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不久前,我奉母之命回了一趟老家。原因是我堂姐的女儿要在家里寻死,被亲友们看守了十几天,仍无悔意。执意的死,让我母亲急中生智,打了长途电话给我。我一听就懵了,好好的一个人,怎么一点征兆都没有就非要去死呢?这才几个月啊,怎么又要自杀?春节的时候,表姐的女儿因为小俩口一时话语不投机,竟然割腕自杀,酿成一个血色春节,若不是抢救及时,一朵初开的花就凋谢了。眼下的年轻人怎么了,动辄就寻死,难道生命真的如此之轻吗?  相似文献   

2.
曹旭 《检察风云》2004,(17):58-61
蒋介石、蒋经国父子已经死去多年。但是,当年跟他们到台湾的那批士兵,现在又怎样了呢?——算命先生说:“每个人的命都是不同的,不能强求。”——那么,项羽坑秦卒20万,难道这怨死的20万秦卒,都是同一个命吗?——算命先生说:“不是的。因为个人的命运,要服从国家的命运。”——那么,人不就成了宿命的吗?算命先生不回答。有一个族群,命正如此——他们就是当年跟随蒋介石到台湾去的那批士兵,现在称为“老荣民”。  相似文献   

3.
阿计 《政府法制》2005,(7):42-44
选民为何出售选票在探究贿选者行为动机的同时,我们也有必要挖掘一下受贿选民的深层心理。为什么区区一点物质甜头,选民或代表就会心甘情愿地出售自己的民主权利?难道神圣的选票真的如此低贱吗?难道民众的民主素质真的如此低下吗?其实,与买官卖官相比,贿选虽然也是以金钱购买权  相似文献   

4.
谈到法律和道德的关系,一般人都认为,法律属于社会制度范畴,道德属于意识形态范畴,都是调整人类行为的规范,两者相辅相成。按照中国古代的说法,就叫做"德主刑辅"、"出礼则入于刑"。这些认识当然不错,但是二者的关系就仅仅如此吗?难道没有道德的法律和法律的道德?也就是说,二者之间有没有更紧密的联系,以至于一者成为另一者的规范?道德的法律不是本文的主旨,本文的主题是要谈法律的道德。法律的道德不仅有,而且很重要。如果不把这个问题搞清楚,后果就很严重。一个无德的法律,不仅不是建设性的力量,反而可  相似文献   

5.
不孝也是一种犯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每顿只准双亲吃一碗饭,甚至双亲患上绝症后也不愿回家探望……这一切行为竟然发生在一个大学教师、女博士的身上!近日,重庆青年报收到一封读者来信。一位自称“进城打工者”的读者详细叙述了姐姐对父母亲的冷漠,最后非常痛苦地提出自己的困惑:“一名堂堂正正的大学教师、博士,这样的姐姐,我还要不要维护她的名声,保全她的声誉呢?”不孝,这不是个别事件。然而,一个博士,按理说,书读得够多了,竟然如此“绝情”,这难道不是我们社会的悲哀吗?今天的孝道沦丧到了何种程度?上网搜一搜就知道。“身患多病、儿子不孝,七旬老翁跳桥自杀”“,不孝之孙…  相似文献   

6.
十八 这一夜,我彻底失眠了. 今天发生的事太多了,把我的心都快折腾烂了.老妈像突然老了许多,特别是受不得刺激,一点动静都能引起她不小的惊悸.她这是怎么啦?今晚吃饭的时候还不是这样的,难道是因为这个老舅的出现?这个老舅到底是个什么人?他怎么会如此让老妈害怕?原来他在哪儿?是干什么的?为什么会突然出现?  相似文献   

7.
海洋局骂康菲缺乏企业社会责任,康菲说我愿意在既有法律框架内解决,法律说其实我落后于康菲的“创举”……难道这果真是一个死结吗?  相似文献   

8.
一天,女友花费2000元买了一双鞋,兴高采烈地试穿给我看.我一看,这双鞋也没什么特别嘛,于是便说:“鞋的成本绝对不超过200元.”女友怒了:“2000元和200元根本不是一个级别,好吗?”我继续说:“就材质来看,也差不多嘛,主要就贵在品牌效应上了,拍广告、营销包装这些费用还不是出在你们身上吗?你想想,一双国产普通帆布鞋20多元,印上回力的标志卖100多元,印上匡威的标志就要卖400多元.实际上,就鞋的质量,也没什么明显的不同.”  相似文献   

9.
在一份审讯记录上,看到一名青少年罪犯的供词,其中有一段自白,颇发人深思,摘录和下:"四人帮"横行时,许多人都搞、打、砸、抢.我想,那时别人能干,现在我也能干,难道能把所有的人都关进监狱吗?……"这段供词之所以值得重视,在于这个罪犯暴露了一个真实思想.在他看来,只要犯法的人多.司法机关就难以执法,于是就可以  相似文献   

10.
幽默大王     
幽默感午饭后,少尉排长兴高采烈地回到宿舍,对士兵们讲起他入伍以来听到的笑话。大家都哄堂大笑起来,只有一个士兵一直未笑。少尉排长问他:“怎么了,难道你没有一点幽默感吗?”士兵回答道:“我用不着笑呀!反正我下星期就退伍了。”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立法实践中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甫一制定出的法律就遭到质疑甚至普遍的批评.这不禁让人思考,难道立法者对这些不足和缺陷都视而不见吗?在法律的制定过程中究竟哪些因素影响了立法,进而决定了法律的样貌呢?场域理论提供了一种可能的途径,以<诉讼费用交纳办法>的制定过程为例,回到立法的场景中细致考察这些因素,我们或许能够更清楚地认识和评价立法.  相似文献   

12.
官场规律     
慧芳 《政府法制》2006,(22):44-46
甲:知道我是谁吗?乙:知道,您不是叫“关大学徒”嘛。甲:不是学徒,是“关大学问”。乙:噢,对对对,我老记成关大学徒。您最近又研究什么学问哪?甲:最近哪,最近我研究当官的学问。乙:当官,您不已经是官了吗?甲:什么官?乙:你以前不是常挂在嘴边上一句话吗?(模仿)“咱就是和别人不一样,娘胎里一出来就带了个‘关’(官的谐音)字。”还没过够官瘾呢?甲:你说的那都是过去了,现在我要当真官了。乙:噢,要当真官了。甲:这不,最近,我正研究些个官场规律呢。等我研究透了,你就见不着我了。乙:噢,您就死了。甲:死了干吗?乙:您不说等您研究透了,我就见不着…  相似文献   

13.
蒋敏 《中国律师》2004,(10):4-4
我一直以为,一个人要想快乐,就事业而言应有一个信心;而一个人如仅仅希望事业上成功,首要的不是信心,是一个一个具体实在的目标;但成功的人不一定快乐。我们这样一批以法律为职业的人,快乐的源泉来自其对法律的信心。你我可能是成功的律师,目标是具体而坚定的,但你有执着的信心吗?你是否也曾缺失对法律的信心呢?照理说,律师对法律是一定会有信心的,否则你如何以此为业。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却又使你对法律的信心显得苍白无力。古罗马的五大法学家之一盖尤斯说:“恶法亦法”,结论的得出来源于对法律的坚定信心。我曾经不断地对自身的法律信心…  相似文献   

14.
父亲的存折     
那年的中招考试,我考了530多分,远远超过了重点高中480分的录取分数线。父母都很高兴,特意为我打了一床新棉被,扯了一身新衣服,然后就要送我去上学。我赶忙拦住了他们:“爸,妈,我不打算去上重点高中了!”母亲愣住了,父亲也沉下了脸:“为啥?你难道不知道进了重点高中就等于一只脚踏进了大学门槛了吗?上大学不是你日思夜想的吗?”我低下了头,声音有些涩涩地说:“我当然知道,可是你没看咱们家多穷!重点高中三年下来仅学杂费就要三四千,这么多钱你们上哪儿弄去?爸,我的分数高,我已经跟咱们镇上的普通高中说好了,他们三年之内不收我的任何费用。…  相似文献   

15.
法院审判席上坐着的那个人,是叫法官,还是叫审判员?对大多数人来说,这好像根本是个不是问题的问题:这两者难道还有什么实质的差别吗?审判员不是法官,那应当是什么呢?法官不去做审判员,那又由谁去审判呢?实际上,问题远不只是不同的称呼那么简单,真正探究起来,倒真有番说法.  相似文献   

16.
今年3月的一天早晨,黑龙江省嫩江县嫩江法律服务所主任乔世范刚刚上班,就响起了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乔主任马上拿起电话:你好,这里是嫩江法律服务所,您有什么事吗?对方停顿了一会儿后,用怯弱的声音说:我想向你咨询点事,能给我解答一下吗?可以,我会给你解答明白。乔主任说。  相似文献   

17.
法律咨询     
打老婆是家务事吗?编辑同志:我的邻居夏某平日无他好,只是贪酒。每每喝得酩酊大醉,回家后就打老婆,常常将老婆打得鼻青眼肿,令老婆不堪忍受。我们好心去劝他,他竟然耍横:"打老婆是我的家务事,你们真是多管闲事。"编辑同志,这是管闲事吗?对这种动不动就打老婆的人能用法律来治吗?  相似文献   

18.
在我的《法哲学》一书 ( 1 997年第 2版 )的开始 ,我提出法理学是由各种各样关于法的一般性思辨组成的 :法律为了什么 ?它要实现什么 ?我们应该重视它吗 ?它是如何被改进的 ?它是不可或缺的吗 ?是谁创造了它 ?我们在哪儿可以发现它 ?它与道德、正义、政治、社会实践或者赤裸裸的暴力的关系是什么 ?我们应该服从它吗 ?它为谁服务 ?在一次讲座中 ,我只能概述其中的一些问题。我挑选了五个主题 :法律实证主义、自然法、法治、包含道德原则的判决、正义。一、法律实证主义法理学假定 ,法律可以从人类的其他实践中分离出来 ,并且可以成为思辨性研…  相似文献   

19.
在国内坐公共汽车时我经常给别人让座,这几年出国旅游了几次,我也把好的习惯带到了国外。前年我在美国波士顿坐公共汽车去看文艺演出,途中上来一个满头白发的老人,周围乘客或闭目养神、或埋头看报纸,根本没有给老人让座的意思。我用英语招呼那老人坐我的座位,没想到我的好心却引来全车人怪异的目光。那个老人似乎并没有领情,很不高兴地说:“先生,我没必要坐你的座位, 难道我看上去不够健康鸣?”我觉得讨个没趣,嘟囔着:“给老人让座难道有错吗?”他听了这话几乎喊了起来:“上帝!难道我已经老了吗?我才35岁啊!”这次轮到我惊讶了,他满头白发,年龄居然比我还小。  相似文献   

20.
《中外法学》1984,(6):6-6
<正> 美国联邦与州政府,正在致力于控制增加的电子计算机犯罪。既然电子计算机犯罪的多数,都是被少年法保护的少年犯,那么用法律本身规定新的复杂技术难道不是更妥当吗?根据最近推测,因利用电子计算机犯罪而被检举者只有三十三分之一确定为有罪而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