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大学生从众心理表现形式多样,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产生正面的影响,也起负面的作用。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向前发展的几点措施如下:大力发展优秀文明的校园文化,从而形成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和熏陶;加强大学生班级和宿舍管理,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做好学生中的"传""帮""带"工作;要充分发挥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的作用,激发大学生积极从众行为的产生。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3,(35)
非正式组织客观地存在于大学生群体之中,正确对待和认识现代大学生非正式组织,加强对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管理、教育和引导,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新方法、新手段,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的特征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佩媛  苏翔飞 《学理论》2012,(14):201-202
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是以电脑网络为联系平台建立的非正式组织,其具有非正式组织的一般特征,又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主要是虚拟性与真实性、非正式性与非赢利性、自发性与自主性、网聚性与开放性、自律性与他律性。对大学生网络虚拟组织加强引导和管理,是提供社会服务,培育和谐文化,参与民主管理,反映意见诉求的需要,高校要发挥其正面效应,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4.
董晓红 《学理论》2011,(12):280-281
大学生非正式组织是客观存在的,分析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特点及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影响,旨在探讨加强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管理与引导的途径,使其发挥积极作用,克服消极作用,使学生管理者能更加有效地开展大学生的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7,(4)
随着国家对口援疆战略的实施,教育领域针对援疆战略加快了新疆籍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工作的步伐,越来越多的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来到内地高校接受高等教育。风俗习惯、文化背景和宗教信仰的不同,使得他们极易自发形成非正式群体,有着独特的交往方式,依靠自己形成的群体规范进行群体的管理与发展。针对非正式群体的行为特点,内地高校应进行正确的引导、教育与管理,利用其积极作用抵消其消极作用,保障新疆籍少数民族人才培养战略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6.
王子强  林艳 《学理论》2009,(23):177-178
目前研究发现,非正式群体在高校大学生中是普遍存在的,他们给班集体的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一系列新的问题,因而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加以认识和正确引导就显得非常必要。本文主要从理论层面上,着重分析了非正式群体的影响并进而阐述了如何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加以引导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肖雪莹 《学理论》2011,(23):237-238
大学生高校生活作为群体组织的一种,非正式组织的产生具有必然性。非正式组织在学校班级管理中的影响作用很大,如果管理者能够重视并善于利用非正式组织,它就具有正式组织无法达到的正面功能。反之,负面作用也不可低估。只有积极利用非正式组织的贡献并努力克服和消除它的不利影响,才能使其为班级的建设和发展做出贡献,同时实现学生个人自身的全面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非正式群众体是社会生活中广泛存在的群体现象。本文认为,在当前的社会生活中,由于人们介入非正式群体的机会、条件和动机迅猛增加,非正式群体对成员又具有极强的制约作用,因而,当一部分非正式群体的规范带有种种消极倾向时,便会使成员在社会态度和行为习惯上产生偏差与混乱,造成不良的社会后果。为此,本文呼吁加强对当前非正式群体的研究和引导。  相似文献   

9.
行为科学理论在我国高校学生工作中的应用,具体体现在"以生为本"的管理服务理念,尊重大学生的个人兴趣、志向爱好和发展愿望,充分重视发挥大学生群体中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作用等等.  相似文献   

10.
李敏 《学理论》2012,(19):220-221
非正式组织是高校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特定组织,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影响重大,教育工作者能重视对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管理和引导,善于发挥非正式组织的积极作用,努力克服消除其消极影响,有利于高校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11.
徐彬 《学理论》2012,(11):203-204
当代大学生普遍缺乏社会责任感,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又离不开各种群体,群体心理对个体心理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充分利用群体心理的功能,有利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相应的具体措施如下:利用班集体等正式群体,发挥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主导力量;正确利用非正式群体,积极引导,合理利用;在实践中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2.
在公安院校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非正式组织的影响和作用是不可小视的。因此,对学生非正式组织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对学校中存在的非正式组织的成因和特征进行分析,并根据影响程度的不同将其进行分类,将有助于学校管理者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管理。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群体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奋生  陈俊明 《学理论》2009,(26):26-28
大学生群体突发事件的成因包括大学生关注的社会因素、与大学生自身利益相关的学校因素和大学生自身因素。大学生群体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中还存在管理理念落后,应急管理意识淡薄;缺乏有效的预警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应急管理的组织体系不健全;信息透明度不高,缺乏舆论宣传引导机制;大学生诉求表达与谈判协商机制不完善;大学生危机心理干预机制缺失和法制建设薄弱,缺乏足够的应急管理法律规范保障等问题。构建大学生群体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增强应急管理意识;加强预警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建设;建立大学生诉求表达与谈判协商机制;建立危机心理干预机制;建立信息公开和舆论宣传引导机制;建立健全大学生群体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组织体系以及建立法律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各高校日常活动中存在着诸多的大学生非正式组织,这些组织的存在对高校的各个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引起了高校管理者的高度重视,许多高校管理者对大学生非正式组织这一特殊的社团组织进行深入的调研和分析,积极引导大学生非正式组织向着健康方向发展。大学生非正式组织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充分发挥学校的育人功能;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风;有利于和谐的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党员是高校大学生群体中的杰出代表,是大学生稳定工作中不可替代的坚固堡垒。高校大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也始终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之一。通过从根本思想加强、营造学习氛围,把好党员质量等渠道开展工作,加强大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途径如下:着眼现状,加强对大学生思想的正确引导;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优化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环境;加强学生党支部管理,坚固理想信念教育基础。加强大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潘贺男 《学理论》2013,(29):332-333
通过对非正式组织的概念、形成原因、主要类型、特征以及作用的探讨,准确把握与分析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策略,并且对其深入研究,从而服务于校园文化建设,服务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服务于广大高校学生。对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教育管理对策: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充分发挥非正式组织中核心人物的领导能力;强化大学非正式组织功能。  相似文献   

17.
论社会转型期对非正式群体的引导与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群体是社会赖以运行的基本结构要素,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约(E·Mayo)最早将工作群体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其重点是说明和研究工作群体内的非正式群体。我国关于非正式群体的研究较为宽泛。本文考察和研究中国社会转型期的“非正式群体”,一是将超出梅约的研究范围,二是把“非正式群体”概念拓展至“一群人”(“agroup”)。一、社会发展速率与非正式群体的演化在一般情况下,处在转型期的社会,其发展速率高于非转型社会,社会重组和社会分化也快于非转型社会。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跨越式”发展的特征表明,中国社会变迁进…  相似文献   

18.
论青少年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消极功能及教育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正式群体”这一概念,是现代管理心理学的先驱者梅奥教授(E·Mayo)在其著名的霍桑实验(1924-1932)中相对于正式群体第一次提出的。所谓非正式群体是指自发形成的,没有正式明文规定的无形群体;其成员间的关系带有明显的情绪情感色彩,以个人的喜爱、兴趣需要等心理相容和一致为基础自然而然结成的群体。如中小学生自发组织起来的各种课外活动小组、学习小组、兴趣小组,以及其他三五成群的小团体、小团伙等。而学校中存在的学生少先队组织、学生会、班组、班委会、团支部等则不属于非正式群体,而是正式群体。  相似文献   

19.
发挥青年大学生群体的自我管理功能,有利于学校管理机制畅通运行,对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以及建设和谐校园都有重大的影响。大理大学"三自"委在为同学提供勤工助学岗位的同时,对促进大学生思想素质、业务素质等自我管理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丰富了校园文化、宿舍文化,为学生的学习、生活营造了和谐的氛围和环境。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提出解决措施如下:确定管理主体一元化的原则;进行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要加强对干部和成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认识水平。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大学生宗教热持续升温,大学生信仰危机受到社会各界关注。依据文献资料和调研数据阐述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分析信教大学生宗教信仰成因,在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教育,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无神论教育,面临现实困境与危机大学生群体的生命教育等方面探索教育引导途径:加强对大学生党团员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教育引导;加强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无神论教育引导;加强对面临困境大学生群体的生命教育引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