求建立主权在民的民主政体赋予了现代民族"政治性"和"国民性".  相似文献   

5.
试论民族文化认同的"软实力"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则平 《思想战线》2008,34(3):87-91
"文化软实力"这一新名词首次出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引起人们特别关注.正确认识民族文化认同的价值,充分发挥"文化软实力"的特殊功能,积极实施民族文化认同战略,对于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抗震救灾升华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认同所要回答的是"我们是谁",它是凝聚这个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是民族共同体生命延续的精神基础,因而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最深层的基础.积5000年文明史而形成的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在这次抗震救灾中发挥出了巨大的精神力量,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该正视和珍惜并努力丰富和升华自己的"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7.
在探索"百姓富"与"生态美"的有机统一的路径上,贞丰县纳孔布依村可以因地制宜结合好自然环境,让村民完全参与其中,不仅能增加村民的就业,给村民带来收入,也让村民认识到自然生态环境的经济价值,从而提高村民的生态保护意识。在民族文化活动拓展方面,可以加大民族特色文化渲染了力度,如多举行民族文化活动,即陶冶了村民的情操,也丰富了乡村旅游项目的内容。在创新农业活动方面,多创新情趣性农业活动,即增加了乡村旅游的趣味性,也促进了农业生态环保的建设。  相似文献   

8.
苗族"鼓舞"是黔东南部分苗族村寨举行祭祖、祈求、驱逐等仪式时的一种形式栽体,由于它具有观赏性和娱乐性,民族文化旅游的经济活动中,"鼓舞"也开始变成一种文化资本和商业演出.这种功能的转换从内部改变了"鼓舞"的文化性质.在提倡文化发展和文化保护这两种现实的情况下,关注和理解民族文化事象的文化变迁是有意义邋的和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田文金  刘红 《世纪行》2014,(2):38-39
<正>一位头顶自然卷发、满脸胡茬的老先生,经常穿行在鄂西南山区长阳的大街小巷或山间的小路上,人们熟悉不过地称他"老来俏"。说起他,不论是机关干部还是山乡农民,没有哪个不夸他的。他就是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政协委员、县流动人口计生管理站副研究馆员吴开荣。"老来俏"之痴吴开荣出身于土家发祥地武落钟离山一个农民家庭,2013年7月过花甲之年,从小  相似文献   

10.
族群文化的移植:"旅游者凝视"视角下的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球化和地方性的互动进程中,穿梭于不同族群之间的"旅游者凝视"无处不在且影响深远.在旅游者凝视作用下,民俗村中的族群文化被彻底符号化与商品化."旅游者凝视"作为一种隐形力量,支配着特殊旅游场域的建构,改变了族群文化的存续原则,割裂了民族演员的族群认同,生产着有别于原生态文化的各种"奇风异俗",造成族群文化的移植.民族演员面临着对自身不断重新界定并形成新的族群认同.民俗村内文化的移植对族群原生地的民族文化传承也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前,我国已经评选出七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而民族地区历史文化名镇的研究一直处于不受关注的状态.文章在对民族8省区历史文化名镇进行分类整理的基础上,选取了贵州省雷山县西江镇、云南省孟连县娜允镇、贵州省习水县土城镇3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作为研究对象,从新古典"结构-功能论"的研究视角出发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认为历史文化名镇在"传统-现代"的转型中可以能动地产生新的功能与结构,促进产业融合与文旅融合的发展,并作用于古镇的发展之中.同时,在古镇的发展中要认清文化遗产在"传统-现代"转型中出现的多种关系,兼顾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现代旅游业的发展.此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与创新性保护才是民族地区历史文化名镇"传统-现代"转型的正确路径.  相似文献   

12.
从大理白族自治州的洱源县城出发,翻越云遮雾绕的罗坪山,沿蜿蜒的盘山公路前行90多公里,便到了"仙女撒歌的地方"--西山乡.西山乡是民族文化的宝库,大理地区的神话传说、民族歌舞有很多起源于此,因而,这里也被称为"歌舞之乡"、"神话王国","里格高"舞又被称为"民族舞蹈的活化石".全乡总面积512平方千米,共辖5个村民委员会131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2/3在海拔2500米以上,主要粮食作物以包谷、苦荞和洋芋为主,核桃和菌类是群众收入的主要来源.2006年全乡总人口12779人,人均纯收入979元,人均占有粮393公斤.  相似文献   

13.
箐口村哈尼族蘑菇房的现代变迁,源于主流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亦有其自身原因,更与政府基于旅游发展动机推行的政策直接关联,但内中也参入了村民的主动性选择。村民的文化自觉,实现了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蘑菇房"中的移植、嫁接、创新与发明。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我们须重视文化自觉,珍视来自文化主体的声音,尊重民族群众的物质需求和精神诉求,从而在保护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与进入现代社会之间找到一条和谐共生之路。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典私家园林和少数民族的村寨是两种不同类型而风格迥异的建筑文化.前者讲究"意境"的表现,后者意在"意象"的召唤.每种文化内部最核心和最高的哲学理念都可能通过建筑表征出来.古典园林的意境是古代文人士大夫胸臆中天道体会的投射.侗族村寨的环境安排和建筑营建亦体现了该民族悠远的文化记忆和该民族的宇宙论.侗族村寨的风水、鼓楼、风雨桥、民居的整体奇妙地隐喻和象征着龙的意象.总之,作为一种最物质性的建筑其内在理念却是该文化中最核心的精神.  相似文献   

15.
<正>何明主编本系列是民族学、人类学理论研究中的一项具有探索性的工作——新民族志实验的成果展示。云南大学的人类学学者们在十个少数民族调查研究基地聘请村民日志记录员,从"本文化"内部视角对自己民族和村寨每天发生的事情进行观察与记录,形成了连续记录时间在一周年以上的"村民日志" 10部,力图在当代国际文化人类学的学术平台上进行中国民族志和文化人类学的"本土化"创新。  相似文献   

16.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要部署,也是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确定我省要全面实施的"十大战略"之一.在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上,乡村振兴成为委员们热议的重要话题.大家结合实际,从产业和文化等"硬实力"与"软实力"共同提升等方面,就我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给出"金点子"、发出"好声音".  相似文献   

17.
地处月亮山地区的榕江县乌略村的苗族"吃鼓"有别于雷公山地区的苗族"吃鼓".本文通过对乌略村苗族"吃鼓"仪式的纪实性田野考察.揭示出民族传统节日在全球多元文化同时并存的今天具有着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亲和力,推进民族认同,识别民族身份,统一民族意识,构建新世纪新农村和谐社会发展积极而特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文化中断"理论对我国民族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阐述了西方教育人类学"文化中断"理论的产生背景,并借用了其研究方法分析了我国少数民族教育中"文化中断"的特殊内涵,认为"文化中断"是民族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自然现象,最后从教育学的角度指出了减少"文化中断"对民族教育负面影响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9.
季羡林先生多年提倡一种大国学的观点.认为现在的所谓"国学"是中国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不是单一的"汉学".也不是单一的儒学或者道家文化.国学是文化交流的产物,对内是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对外则不断吸收外来的文化,以丰富和发展传统文化.佛教本来是外国的东西,后来融入中国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他很多国家的优秀文化也要不断融入中国文化.要发展国学,必须实现三个贯通:古今贯通、中外贯通、文理贯通.  相似文献   

20.
"韩剧"热与中国青少年的成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剧"借助技术的发展、商业化运作和政府的推动,以其唯美的表现手法、展现平民生活和倡导儒家传统的内容以及创作上的不断推陈出新,吸引了大批的中国观众,对青少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引起人们的关注与重视.面对"韩剧"热潮,我们应该思考,更应当有所行动.以"和而不同"的姿态对待其他民族、国家、地域的优秀文化成果,加快发展中国民族文化产业步伐,是当前加强我国青少年文化建设的迫切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