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关系的新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玮 《行政论坛》2006,(2):58-60
行政法律关系的特征是行政法律关系理论中的一个基本问题。传统的行政法律关系理论曾简单地认为行政法律关系只是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之间的管理和被管理关系,将主体双方的不平等作为行政法律关系的显著特征。而事实上与过去相比,行政法律关系已有了十分明显的发展变化,“不平等”已不能概括其基本特征,理应以“对应且不对等”作为行政法律关系中主体双方关系的科学定位。  相似文献   

2.
在20世纪60年代之后,民主行政再度引起西方学术界的重视,官僚制与民主精神之间的紧张关系促进了民主与行政的融合。西方学界对民主行政的研究经历了三个历史发展阶段,形成了不同的研究流派,各个流派在价值、制度、技术三个层面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分歧。相对于西方的研究范围和深度而言,我国学界的研究相对比较薄弱。  相似文献   

3.
在 2 0世纪 6 0年代之后 ,民主行政再度引起西方学术界的重视 ,官僚制与民主精神之间的紧张关系促进了民主与行政的融合。西方学界对民主行政的研究经历了三个历史发展阶段 ,形成了不同的研究流派 ,各个流派在价值、制度、技术三个层面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分歧。相对于西方的研究范围和深度而言 ,我国学界的研究相对比较薄弱。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6,(3)
近年来,行政道歉事例大量涌现,但其中的异化现象屡见不鲜。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民主精神和责任意识普遍淡薄,缺乏行政道歉茂盛生长的土壤;行政道歉基础研究严重不足,使得行政道歉的实践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现有行政道歉规范不尽合理,无法有效地指导和规范行政道歉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5.
行政权力是行政管理的生命线。笔者认为,对行政改革理论的研究必须引入行政权力这一概念,才能使行政改革的理论由宏观层面过渡到微观层面,从而为我国的行政改革理论奠定可操作性基础。本文剖析了行政权力、行政权力结构的概念,并运用社会学的结构——功能理论分析了行政权力结构变迁的规律,由此得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行政权力结构模型:系统整合型、有限型、法治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行政权力与行政改革的关系,并揭示了其对我国行政改革的意义;最后,笔者认为为防止行政权力结构变迁过程中的刚性阻力与行政机构的自我膨胀,必须在新建立的行政权力结构中注入文化与利益两种平衡与润滑机制。  相似文献   

6.
冯甫 《行政论坛》2006,(2):53-55
行政公开制度是现代民主国家的一项必备制度,是行政法的重要原则,也是行政民主和行政法制的前提和基础,西方国家行政公开制度的发展对我国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我国建立行政公开制度的依据,体现在理论、法律和现实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西方政治与行政关系的历史演变及趋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西方政治与行政的发展过程中,政治与行政的关系一直是一个悬而未决的实践和理论问题。本文以西方主要国家为参照,考察了其在近代以来在政治与行政关系上,由政治化行政关系,经政治与行政二分关系,到政治行政混合关系的演变过程,揭示这种关系可能的发展方向,及隐含在西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中的导致其政治与行政关系发展的内在动因,即民主与效率的矛盾。  相似文献   

8.
从行政学的历史中解读我国行政学的研究方向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行政学的产生是与“管理行政”的模式联系在一起的,是政府社会治理方式从统治向管理转化的结果,是关于“管理”的科学。行政学作为一门科学被提出来,是威尔逊、韦伯等人的贡献。这门科学的基本特征是片面的科学化技术化追求。对于中国的行政学研究来说,不能简单地停留在对西方行政学的学习和借鉴上,需要根据中国的“服务行政”模式去进行理论建构和学科建设,需要通过研究中国的实际来提出中国问题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9.
杨平 《行政论坛》2009,16(2):4-7
古德诺提出了政治与行政应当走向协调,并对其协调方法进行了探索.与威尔逊政治行政绝对二分的思想相比.古德诺的行政思想更具实践价值,可与决策科学发展过程中西蒙的作用相提并论;纵观西方行政学的发展,每一种新的理论思潮和实践模式的兴起,都是从对政治行政的关系认识开始的,因此,政治行政关系问题是行政学的一对元命题.而威尔逊、古德诺则最早将这一对命题的关系进行了说明,使之成熟化,在这个意义上,二者的地位是并列的.  相似文献   

10.
乡镇的基层性、群众性等特点决定了乡镇行政组织文化的形成及其丰富的内涵,而乡镇行政组织在新时期的任务变迁,则要求推进以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为最高目标,以服务行政、自主行政和科学行政为基本框架的乡镇行政组织文化建设,同时它又与乡镇机构改革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11.
行政决策是政府重要的行政活动,它的成功与否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政府行政管理的成败,而且也关系着执政党执政合法性的塑造和维系。行政决策文明意指行政决策的合理性,它是以民主、科学和法治为保障以实现行政决策的终极价值——以人为本的行政决策行为。这四者中任何一个的缺位,都有可能使行政决策文明偏失而导致行政决策受到严重的影响甚至遭受失败。要实现行政决策文明,必须在行政决策过程中切实落实民主、科学、法治与人本原则,才能有效地维系和增进执政党执政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12.
西方国家相继掀起的公共行政改革浪潮,其重要价值导向之一是将民主精神贯彻到公共行政领域,通过缩减和优化政府职能,放松政府管制,还权于社会等措施重新调整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实现由"以政府为中心"的重管制模式向"以满足人民的需求为中心"的公共服务模式转变。当代行政管理和行政法制实践越来越多地增加了民主因素,行政民主化成为当今世界公共行政改革的潮流。  相似文献   

13.
马小娟 《理论探索》2006,(6):142-144
行政改革的动力源于行政环境,改革就是要实现行政系统与行政环境的协调发展。中美两国处于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二者在市场化程度、社会发育程度、制度化水平上均有很大不同。因此,他们的行政改革举措便呈现出差异,如对待官僚制的态度、市场化的内容和力度、对民主和效率的侧重等。  相似文献   

14.
行政改革与制度创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波 《理论探索》2003,3(2):71-72
行政改革处于中国体制改革逻辑发展全程结合部的战略地位。把行政改革定位在正确处理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公民的关系上 ,是适应全球化与民主化进程的必然结果。从总体上看 ,我国的制度变迁带有明显的政府主导性特征 ,从战略与理论两个定位出发 ,强化政府的制度创新职能、实现行政行为方式的转变、政府与社会及政府与基本的社会制度之间关系的完善和规则体系的健全等现实目标 ,是当代中国行政改革的任务。  相似文献   

15.
《行政论坛》2016,(5):14-18
中国长期以来是一个行政主导的国家,对效率的追求往往遮蔽对民主价值的回应,为了体现国家治理的民主化要求,探讨从"非强制性行政"概念出发来构建行政民主就显得非常必要。从基于"非强制行政"所进行的行政改革进程看,为从"控制行政法学"向"平衡行政法学"的转变也提供了诸多可能性。为了进一步完善行政民主:行政自律是行政民主的前提,行政国家自身要尽可能自律,反思平衡和自我限权,改变过去简单粗暴的强制行政作为;处理好政府与公民之间新型关系,主动开放和迎接公民对行政行为的监督;并积极推进非强制性行政行为的制度化,落实好行政民主。  相似文献   

16.
行政生态学与生态行政学都是行政学与生态学相结合产生的新兴边缘学科.行政生态学是关于"行政的环境"的科学,侧重于行政系统的外部环境研究,是借用生态学的生态平衡理论,从行政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中来探讨行政产生和发展的规律.生态行政学则是关于"环境的行政"的科学,主要研究政府行政手段在生态环境管理中的应用,是探求政府生态行政管理规律特点和方法的科学.  相似文献   

17.
30年来我国政府改革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在目标确定、路径选择、改革方法等方面基本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改革模式".从政治和行政两个层面,我国逐步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政治行政体制.政治上的民主和行政上的转变政府职能是改革的两个基本路径,改革目标是通过民主和法制的手段制约公共权力,建立一个服务型政府.它给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和进一步深化政治行政体制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党崇武 《学理论》2011,(10):48-49
行政听证制度作为行政程序的核心制度,早已被世界各国采用。我国1996年实施的《行政处罚法》中第一次确立了该制度,在我国行政法制建设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行政听证制度在向公开、公正、民主方面深入发展的过程中,在理论和实践中还存在一定缺陷,需要不断地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19.
政治与行政的关系问题一直是政治学家们和行政学家们长期争论的问题。咸尔逊提出的“政治与行政二分法”引发了行政学研究领域的很大争论,该理论对于中国当代政府体制改革有深刻的启示意义。笔者认为,中国不能够简单地套用政治与行政二分原则。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6,(4)
法治政府的建设离不开科学、民主和合法的重大行政决策制度,其中公众参与就是保证重大行政决策科学、民主和合法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达到控制行政权力的滥用和防止社会矛盾激化的效果。本文在分析了重大行政决策公众参与的背景和前提的基础上,从重大行政决策公众参与的立法、公众参与主体、公众参与启动模式、公众参与形式以及公众参与反馈机制五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