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沈力匀 《北京观察》2014,(11):36-36
正学校所设置的专业没有按市场需求,依赖学生所报的个人志愿,从而出现劳动力市场不均衡的态势,一边是企业招不到合适的技术人才,一边是"热门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中国城镇化的一个明显特征是农村城镇化和农村工业化的不相协调,突出表现为"土地"的城镇化而不是"人"的城镇化。制约农村"人"的城镇化原因在于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存在如下问题:第一、农村职业教育依  相似文献   

2.
中国城镇化进程及未来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城镇化背景独特,这是以相对不高的环境承载力支撑世界上最大规模人口的城镇化,是在转轨体制环境中支撑加速推进的城镇化,是在文明程度相对不高的文化氛围中推动的现代化程度很高的城镇化。这种在日益深入的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推进的城镇化不确定性和难度更大。由于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工业化阶段跃升以及农村劳动力结构转变推动我国城镇化转型,城镇化由"空间城镇化"向"人口城镇化"转变,由注重提升城镇规模和水平向提高城镇功能转变,由个体进城向家庭进城转变。  相似文献   

3.
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能力的分析与建议——以贵州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后10余年间,我国城镇化率将以平均每年1个百分点左右的速度推进。到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接近60%,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在城镇化高速推进的过程中,如何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这一问题尤其重要。以"非农就业能力"为视角,分析了贵州省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现状,探索了贵州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并提出了增强农村劳动力转移能力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张福明 《理论月刊》2000,(12):25-26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工资表现出了向劳动力价值加人力资本投资收益转化的发展趋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把工资是劳动力租金或劳动力价值加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的理论付诸实践,对于促使劳动者增加对自身的人力资本投资、增进整个社会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速率和贯彻按劳分配原则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就业是民生之本,而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则是我国实现充分就业、解决民生问题的重点和难点。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做好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工作,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在当前我国整体就业压力增大、城市出现用工结构性短缺、农村剩余劳动力供给不断增加的新形势下,解决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问题仍是当务之急。一般来说,城镇化是解决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问题的主要途径。然而,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着过度发展与失衡问题,对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问题的有效解决产生了不利影响。今后,应在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寻求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问题的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6.
职场回音     
《就业与保障》2005,(8):32-32
宁德市发布劳动力市场部分(职位)工资指导价位到企业去求职如何与老板协商工资报酬呢?7月中旬,宁德市劳动保障局发布了宁德市劳动力市场57个工种(职位)工资指导价位,帮助企业老板和求职者双方协商确定工资提供了依据。工资指导价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中国"人口红利"消失论和东南沿海地区蔓延的"用工荒"现象,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并引起了中国就业形势是否发生根本性转变的热议。本文以福建为例,通过数据分析和实地调研等方式,分析了当前福建劳动力总体供求情况,得出劳动力正面临供给减少,需求提升的结构性矛盾,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推进就业质量改善提高、推进产业转移和企业转型升级、提高人力资源质量等相应的对策,以缓解当前劳动力供求矛盾。  相似文献   

8.
朱富强 《岭南学刊》2005,26(1):55-59
本文剖析并反思了马克思提出的劳动不能买卖的三个理由,认为这三个理由都是不充分而站不住脚的。相反,由于劳动力本身界定的限制,劳动者出卖的正是一定量的劳动。由此,工资也体现为其所支配使用一定量劳动的价值;至于工资的大小,它直接取决于劳资双方协议的结果,根本上以该一定量劳动所创造的价值为基础。  相似文献   

9.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政府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政府全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在"三农"问题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本文在找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因为的同时,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成本问题,在此基础上,阐释了过高的转移成本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阻碍,提出了政府提供更佳的公共服务是促进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10.
通胀困境与刘易斯转折点:偶然还是必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济发展阶段超越刘易斯转折点之后不久,中国便陷入由农产品价格推动的通货膨胀困境.实际上,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当经济发展阶段超越刘易斯转折点之后,农业中已不存在剩余劳动力.此时,当农业劳动力持续转入非农部门,必然导致农业生产萎缩,并引发农产品价格上涨;而农产品价格上涨,农业经营收益提高,又会抑制农业劳动力转移规模的增长,并造成非农部门劳动力短缺及其工资成本上升,进而成为推动物价全面上涨的重要因素.要摆脱当前的通胀困境,关键在于稳定农业生产,促进农业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11.
黎锦英 《传承》2008,(18):128-129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发展劳务经济,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工业化、城镇化的客观需要。要推动新农村各项建设,应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效转移。  相似文献   

12.
中国农业经历10年黄金发展期之后,走到了一个新的改革节点。 在工业化、城镇化推进的背景下,农村农业发展形势也存发生深刻变化,大量农村劳动力持续向外转移,部分地方开始出现务农劳动力老龄化和农业兼业化、副业化等趋势。  相似文献   

13.
忽略“社会成本”。这是我国工人低工资的一大秘密。政治经济学中的常识告诉我们:工资本质上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而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维持、发展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也就是说,在制订工资标准时,必须考虑“维持、发展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因素。让机器正常运转尚且需要消耗能源。还必须经常保养、维修。  相似文献   

14.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发展劳务经济,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工业化、城镇化的客观需要.要推动新农村各项建设,应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效转移.  相似文献   

15.
对于工资,目前人们似乎有着诸多困惑:现有的工资水平是否与改革开放、GDP增长以及经济全球化等大背景相适应?现行的工资结构是否体现了市场经济的利益分配特征?在职工福利保障制度已步入市场化的同时,现有的工资制度是否还是计划经济时代的遗留物?这些疑惑的答案依然不确定:中国劳动力价值被低估了吗?"劳动力低廉"是否正成为财富掠夺者冠冕堂皇的借口?是否需要重新定价中国的劳动力价值、改革现有工资制度?民工:“贱”而不“荒”5月6日晚,“五·一”长假。江苏省无锡钱桥,四川籍民工童阿根,坐在3人合租9平米房子里,正在看中央电视台热播的…  相似文献   

16.
刘宪法撰文认为,近期发生通货膨胀的可能性不大。因为通胀的一个典型特征是与经济过热相联系的,但在目前中国的劳动力市场环境下,这种可能性很低。简单地说就是,一旦形成了通胀预期,工人在工资谈判时可以将预期通货膨胀因素加进去,引起工资与物价螺旋上升,从而导致通胀。  相似文献   

17.
叶兴庆 《传承》2011,(13):60-61
最近几年,每当春节过后一些地方就会出现"招工难"。今年春节过后"招工难"再次如期而至,且呈现由东南沿海向中西部蔓延、由季节性向常年性演变之势。"招工难"是不是我国劳动力、特别是农业劳动力供求关系的真实反映?现阶段应对"招工难"的着力点,究竟应放在需求方、逐步放弃劳动密集型产业,还是应放在供给方、继续释放农业劳动力?这是事关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如何同步推进的大事,需要深入分析、准确判断、慎重决策。  相似文献   

18.
刘传江 《世纪行》2013,(7):21-22,27-29
一、农民工有序市民化的内涵及要求中共十八大报告及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新型城镇化新政"是基于扩大经济发展的内需动力、提高城镇化质量、促进"四化"同步协调发展和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所作出的宏观层面的战略部署。当今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的特征之一是要追求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推进农民工的有  相似文献   

19.
欧盟国家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参与状况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欧盟国家妇女在劳动力市场中的行为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今,生育第一个孩子已经不再意味着妇女职业生涯的自动结束,有些妇女选择持续不断地工作;有些则在生育第二个孩子后停止就业;也有些只是暂留在家中照料年幼的孩子;许多妇女力求通过减少每周工作的时间将受薪的工作与家务中的照料工作兼顾.然而,这些方面的变化和发展并没有导致劳动力市场的更加平等.在欧盟国家,女性的失业率明显高于男性;工作中的性别隔离、男女的工资差别始终难以消除.从参与的性质上看,两性差别也十分明显:妇女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参与更具有不稳定、不规范性,失业的风险也更大.  相似文献   

20.
叶红 《创造》2003,(12):35-36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关系着亿万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着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着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目前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两个难题,一个是农民增收问题,另一个就是就业问题。积极促进就业,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政治任务。党的十六大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并强调:"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为经营城市,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就业指明了方向。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