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中国政治   1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化背景下,民族旅游的日益繁荣给目的地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同时也导致诸如文化的"真实性"缺失、"舞台化"与"商业化"等问题。在海南三亚槟榔谷原生态黎苗文化旅游区的研究案例中,借助舞台理论分析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域"的舞台化表征及其建构中的权力互动,即可加深对"旅游域"的认识。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域"具有典型的多元舞台化特征。"旅游域"的多元舞台化建构过程中,景区开发者、景区讲解员、居民、游客等多种力量进行互动。"旅游域"中的"旅游民族"经历了由被动展示到主动展演的身份建构过程,实现了多元舞台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2.
旅游作为一种族际交往的方式和现代化的经济发展手段,其对族群关系的作用值得关注。三亚回族社区的旅游发展,一方面加强了回族与其他族群之间的联系,促进了相互了解,密切了相关参与者的关系;另一方面,其间夹杂的利益冲突也为以后的族群纷争埋下了伏笔,使得原本在隔阂和互不了解状态下产生的矛盾转变为了带有利益指向的矛盾。由于回族宗教信仰的存在,旅游并没有起到消融族群边界的作用,反而有将某些因素明晰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孙九霞  陈浩 《思想战线》2008,34(3):129-130
Leiper提出的"哑铃"模型①对于城市旅游成长机制研究具有开创意义.该模型用来构建旅游经济的基本现象:发生在旅游客源地的旅游经济现象、发生在旅游目的地的经济现象、发生在旅游目的地之间的关系、发生在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之间的完整的旅游经济运行过程及其调控问题.②  相似文献   
4.
孙九霞 《思想战线》2002,28(5):51-55
澳门是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交汇点 ,其历史文化、宗教文化、族群文化、建筑文化、艺术文化都整合着中西文明。澳门在文化上存在着开放性、兼容性和共生性等特质。认真分析澳门文化资源的旅游价值 ,深入开发这些文化资源 ,对澳门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随着旅游社会文化影响探讨的逐渐深入,社区参与作为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越来越多地受到专家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同时也为民族地区旅游开发与族群文化保护的二元对立难题,提供了一个更具理论和实践意义的透视视角.基于社区参与的不同层次,通过对国内六个不同参与程度的案例社区进行实地考察与分析,证明社区参与层次和族群文化保护存在内在的逻辑关联.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强度与族群文化保护的程度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社区参与中“文化自觉”将成为族群文化保护的合理支撑,为目的地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6.
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研究新进展与框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旅游影响研究是旅游研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一直被地理学家、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所关注。本文将重点集中在2000年后国内外关于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的研究取得的新进展上,分别按对目的地居民、社会、文化等研究内容进行总结,并探索性地提出现阶段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的研究框架,以期对未来的深入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背包旅行在当下中国青年人群体中日益流行,但是围绕着背包客文化却出现了复杂的社会评价,现有关于背包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这个群体本身,忽略了这种文化背后的社会语境。本研究以都市青年这个与背包客文化最为相关的群体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焦点小组访谈,探索其对背包旅行的认知与态度,解释背包旅行为何流行及其为何面临复杂的社会评价。研究表明,都市青年将背包客视为追求自由的群体。作为一种自由的旅行方式,背包旅行受到推崇,因为这是较强个人能力与较高经济地位的体现。然而,青年群体对于自由的认识和评价却是多层次的,如果将背包旅行发展为一种生活方式,大部分人则并不认可。在个人偏好、事业心、传统文化和社会制度的影响下,过分强调个人意愿的生活方式被视为是自私的。背包客文化像一面棱镜,反射出个体化社会进程中都市青年复杂的人生境况。  相似文献   
8.
族群文化的移植:"旅游者凝视"视角下的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球化和地方性的互动进程中,穿梭于不同族群之间的"旅游者凝视"无处不在且影响深远.在旅游者凝视作用下,民俗村中的族群文化被彻底符号化与商品化."旅游者凝视"作为一种隐形力量,支配着特殊旅游场域的建构,改变了族群文化的存续原则,割裂了民族演员的族群认同,生产着有别于原生态文化的各种"奇风异俗",造成族群文化的移植.民族演员面临着对自身不断重新界定并形成新的族群认同.民俗村内文化的移植对族群原生地的民族文化传承也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孙九霞 《思想战线》2006,32(5):59-64
在乡村社区旅游发展中,当地农民的旅游参与状态表现为参与积极性高、参与程度低、参与过程中矛盾普遍存在,从而使旅游发展改变农民境遇的可能不能迅速转化成必然。乡村社区旅游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制度框架下的政策关照和农民自身能力成长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摘要:旅游发展背景下,民族文化作为“遗产”,被政府、文化持有者、外来者等不同主体表述和开发利用。在文化资本化的大潮中,遗产已成为经济、社会和政治利益的中介。由于不同主体之间的激烈争夺,地方性遗产的归属与表述并不比世界遗产明确。外来经营者迎合了地方政府对地方文化表征塑造的需求,因而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成为纳西刺绣的“代言人”。文化持有者本应具有更强的合法性,却由于客观能力的不足,在遗产的归属与表述中处于弱势。在遗产工业大行其道的当下,遗产的开发利用更应从“文化持有者的内部眼界”出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