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令”、“申”贬值原因浅析中共江西省高安县委宣传部胡逞均这几年,不少地方出现一些怪现象,愈是上面不断“令”和“申”与着力扭转的东西,下面愈是表现得厉害。比如,上级三令五申严禁乱罚款、乱收费、乱摊派,要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可是在一些地方不但有禁不止,而且...  相似文献   

2.
王勇 《今日广西》2007,(5):13-13
据报道,情人节甜蜜的氛围对一些人来说是触痛神经的,他们就是所谓的“剩男”、“剩女”,简单地说,就是单身人士。虽是“剩”下的,但其中不少人却有着十分优越的自身条件,形象好、职位高、收入丰……既然如此优秀,为何“沦”为“剩男”、“剩女”?  相似文献   

3.
1996年鲜花盛开的5月,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繁华的平顶山市中心广场,数十名白衣天使面带微笑地忙碌着……义务献血引来不少过往行人。一位年过五旬波肤黝黑、带着一副近视眼镜的人正在谈笑风生地献血。“你看那个人,瘦骨嶙峋,还献血呢。”一位伫立观看的汉子说道。“你知道这个献血的人是谁吗?”另一个问道。“衣不高贵,貌不惊人,不就是个普通的人呗。”“他是副市长梁光中。”“副市长?好嘛!人家市长都献皿了,咱不献点不够意思。走,过去。”两位壮汉挽起袖于,伸出了胳膊……过后笔者问梁光中:你不到半年两次义务献血400CC,…  相似文献   

4.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不少农民很茫然:“犁准备好了,牛也准备好了,但不知道种什么。” 城市已经打开了知识经济和信息文明的大门,但农村家庭的电话普及率不到5%。农民文教娱乐支出比例的上升,喜哉?忧哉?  相似文献   

5.
李钧德  林嵬 《半月谈》2004,(3):30-32
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农村税费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是,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制结构,又给农民创业带来诸多束缚:同样是在城里务工,农民工除了要办理种种证件,还有很多行业对他们实行禁入;有的农民进城务工多年,已办了厂子、买了房子、甚至解决了不少城里人的就业问题,却因为户口问题仍然是“外地人”……。近年来,农业大省河南取消了大量限制农民创业的政策性规定,为农民进城、创业提供了充足空间,从而大大激活了当地农村经济。  相似文献   

6.
一把废钥匙     
每周五为县长接待日,今天已经中午十二点过了,还有一位老太太静静地坐在接待室的最后一排椅子上等着。秘书小江附在我耳边说:“她是一位疯子,最好别理她。”她两鬓斑白,颈部僵硬着坐在我对面,急切地说:“县长同志,我依理依法找政府,天天都来,却没人理我,我只好直接找您了!”我不解地望望小江,这老太太很正常嘛,怎么会是疯子?“县长同志,您评评理,中央直接给了我一套新房子,可到县上却落实不了。政府还是不是人民的政府?再不解决好,我要直接去中央……”第二天,老太太直接推开了我的办公室……第三天,老太太仍坐在我的…  相似文献   

7.
某地五位农民联名写信给市政府,反映乡镇乱集资、乱摊派现象严重,请求市政府派人调查处理。最后农民们提出“请求暗访,明察别来”。农民们为何对市政府提出如此要求呢?我认为这还得从干部自身找原因。一个时期以来,一些同志,包括部分领导干部对于下基层调查了解情况的态度不够严肃,往往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群众称之为“井中葫芦”’现象。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现在的某些调查研究就像是葫芦掉到了井中,表面上看是下去了,实际上它还是浮在水面上。这个比较非常形象地揭示出了调查研究中的形式主义问题。少数同志习惯于坐办公室里看…  相似文献   

8.
孙达华 《群众》2014,(7):22-23
政府职能转变是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当前,政府经济职能转变不到位,主要在于政府向市场放权不到位,这使得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发展面临一些政策与体制障碍: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企业办事手续较繁;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税费仍然较重;市场准入存在“玻璃门”、“弹簧门”现象,部分行业不同程度存在限进情况,或是存在门槛较高,大部分民企难以企及等问题。对此,政府职能转变应进一步关注民企发展,营造更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  相似文献   

9.
“每年通过省里下发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资金不少,但扶持起来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却不多,更谈不上大面积带动农民稳定增收。这是为什么?”  相似文献   

10.
从法治角度审视声势浩大的“禁摩”运动,以政府令形式出台的“禁摩令”陷入法律困境:《道路交通安全法》和《行政许可法》的相关条款并不能提供充分的法律依据,而作为政府令这一形式的法律规范也无权创设禁止权利的规定。禁摩令的合法化进路只能在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的框架内予以解决。即使如此,“禁摩令”的正当性仍然有待检视。  相似文献   

11.
何倩 《长江论坛》2008,(4):68-71
环境抽象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针对不特定的对象单方面做出的具有普遍约束力且不可诉的行政行为。2007东莞“禁猪令”是东莞政府单方面作出的一个强制性行政命令,是一起典型的环境抽象行政行为。行政命令是保护环境的重要手段,但用行政命令的方式来保护环境必须符合环境正义观,以及行政法的基本原则,必须贯彻环境行政行为的正当性。“禁猪令”事件是一个偶然,但从侧面反映了地方政府在环境保护问题上的浮躁态度。  相似文献   

12.
最近,在管理方面特别流行的一个词汇就是“目视管理”,它其实就是“依据事实的管理”。然而,却经常会出现一些令人难以理解的现象,那就是被称为“目视管理”的资料和数据到处都堆积如山。这虽然不一定是不好的现象,但我想指出:不要将任何事都进行数据化。通过直接观测到的真实情况即可进行管理的事,何必非要特地花费精力去将它们数据化呢?  相似文献   

13.
现代领导、管理活动要求各级党委、政府的政策法令出台后,就能及时、准确、顺利贯彻落实到作用对象上。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现在政令不通的现象比较普遍。这是造成一些地方和单位领导、管理工作效能衰减和低下的重要原因,也使不少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受到困扰。因此,它同制定出台政令一样重要,迫切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4.
致远 《中国人大》2009,(17):10-10
“不少地方、一些地区、有关部门、某个项目……”这些含糊不清的用词,在近期有关全国人大常委会对今年中央政府部分重大项目调研活动的新闻报道中反复出现,有人不禁唏嘘:人大怎么也不敢“指名道姓”?  相似文献   

15.
政府一年要花掉国家财政多少钱?在不少地方是个含糊其词的“秘密”。倒是不少地方的老百姓发现,政府部门的大楼越盖越豪华,官员小车越来越高档,政府人员的“待遇”也越来越“实惠”……当然,政府的行政成本跟着“水涨船高”,也就不难推测了。  相似文献   

16.
西方经济学中的“政府失效”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七十年代开始,西方国家经济出现滞胀之后,所谓“政府失效(Governmentfailure)”一词开始大量出现在经济文献中,进入八十年代之后,有关“政府失效”’问题更是成为西方经济学界热门论题,一些保守主义经济学家则通过对“政府失效”的分析、强调乃至渲染,而对政府干预经济进行全面否定。那么何谓“政府失效”?所谓“政府失效”是怎样产生的?怎样看待“政府失效”呢?在西方经济学中,已有大量讨论“政府失效”的文献,尽管对“政府失效”有不同理解,但概括起来,包括以下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指政府干预经济活动达不到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17.
满意?或是不满意?这个看似简单的选择却承载着选民的希望与重托。每当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对代表书面意见答复落实不到位时,身为区人大代表的松江区环境卫生管理署署长、党支部书记陈幸幸不怕情面难却,毅然写上“不满意”这三个字,直到事情圆满解决。用她自己的话说:“我是人民选的代表,我必须为人民谋利益。”  相似文献   

18.
《民主与法制》2011,(32):26-27
为什么驻京办撤而不销、令行不止?这背后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对此,一些专家给出答案:由于地方政府设驻京办的诉求没变,比如:拿项目跑拨款、招商引资,还有接访维稳任务。地方政府违规私设驻京办,根源在于行政审批制度以及接访劝返机制,“关键问题还是惩戒不到位,违规成本低”,治标没治本,生存土壤还在。  相似文献   

19.
关心时政的人们注意到,政府“执行力”问题已经连续两年写入了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国家领导人在不同场合都强调要“全面提高行政效能,增强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政府执行力建设已经成为我国政治领域的重大现实课题。执行力是政府工作的生命力。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要贯彻党的主张意志,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必须掌握行政权力,通过政府施政来实现。也就是说,政府的执行力是党的意志和主张能否实现的关键。“令不在多,有行则灵”。然而,当前我国经济社会领域凸显出来的政令传达和执行的不畅、不通和不统一的问题,与政府执行力的局限有着直接的关系。长期以来,虽然屡屡“三令五申”,高度重视政令的统一,但一些地方政府对中央政策执行力出现弱化倾向,执行不力、执行打折、各自为政的现象时有发生,原因何在?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在增强政府执行力中应当如何作为?本期策划试图通过对执行力短板现象的分析,探讨提高政府执行力的路径。  相似文献   

20.
农历年初一到年初三,是人们走亲访友的“黄金时间”。与此同时,网络上网友们晒出的春节“账单”也令众多网友“叫苦不迭”:“过个年我容易吗我?”过年要有一些必要的开支和花费等,这并不奇怪。但不少人花钱数额达到八千成万,甚至有人因此由“月光”到“年光”,感叹春节变“春劫”,却还是让人很吃惊。分析一下网友罗列的春节账单,我们不难发现,许多钱花得实在是有些“冤枉”,有的完全就是面子情结在作祟,是不必要花的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