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要刊视点     
《当代贵州》2013,(9):8-8
协同治理:社会管理创新之道 燕继荣在《中国行政管理》2013年第2期撰文指出,今天的中国,无论是政府管理,还是社会治理,都面临诸多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在一个得到有效治理(善治)的社会,政府与社会应该各有自己的活动范围和领域,彼此各守本分,分工协作。一般而言,政府主要应该站在共同体的立场上,对涉及全局性的、长远性的公共利益的公共事务实施必要的管控与协调,而把那些涉及地域性的、群体性的、基层性的公共事务留给社会自治。  相似文献   

2.
社会管理到底是什么,如何进行社会管理创新,理论界和实践界都还没有清晰的统一认识。对于这些问题,杭州的复合治理实践探索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杭州案例不仅带给我们社会管理创新的诸多经验,并启示我们,社会管理创新就是要实现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的转变,实现由政府对社会单向度的管控向政府与社会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合作治理转变,其实质首先是一场政府改革。  相似文献   

3.
转型期推进我国社会治理创新有其必要性。地方政府在治理中面临诸如社会治理创新中的理念偏差,社会治理创新能力的缺失,社会治理资源的缺乏等困境。地方政府实现社会治理创新的路径选择就是树立社会治理的新理念,提高社会治理创新的能力,进一步转变社会管理职能,大力发展和培育非政府组织,整合社会治理资源等。  相似文献   

4.
构建和谐社会与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管理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如果把社会管理纳入和谐社会的视野,我们就可以发现,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稳定、善治、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是一个普世价值得到广泛接受的社会.而要建立这样的社会,政府在进行柔性德治的同时,提出有效的刚性规制,应该对社会领域进行有效的治理,应该对社会主流意识加以引导,对文化市场要加强监督管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工程,关键取决于政府公共治理的和谐,而公共治理的和谐最终取决于制度安排的和谐.在社会管理的范围内,政府应该完善合理的利益协调和保障机制,重构利益的表达机制,建立新型的社会流动机制和社会预警机制,还要构筑协作性的公共治理网络.  相似文献   

5.
现有的政府危机管理体系呈现出管理主体单一、权威来源唯一和政府危机管理部门协作效率低下等问题。协调治理倡导治理主体多元化、合作方式协同化、治理模式开放等理念对于提升政府危机治理能力意义重大。文章通过对我国政府危机管理现存问题的分析,结合协同治理理论,提出从政府理念更新、治理主体多元、政府跨部门协同和加强危机预防等路径耘实现从政府危机管理到危机协调治理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改进政府绩效管理是政府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实现由内部控制向外部责任转变是我国政府绩效管理变革的未来方向。我国公众参与政府绩效管理面临信息不对称、动力不足、渠道单一、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制约了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削弱了公众评价的有效性。进一步推动公众参与政府绩效管理,需要强化政务信息在政府绩效管理的全过程公开,培育公众参与政府绩效管理的双向动力机制,丰富公众参与政府绩效管理的形式方法,完善公众参与政府绩效管理的操作细则。通过在政府治理中积极贯彻公民导向与结果导向原则,努力构建效能政府和责任政府,实现政府公信力与合法性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郝丽  崔永刚 《探索》2015,(1):89-92
实现现代国家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包含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政党的治理现代化,而执政党治理现代化、政府治理现代化和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其中的三个重要部分。科学分析执政党治理现代化、政府治理现代化和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价值与目标,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执政党治理现代化主要解决党和国家、党和人民的关系问题,目的是建设现代治理型政党;政府治理现代化主要解决政府和市场、政府和人民的关系问题,目的是建立现代服务型政府;社会治理现代化主要解决社会组织和政府、社会组织和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关系问题,目的是构建现代治理型社会。  相似文献   

8.
刘晔  樊海林  罗静 《唯实》2004,(7):81-84
政府是推动都市发展的关键性力量 ,都市形态的发展 ,必然要求政府形态的跃升。通过政府重塑形成有效能的政府 ,必须形成新型的都市治理结构 ,建立责任政府、服务政府、法治政府是都市治理的价值取向 ,寻求政府、社会与市场的合作是都市治理的基本要求。中国的大都市治理结构要在机制上得到落实 ,必须从都市管理革命出发 ,提升大都市政府的管理品质和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9.
社会治理能力提升是当前我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政府与社会内在逻辑关系看,政府职能转变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是政府与社会关系转变的重要推动力。在厘清我国社会治理体系逻辑架构基础上,未来社会治理体系构建应围绕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社会自我管理、调节能力而展开。  相似文献   

10.
《理论导报》2014,(1):58-58
正参考思路:(1)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坚持系统治理,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坚持依法治理,加强法治保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坚持综合治理,强化道德约束,规范社会行为,调节利益关系,协调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坚持源头治理,标本兼治、重在治本,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及时反映和协调人民群众各方面各层次利益诉求。(2)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正确处理政府与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11.
刘占虎 《唯实》2011,(11):69-71
公民社会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逐步兴起,一定程度上推动着社会管理模式的变迁。与传统的"大政府、小社会"相适应的社会管理更多的是"自上而下"的国家或政府管理,而与当代中国发展指向"强政府、强社会"相适应的社会管理则应是政府与社会间伙伴式的多元治理。中国公民社会兴起呼唤源自社会本身的自我管理,它与源自国家或政府的社会管理共同构成当代中国社会管理模式的核心内容。走中国特色社会管理之路、创新社会管理方式和体制,必须牢牢把握社会转型向度,积极转变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理性看待公民社会,充分发掘民间组织的自我管理潜能;合理利用网络媒介,借助网络舆情拓展社会治理新平台。  相似文献   

12.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模式,提升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就要加强对各基层党政干部和民众的法治理念和公共精神的培育,转变政府治理模式,完善社会管理的工作机制,并大力培育民间组织,实现民众合法权益的有效维护和保障。  相似文献   

13.
在对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公民这三对基本关系的研究与深刻反思过程中形成了治理理论。作为一种新的公共管理理论,治理理论在强调政府与市场的协调与合作的同时,更加强调要寻求政府、社会与市场三者之间的合作与互动。从治理理论的视角出发,可以对政府改革进行全新的审视,并拓展对于政府改革的认识,其独特视角对于我国政府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整合治理:中国地方治理的一种理论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宏山 《新视野》2015,(3):28-35
从政府与社会关系的视角,地方治理可区分为全能治理、自主治理、整合治理、协同治理四种类型。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在实践中,中国地方治理形成了一种整合治理模式。整合治理依托于公共部门及其组织体系,通过资格认定、精英吸纳、资源支持、项目化运作等方式,对市场和社会主体进行跨界整合,形成一种隐性控制机制。整合治理不同于中国改革之前的全能治理模式,也不同于西方国家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分立合作模式。这一治理模式显著提升了地方政府的治理能力,也存在社会组织行政化的问题。推进政府向社会赋权,将是新一轮地方治理改革的基本诉求。  相似文献   

15.
促进政府治理创新是一项庞大、系统而复杂的工程,而政务微信是推动其建设的一种有效渠道,将二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与挑战性。目前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中国地方政府治理创新也处在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点。民主化发展一直是地方政府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社会稳定,提高政府管理科学化的重要途径。基于微信形成的微信民主是新时代的产物,可以打破传统模式的局限,成为地方政府治理的新途径,使得民主管理更加科学合理,民众的参与度、协商度更高。  相似文献   

16.
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是两种不同的社会治理机制,如何协调这两种治理机制,更好地发挥整体社会治理效果,是建立科学治理结构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7.
政府在社会治理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在从传统社会管理体制向现代社会治理体制转型中,存在社会治理主体行政化、治理工具单一化、治理力量碎片化等突出问题。创新社会治理体制,要通过转变政府职能、改革组织结构、优化运行机制等五个方面的系统改革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逐步实现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18.
《党课》2014,(7):18-19
长期以来,我们讲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通常用“国家管理”一词,这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国家治理、政府治理、社会治理等一系列新概念。治理与管理虽非截然对立,但有原则性不同,至少有以下显著区别:  相似文献   

19.
协同治理: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政府治理范式的有效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协同治理成为一种新的治理范式。作为全球语境下的一种治理新理念,它的理论基础是复杂性管理范式,前提假设是"多中心"理论,以信任为基础,坚持上下互动的权力向度与资源整合的权威来源,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人类福利的改善。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十四大以来,市场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以前政府、市场和社会的传统关系格局,由于传统政府治理范式的时代不适应性、市场经济条件下单一治理主体的"失灵"困境和多元治理主体的产生等原因,中国政府向协同治理范式转变具有了现实必然性。在中国的政治语境下,实现政府传统治理范式向协同治理范式的转变,必须在坚持党的领导这一政治前提之下,加强协同治理的行政生态文化重塑,推行公共服务取向的政府再造,积极培育"第三部门",壮大公民社会力量,构建一整套协同治理的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20.
政府治理与促进社会和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戚攻 《理论学刊》2005,(1):84-87
政府把促进与实现社会和谐作为行政取向与目标 ,既是基本的职责 ,也是不断增强其合法性的应然需要。从“统治”到“治理”是政府促进社会和谐的前提 ,从“治理”到“共同治理”是政府促进社会和谐的路向 ,实现共同治理与促进社会和谐 ,需要正确认识促进社会和谐关系的关联性、分层问题及其长期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