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毛泽东     
陈龙 《学习月刊》2010,(3):54-55
早在井冈山从事革命斗争的时候,毛泽东就幽默地宣称,我要用“文房四宝”打败“四大家族”。这是毛泽东的文化自信。长征路上,毛泽东率部队经过娄山关.在一块刻着“娄山关”三个大字的石碑前,驻足良久,并反复用手抚摸临摹。“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总之日如其人而已。”毛泽东的草书大气磅礴,果敢自信。恣意汪洋。如他的一生,敢为人先.不拘一格。影响毛泽东书风的是两个长沙人.一个是欧阳询.一个是怀素。  相似文献   

2.
纵观毛泽东的一生,其十分重视在实践基础上的文化自省、自觉、自创进而实现自我。毛泽东以浪漫主义人格追求,致力于通过改造个体世界,唤醒主体性;他把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文化土壤,主张从“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三个维度对国民价值理念进行集体改造,使人民大众走出黑暗的洞穴,走向独立、文明、自由的“理想国度”。毛泽东的文化思想实现了中国革命、建设的意义更新,是当前我国文化发展创新的重要源泉,对我们提升文化软实力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汪志强 《探索》2002,(4):8-11
恩格斯曾经指出任何一种思想,必须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毋庸置疑,毛泽东建党学说是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但同时,中国传统文化哺育了毛泽东,锻造了他“睥睨六合,气雄千古”的文化性格,使其建党学说深深打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因此,吸收、改造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形成和发展毛泽东建党学说的重要一环。中国传统文化的张力在毛泽东建党学说中的凸显,使得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具有了“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和毛泽东建党学说的这种联系,对于新时期党建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新湘评论》2010,(11):50-50
铅笔是毛泽东非常喜欢的一种书写工具。他办公桌的西头放着待办的文件,办公用纸放在了与文件相近的地方,而桌子中间部分的前边,放着的就是“文房四宝”——笔、墨、砚及铜墨盒。在办公桌的中间还放着一个旧的、那种小学生用的脱了漆的铁皮铅笔盒,里面总是放着长长短短的十来支中等硬度的铅笔。每天,值班卫士准时把铅笔削好,放在铅笔盒子里。毛泽东历来注意节俭不愿浪费,只要铅笔能拿得住,他绝不允许扔掉,所以铅笔盒里总是有些短短的铅笔头。  相似文献   

5.
《学习导报》2010,(11):50-50
铅笔是毛泽东非常喜欢的一种书写工具。他办公桌的西头放着待办的文件,办公用纸放在了与文件相近的地方,而桌子中间部分的前边,放着的就是“文房四宝”——笔、墨、砚及铜墨盒。在办公桌的中间还放着一个旧的、那种小学生用的脱了漆的铁皮铅笔盒,里面总是放着长长短短的十来支中等硬度的铅笔。每天,值班卫士准时把铅笔削好,放在铅笔盒子里。毛泽东历来注意节俭不愿浪费,只要铅笔能拿得住,他绝不允许扔掉,所以铅笔盒里总是有些短短的铅笔头。  相似文献   

6.
井冈山大井村毛泽东旧居门前,有一块大石头,当年毛泽东经常坐在石头上读书、看报、批阅文件、思考中国革命的命运和前程。如今人们亲切地称这块石头为“读书石”。毛泽东酷爱读书。可以说,凡是他生活、工作和战斗过的地方,都有他读书学习的生动故事。在井冈山时期,他随身带着可以装“文房四宝”的土布口袋,每到一处总是先摆好笔墨纸砚,以便随时学习、工作和写作。长征路上,有时患病躺在担架上,或骑在马背上,他仍然坚持读马列的书,自嘲地说自己是“马背上的马列主义”。  相似文献   

7.
刘伟 《世纪桥》2009,(8):23-26
毛泽东在韶山读了六年私塾,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1910年秋,他离开家乡,先后到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长沙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等处求学。在这个过程中,他受到湖湘文化的深刻影响,同时开始接触西方文化。青年毛泽东上承程、朱理学,下继杨昌济的伦理学和修身思想,致力于贯汇宇宙大本大源和“心力”学的探寻。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提出的“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毛泽东思想中文化工作思想的核心内容。这一思想是反映一定思想文化性质的根本原则问题;是决定一定的思想文化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的根本原则问题;是认识和把握一切思想文化现象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的根本问题。从“为什么人的问题”的原则性看、从思想文化运动的发展规律看,“为什么人的问题”的根本原则,今天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仍然具有十分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学习导报》2010,(1):60-60
毛泽东一生酷爱文房四宝,新中国成立后仍然如此。他每次出巡,必带着他的砚台。20世纪60年代,有一次到安徽,他带了一个小铜墨盒。从石砚换成铜墨盒,是为了避免碰坏,而他这次破例用了安徽省招待所给他准备好的一只墨盒。他将招待所的墨盒放在手上把玩,似乎喜欢上了它的小巧,临走,他与服务员商量:“我跟你们换一下行不?”服务员连说:“行行!主席,您拿走就是。”毛泽东说:“那可不行,我不能随便拿公家的东西。我只能跟你们换。”于是毛泽东用他自己的小铜墨盒换了招待所的大铜墨盒。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出生在湖南湘潭县一个偏僻山村的普通农户家庭.16岁以前没有离开过这个聚族而居的封闭乡村.除了偶尔到离家不远的外婆家小住一段时间外.在这里几乎度过了自己儿童、少年时代的全部时光。在韶山冲,毛氏家族祖祖辈辈都是安分守己的种田人,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16岁以前的毛泽东,整个身心就浸润、徜徉在这样一个农家生活环境的氛围之中。1915年4月5日,杨昌济在他的日记中记述了他与学生毛泽东的谈话,评价韶山毛氏家族“风俗纯朴”。自然而然,当地及整个中国异彩纷呈的习俗文化,在毛泽东的文化性格上打上了难以磨灭的烙印。  相似文献   

11.
《新湘评论》2010,(1):60-60
毛泽东一生酷爱文房四宝,新中国成立后仍然如此。他每次出巡,必带着他的砚台。20世纪60年代,有一次到安徽,他带了一个小铜墨盒。从石砚换成铜墨盒,是为了避免碰坏,而他这次破例用了安徽省招待所给他准备好的一只墨盒。他将招待所的墨盒放在手上把玩,似乎喜欢上了它的小巧,临走,他与服务员商量:“我跟你们换一下行不?”服务员连说:“行行!主席,您拿走就是。”毛泽东说:“那可不行,我不能随便拿公家的东西。我只能跟你们换。”于是毛泽东用他自己的小铜墨盒换了招待所的大铜墨盒。  相似文献   

12.
隔山 《党课》2006,(1):81-82
毛泽东的书法独具一格,他一生对文房四宝、书画、印章情有独钟。毛泽东爱读古书,据有关资料统计,他的藏书约9万册,其中不乏珍本和善本。他与著名收藏家和书画家的交往中也留下了许多趣闻轶事。  相似文献   

13.
杨则 《世纪桥》2005,(12):7-10
毛泽东看着吴吉清摆放笔墨,回头对贺 子珍笑着说:“我要用文房四宝打败国民党 四大家族。” ——毛岸青、邵华主编《中国出了个毛泽 东丛书》  相似文献   

14.
王占明 《求贤》2007,(10):28-29
他深深地爱着这片土地,因为这里是生他养他的故乡;他继承和弘扬浓郁的民族文化,为民族器乐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他那悠扬的唢呐声,在“三晋”大地传颂,在中华大地回响,在国际领奖台上飘荡……  相似文献   

15.
程艳敏 《世纪桥》2004,(1):20-22
毛泽东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在军事、哲学、政治、经济等方面都有着创造性的见解,在文化方面也是如此。毛泽东认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他将文化与政治经济  相似文献   

16.
一见如故 毛泽东与黄公略的第一次见面,是1930年2月上旬在吉安破头举行的“二七”联席会议”上。当中共赣西南特委书记兼红六军政委刘士奇向毛泽东介绍黄公略时,毛泽东微笑着把黄公略从头到脚打量了一番。但见他个头不高,白而瘦削的脸上布着几颗麻子,上嘴唇微微突出,牙齿不甚整齐。毛泽东开玩笑说:“鄙人以为你黄公略长有三头六臂哩,谁知其貌不扬。这真是‘君子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哦!”原来,毛泽东早就听说黄公略在赣西南创造了一套游击战术:“彼集我散,彼散我集”;“化整为零,集零为整”;“昼伏夜出,钻山主义”…  相似文献   

17.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为重要的命题。这一命题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关系,具体来说与以岳麓书院为标志的湖湘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毛泽东是在这种文化环境中熏陶出来的,湖湘文化的经世务实传统和注重现实实际的实事求是精神,深刻地影响了青年毛泽东的文化性格,使得他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后能够独树一帜地提出和阐发“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著名命题。  相似文献   

18.
再评“斗争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斗争哲学”不是毛泽东的“只言片语”,而是他的一贯思想和理论体系的实质和核心;“斗争哲学”不仅实践上有错误,而且理论上也是违反辩证法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扬弃“斗争哲学”,提倡“和谐哲学”,实现思维方式和文化类型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建党学说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与中国共产党建设实际相结合的结晶,来自西方社会的马克思主义是毛泽东建党学说的直接理论来源。但是,毛泽东是在中国的具体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中国传统文化给他打下了深深的思想烙印,正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把握使他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价值的合理成份经过继承、改造和升华,成为毛泽东建党学说的有机组成部分,使他的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具有了“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  相似文献   

20.
明红 《党史文苑》2002,(1):22-23
在日常生活中,毛泽东是一个谈笑风生,富有机智和幽默感的人。他时而以幽默作武器,尖锐辛辣,打击敌人;时而以幽默作调味剂,妙语连珠,批评教育同志;时而以幽默作润滑剂,谈笑风生,密切人民群众的关系。“毛”字是一个反“手”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从延安飞抵重庆,参加国共和谈。期间,陪都各界轮流邀请毛泽东演讲,文艺界知名人士亦筹办了一次讲演会,地点在黄家垭口中苏文化协会内。毛泽东妙语横生,谈了他对国共和谈的看法,激起了雷鸣般的掌声。讲演中间,突然有人向毛泽东提了一个很尖锐而又很不好回答的问题:“假如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