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城镇化发展产生的一个重要结果就是进城入镇农民被置于一个完全不同于村落共同体的生活场域,并由此形成一类独特的社区形态,即“城镇化社区”。此类社区因具有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和社会基础,所以治理机理复杂、形态各异,总体治理水平较低、成效不佳。寻找国家政权力量的基层有效性和维护基层自治组织自治性之间的最佳结合点,成为城镇化社区治理理论和实践的一大难题。西何社区作为城镇化社区的典型代表,其治理突出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兼容并包的治理资源、党领共治的治理结构,具有显著的包容性治理特征且富有成效。结合包容性治理主体、过程、成果三大维度与西何社区治理实践,分析发现包容性治理与城镇化社区治理具有内在的耦合性。西何经验充分展示了城镇化社区包容性治理策略选择的必要与可能。  相似文献   

2.
包容性既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统优势,也是当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显著特征。准确理解主流意识形态的包容性需要把握好包容与包庇、包容与纵容、包容与斗争的关系。有效增强当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包容性,就是要使之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载体、使之回应社会大众的期待关切、使之助益个体梦想的成就实现。增强当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包容性的过程,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立场和原则,揭露和批判各种错误思潮,引领和整合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阮博 《理论建设》2012,(2):54-58
包容性发展是指让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平等地参与社会发展的过程和公平地共享社会发展的权利、机会和成果的一种发展。我国提出和倡导包容性发展,既是对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丰富,又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了重要方向,还有利于我国政治的稳定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更为世界其他国家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4.
"包容性发展"理念正式出台,这为"城市包容乡村发展"这一新型价值观的构建提供了历史契机。"包容性发展"与"城市包容乡村发展"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理论关联与功能耦合。我国近年来城乡社会发展的实践状况、中央的一系列政策安排、学界相关的理论研究亦为"城市包容乡村发展"这一价值观的孕育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从实践、政策、理论三维基础的视角切入,文章对"城市包容乡村发展"价值观构建的可能性进行了探析,认为这一新型价值观确立不仅必要,而且必然。  相似文献   

5.
要促进经济社会包容性发展必须提高领导者对经济社会包容性发展的认知能力,使他们辨识包容性发展的主要特征,把握包容性发展的主要内容,领会我国经济社会包容性发展的根本要求。必须做到选拔培养领导者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使领导者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加强对领导者的教育培训;提高领导者制定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政策注重全面性的能力;提高领导者制定和执行政策体现公平公正、兼顾各方利益的能力;完善对领导者的政绩考核标准。  相似文献   

6.
包容性发展理念是当今中国能够实现和平与崛起并存的深层次原因,是"中国模式"的重要价值体现。"平等、共赢、协调、共享",是我国包容性发展理念的核心要义和本质要求,与西方国家的模式和价值观念有着本质区别。中国走包容性发展道路有其历史文化基础、现实依据和长远目标,其具有世界范围的影响和意义。要促进包容性发展,必须注重文化上的求同存异,超越意识形态偏见;必须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摒弃个人主义思想;必须致力于构建一个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促进世界和谐。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包容性发展理念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普遍认同,一种包容性的发展价值观呼之欲出。城市包容乡村发展这一理论主张,为包容性发展的实践找到了具体的主体和客体。从民国时期的乡村土地权外流,建国后工农产品的价格剪刀差,到改革开放后,农地过度非农化,土地问题既是城乡排斥的重要归因,又是城市包容乡村发展实践的回应起点。包容性发展观在当前我国农村地权制度中可以从三个方面体现出来,一是宏观层面的农地流转制度安排上,既要立足于农业的延续与发展,又要立足于"最不利者"的权利保护;二是中观层面的土地行政干预行为中,要有效划分权力和市场边界,保护农村土地的市场价值;三是微观层面的农村土地冲突的社会治理中,权利保护要向处于弱势一方倾斜。  相似文献   

8.
赵巧艳 《探索》2012,(2):118-122
文化包容性发展是指一个国家、地区或民族的文化生活中,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共同存在,共同发展,享有同等的发展机会;在地域概念上,则是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落后地区享有同等的文化发展权。总体而言,我国的文化包容性发展水平不高。为使文化产业政策与文化包容性发展相协同,须采取以下措施:1.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差别化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政策;2.文化产业政策更多地向西部地区和传统文化的发展诉求倾斜;3.建设包容性的文化发展平台,保障倾斜性的文化产业政策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9.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解决需要诉诸于包容性增长的理念。推动包容性增长有利于扩大就业战略的实施、社会排斥的消除、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供给和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保障机会平等和权利公平,促进社会和谐。因此,包容性增长十分准确地反映了中国政府所倡导的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以贯之的发展道路和执政理念,表达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诉求。  相似文献   

10.
《求实》2015,(4)
增强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包容性,对于丰富和发展主流意识形态,扩大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认同度,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整合各种社会力量,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等具有重要意义。但增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包容性,必须明确包容性的意旨,坚持正确的原则,科学选择增强包容性的路径。同时,应谨防借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包容性,宣扬意识形态指导思想多元化、鼓吹意识形态领域自由化及淡化主流意识形态的阶级性等错误倾向。  相似文献   

11.
包容性增长和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一脉相承。实现包容性增长,切实解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社会问题是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这一理论的初衷和愿望。这一新的理论的提出,遵循着公平性、包容性和持续性的原则,充分体现了发展理论的科学性、发展机会的均等性和发展成果的共享性等规范。包容性增长包含着对公平正义的热切期盼,体现了公平与效率的统一,追求的是对人民的价值和尊严的维护,包含着丰富的伦理内涵。  相似文献   

12.
从城市发展的最终目的——不断满足城市居民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出发,总结出包容性城市的主要特征;通过分析浙江省在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找出阻碍城市包容性的主要因素;结合包容性城市的理念,提出加快浙江建设包容性城市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陈润鑫 《湘潮》2013,(1):62-63
概述了包容性发展的提出背景,以及包容性增长与包容性发展的异同之处,论述了包容性发展的内涵和意义;对包容性发展与科学发展观二者之间的密切关系进行深入探析;就如何实现包容性发展提出了若干个自己观点。  相似文献   

14.
谢丽威  韩升 《学习论坛》2012,(10):68-70
包容性社会发展模式积极倡导社会发展文明成果的平等共享,体现了协调均衡的社会整合意旨。包容性社会发展模式注重利益整合,着眼于实现利益共享的社会均衡发展;包容性社会发展模式强调规范整合,致力于实现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引导的社会有序发展;包容性社会发展模式突出观念整合,追求拒绝排斥、崇尚接纳的社会宽容发展。立足于社会有机整合的包容性社会发展模式最终落脚于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和谐共同体生活。  相似文献   

15.
以“包容性增长”推动社会管理的善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十二五"规划体现了包容性增长理念。践行科学发展观,要秉持包容性增长。"包容性增长"这个概念其实与我国政府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是一脉相承的,也是在贯彻"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这个理念。包容性增长不仅指经济上的增长,更指社会管理方面协同的善治,以达到社会和国家的全面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社会治理是包容性增长的题中应有之义。传统文化中"包容"的内涵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包容性"思想,都蕴含着丰富的治国理政的价值理念。包容性增长倡导科学增长、和谐增长,强调社会包容,其所构建的"兼容、共赢、公正、共享"的全新价值理念,正规范着社会治理的行为方向,推动社会实现"民生为重,百姓至上",努力消除社会群体之间的隔阂和冲突。  相似文献   

17.
"包容性增长"的提出,反映了国内外各界对社会和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期许。近年来,面对经济增长本身不均衡导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以"包容性增长"的理念引导和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尤为重要。要实现"包容性增长",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就要以平等参与、合理共享为主旨倡导公平发展,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带动均衡发展,以扩展化的"四位一体"推进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是我国未来城镇化的发展方向。新型城镇化不同于传统城镇化,它有自己独特的内涵和特点。国外城镇化的经验充分说明,新型城镇化发展必须和城市发展、形成城镇体系、培育城市主导产业、制定城市发展政策密切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充分认识和把握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第三产业、文化产业等基础产业的关系,探索新时期中国城镇化发展的战略和政策。  相似文献   

19.
马毓新 《世纪桥》2011,(19):71-73
"包容性增长"本质是倡导一种机会平等的增长,核心是要求实现社会和经济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重点是倡导公平合理的分享经济增长;实现"包容性增长"是现阶段我国国情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践行"包容性增长"要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增长的同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更加关注公平问题,要积极改善民生。  相似文献   

20.
王旭辉 《新视野》2012,(5):36-39
伴随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历史演进和城市化研究的不断深入,已有城市化理论已经或正在经历五个维度的价值取向转变:从以工业化为核心到三次产业均衡发展,从单一维度城市化到多维度城市化,从一元城市化模式到多元城市化模式,从经济、产业理念主导到人本、生态思维,从城乡二元结构到城乡一体化。针对上述城市化理论价值取向的共性问题——"包容性"不足,包容性发展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有价值的整体性反思框架,而"包容性城市化"则是新时期我国城市化实践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