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宝强,农家娃练成名演员 王宝强童年时因为看了李连杰演的《少林寺》,萌发了要演电影的想法。于是,这个8岁的农村孩子去了少林寺。14岁时,王宝强带了500元钱跑到北京,成了“北漂”。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怎么也等不到一个角色,只能偶尔接到武行的活计——被人摔。  相似文献   

2.
《党课》2012,(3):74-76
“许三多”再次成名,这次出名的不是那位“不抛弃、不放弃”的众人喜爱的士兵许三多,而是官员“许三多”——浙江省杭州市前副市长许迈永,因“三多”——钱多(钱财两个亿)、房多(房产许多处)、女人多(两位数),而“独秀”于落马官员之林。  相似文献   

3.
<正>伏克尧,12岁,萝北县第二小学学生。母亲患有精神疾病,父亲离家出走。家里的两个孩子由没有劳动能力的爷爷、奶奶抚养。该生守纪律、懂礼貌,学习勤奋,成绩良好。张睿琪,12岁,肇东市师范附小学生。父亲遭遇车祸后落下残疾,不能劳动,靠多病的母亲打零工来维持家用和给父亲治病。该生学习成绩优秀,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  相似文献   

4.
语丝     
马存行 《党建文汇》2014,(12):60-60
◎别把孩子跟洗澡水一起倒掉。 ◎爱就像一个婴儿,需要温柔对待。 ◎一个父亲能抚养七个孩子,但七个孩子却养不了一个父亲。  相似文献   

5.
散木 《党史博览》2009,(3):27-30
一个流浪者 许志行(1902-1983),原名潘祖生,浙江海宁人。据许志行的同乡友人王凡西回忆:“(许)志行原是一个穷孩子。他本来不姓许,也不是浙江海宁人。他姓潘,出生于台风里边的洞庭山。父亲在浙江海宁袁花镇上一家许姓开设的小店里打512。因为妻子死了,孩子没人照顾,便把许志行带到袁花来。孩子聪明,店主想把他招赘为婿,因而志行改姓了许。在镇上小学里读了几年书,这个十二三岁的孩子便送给邻近的镇上同样性质的小商店去‘学生意’。  相似文献   

6.
回乡     
<正>5月5日,将是父亲的寿日,由于孩子已进入高中阶段,所以不能回去为老父亲祝寿了,但去年为父亲祝寿的情节,如电影一般在眼前萦绕,有一种不倾诉不快的感觉。去年是老父亲70岁大寿,完全可以像往年一样寄点钱、打个电话,也可以为他老人家祝寿。但毕竟将近两年没有回去看父母亲了,思父思母之心  相似文献   

7.
在人类学的第一堂课上,我请学生们讨论一个问题:究竟是不是父母生了孩子。他们的回答不约而同地肯定:当然是父母生了孩子。从生物学的角度,先有父母后有孩子,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文化人类学却偏偏要给出一个不同的答案,即:是孩子“生”了父母。试想,在孩子卅生之前,一个人身上哪里有父亲或母亲的身份?只有等孩子降临人世,男人和女人才成了父母。也就是说,是孩子赋予了男人或女人父亲或母亲的角色意义。因而才说,没有孩子就没有父母。  相似文献   

8.
问:冯白驹将军家喻户晓,他是怎样开始革命的?答:我父亲是1926年参加革命的。爷爷是个石匠,靠打石头供父亲上了学。后来爷爷的石场被富人霸占,就失业了,没钱再供父亲上学。  相似文献   

9.
据报载,一位正在上中学的儿子要去网吧玩游戏,因父亲追上去责骂,儿子便当街连连出拳殴打父亲,还边打边叫:“你骂一句,我打一拳。”这种对父母不孝的例子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让许多曾经为子女付出过千辛万苦的父母感到震惊和尴尬,也让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感到困惑。  相似文献   

10.
快乐大叔 《党课》2011,(9):98-99
说到“打屁股”,似乎有些不雅,实际却是日常总能接触到的事情。想一想,当我们还小的时候,有谁没被父母长辈打过屁股呢?不管是惩罚式的打,还是爱抚亲昵的打。而当我们为人父母后,又有谁没打过自己孩子的屁股呢?之所以要打孩子屁股,却不是打其他部位,是因为在人的身体各部位中,只有屁股的肉比较厚实,离危及生命的器官比较远,所以打起来比较安全。  相似文献   

11.
50%的亲情     
清香木 《党课》2012,(10):81-82
父亲去世后,照顾继母的责任落在了我和哥哥身上。母亲去世两年后,原本是父亲下属的她嫁了过来,不过因为担心我和哥哥受委屈,她一直没有要孩子。  相似文献   

12.
爱的回想     
蒋乾麟 《学习导报》2014,(24):48-49
父爱是一片辽阔的海 传统家庭给孩子的印象通常是严父慈母,而我父亲是典型的慈父形象。他长得像文弱书生,性格很温和,对孩子从来不打,甚至有点溺爱。记得我小时候爱看小人书,可是家里穷买不起,只好跟着小朋友到书摊去看,一分钱看一本。虽说钱不多,但老让别人掏钱也觉得不好意思,囊中羞涩的我斗胆把手偷偷伸进父亲的口袋。终于有一次被父亲发现了,他生气地扬起了手——我知道错了,甘愿挨打,可是父亲的手又放下了:“拿钱干什么?”“看小人书。”  相似文献   

13.
拍案惊奇     
耀忠  秋雨 《廉政瞭望》2012,(4):42-43
父亲的玩笑 南京一10岁男童误信父亲“吃饱走回家”的玩笑,历时8个半小时步行30公里回家。父母以为孩子失踪,报警寻找未果。晚上八点半,父亲接到儿子电话,才知道儿子已经回家了。  相似文献   

14.
父亲牵着年幼的儿子逛商场。商场中琳琅满目的商品让父亲乐此不疲,儿子却截然相反,跟随父亲才走进商场便哭闹不停。父亲连哄带骗甚至打儿子都无济于事。儿子很是委屈,哭闹得更厉害不说,索性甩掉脚上的鞋以发泄对父亲的不满。面对儿子的“责难”,父亲只得先拾鞋再和儿子“算账”。当父亲蹲下身子拾鞋时,惊呆了:一点儿也看不到商场的花花世界,看到的只是来往穿梭的脚,鞋上的污垢、怪味更让人生厌。父亲忽有所悟,拾起鞋后,抱着儿子继续逛,儿子不哭了。还破涕为笑。  相似文献   

15.
凝视父亲     
郭克秀 《党课》2010,(24):83-84
周末回家的时候,父亲感冒了,不停地咳嗽,人也清瘦了很多。看到我们回桌,父亲的脸上笑容绽放,不停地逗孩子开心。虽然有时会转过身去咳嗽一阵,即便吃下一大把药片,依然咳得很厉害。但父亲转过脸来的时候,依然是笑容满面,我看得出父亲掩藏在笑容后面的痛苦。  相似文献   

16.
家,就是底线     
在外独自生活的孩子回家过年,父母颁布一项新立的规矩:必须去拜访邻居们,以感谢大家一年来对父母的照顾。邻居伯父的女儿娜娜来到我家时,提起半年前父亲下棋时与人口角被打的事,说到一半眼泪就流下来。想到她当时鞭长莫及的急迫和无奈,连我也不禁感同身受地掉下泪来。  相似文献   

17.
邹伯埙 《共产党人》2005,(19):10-11
小时候,我家很穷,没饭吃,没衣穿。1938年,我正在村子里上小学,日本鬼子就打了过来。我的父亲1937年参加了八路军,受他的影响,我也产生了打鬼子的念头。1938年10月,我光荣地参加了八路军,那年我12岁。  相似文献   

18.
当父亲很容易,这几乎可以说是天性使然。生下孩子就是父亲,这是人人皆知的大实话。还有一句大实话,那就是只要有了孩子,怎么样当都是父亲,好也罢坏也罢,高兴也罢生气也罢,永远都是你自己孩子的父亲。古云:“只愁不养,不愁不长。”  相似文献   

19.
许光达这位身经百战的大将,只有一个儿子,名叫许延滨。为了管教孩子,他给儿子立了三条规定:第一,延滨一上学就住在学校,过集体生活;第二,严格控制零花钱,生活标准向工农子女看齐;第三,不准自己的司机去接送孩子,让延滨自己跑路。他还严厉警告儿子:"在外面不准打我的牌子,如果你对别人讲自己是司令员的儿子,就不许你回这个家。"小延滨是个听话的孩子,父亲立下的三条规矩,他  相似文献   

20.
我的孩子离升初中还有三年,但周围的朋友不断地向我们灌输小升初的经验教训。北京的小升初是个不亚于滑铁卢的大战役。我们不得不开始为孩子上什么样的中学纠结了。一辈子生活在农村的父亲从没有过这样的纠结。“没什么,好好考就行,大不了回家跟我种田打鱼。“父亲当年送我参加高考时,恬淡平静地鼓励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