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7年9月,是东固革命根据地创建80周年。东固革命根据地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天创建的最早的革命根据地之一,因其特色和贡献而被毛泽东称为“李文林式”根据地。由于历史及行政区划变更等原因,对东固革命根据地的研究、宣传一直比较薄弱。  相似文献   

2.
正2017年是东固革命根据地创建90周年。东固革命根据地,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创建最早的革命根据地之一,因其特色和贡献而被毛泽东同志称为"李文林式"根据地。值此东固革命根据地创建90周年之际,拟于今年10月中下旬在吉安市青原区举行纪念东固革命根据地创建90周年理论研讨会,届时特邀国内党史、军史专家等相关人士参加。理论研讨会由中共青原区委、区人民政府与中共吉安市委党史办联合主办。为使研讨会成  相似文献   

3.
东固革命根据地是第二次国內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创建的最早的革命根据地之一,因其特色和贡献而被毛泽东称为李文林式根据地。2007年9月,是东固革命根据地创建80周年。值此之际,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与中共吉安市青原区委、中共吉安市委党史办公室将联合举办纪念东固革命根据地创建80周年学术研讨会。研讨会召开时间初步定于2007年7月,地点在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届时另行通知。现面向全国征集论文。  相似文献   

4.
古田会议最突出的贡献就是正式在全党范围内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的建军原则。东固革命根据地的军队建设实践和经验从一个侧面解读了古田会议确立这一原则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内涵。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东固根据地武装力量的建立和发展,也就没有东固根据地武装割据局面的形成和发展;东固革命根据地在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过程中,作出了许多创造性的贡献,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印证了毛泽东关于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思想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5.
东固革命根据地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全国最早创建的革命根据地之一,位于江西吉安、泰和、兴国、吉水、永丰五县之交,面积2000平方公里,人口约15万人.陈毅曾诗称东固为"东井冈". 本期<党的文献>刊登的<前委来信(摘要)>,是1929年4月13日红四军前委书记毛泽东在江西于都以四军前委名义,写给湘赣边界特委的一封指示信.该信对东固革命根据地斗争经验给予了称赞和肯定,是研究东固根据地和井冈山根据地后期斗争的一份重要历史文献.  相似文献   

6.
<正>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吉安市青原区是享有"东井冈"美誉的东固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域,也是赣西南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和中央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固平民银行旧址位于青原区东固畲族乡圩镇。1928年10月,由红二团资助4000银洋,东固区动员党、团员带头集资办起"东固平民银行",行长黄启绶。  相似文献   

7.
东固革命根据地“立足中国农村,依靠广大农民,建立革命武装,发动乡村暴动”的革命路径,不仅是马克思主义革命学说具体应用的生动体现,而且为毛泽东探索中国革命道路开启了智慧之光。东固会师后,东固根据地的革命路径为毛泽东彻底破除城市中心论的影响,确立农村中心论的观点,初步形成中国革命道路理论提供了经验借鉴和思维启迪。  相似文献   

8.
东固革命根据地以江西吉安的东固为中心,跨越吉安、吉水、永丰、泰和、兴国五县边界,是赣西苏区的重要基地。长期以来,在中共党史论著中,这块根据地没能占据应有的地位。人们只知井冈山等革命根据地,而不知当时被陈毅称为“东井冈”的东固根据地。特别是由于这块根据地的主要领导人李文林在反“AB团”的斗争中遭到错杀,使这块曾被毛泽东誉为“李文林式”根据地的历史作用也被抹煞。  相似文献   

9.
东固革命根据地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在江西创建的最早的革命根据地之一。位于吉安、吉水、泰和、永丰、兴国五县交界地区。以东固为中心,面积2000平方公里,人口约15万。东固根据地从1927年9月到1929年11月间,历经创建、巩固、发展阶段,从1930年开始融入赣西南革命根据地,成为中央苏区的版图。  相似文献   

10.
唐俊琼 《党史文苑》2012,(16):31-32
东固革命根据地十分重视文化建设,通过创办贫民学校,开办识字班、夜校、半日学校,举办干部训练班,建立教导队、红军学校、无线电训班等多种形式,在苏区军民中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的文化教育活动,根据地文化教育事业得到有效发展。东固革命根据地的文化教育活动,是江西苏区文化建设的早期实践,在中央苏区建设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相似文献   

11.
东固革命根据地是中央苏区的重要起点,是红四军的"加油站",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中央苏区之间起到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两块根据地建立的时间也几乎相同,所以,对这两块根据地进行比较研究也就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2.
以东固为中心的赣西南根据地,从1927年lO月东固暴动以来的零星割据地域,到1930年10月初,逐步已形成纵长400余里,横长300余里,拥有400余万人口的34县的红色区域,并成为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意义非常重大:(1)东固暴动的胜利,成为赣西南人民斗争的一盏明灯。(2)东固根据地的扩大为壮大红军培养了军事力量。(3)东固根据地的经济建设为解决赣西南军民的物质供应和沟通城乡经济交流都起到一定的作用。(4)以东固为中心的赣西南根据地,策应了红四军向赣南、闽西进军。(5)东固根据地的领导,成功地运用了分化、互解敌军的策略,从而为争取敌军的起义和壮大、扩大红军的力量,提供了经验。(6)东固根据地的军民积极配合了主力红军反击敌人的“围剿”和保卫红色根据地的斗争。以东固为中心的赣西南根据地成为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峰峦重叠的东固山却成为中央苏区在赣西的桥头堡和屏障。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一些新的史料对井冈山根据地和东固根据地的异同作了比较分析,进一步论证了毛泽东1929年1月率红四军下山以后,在东固地区实现了历史性、战略性的转折,一是从创造自己模式到借鉴学习他人模式的转折,二是从一个落脚点的失守到寻找一个新落脚点的转折,三是从保存革命火种到走上燎原之路的转折。三个方面的转折归结到一点,就是由小井冈变成了大井冈。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一些新的史料对井冈山根据地和东固根据地的异同作了比较分析,进一步论证了毛泽东1929年1月率红四军下山以后,在东固地区实现了历史性、战略性的转折,一是从创造自己模式到借鉴学习他人模式的转折,二是从一个落脚点的失守到寻找一个新落脚点的转折,三是从保存革命火种到走上燎原之路的转折.三个方面的转折归结到一点,就是由小井冈变成了大井冈.  相似文献   

15.
蒋伯英 《党的文献》2007,1(5):53-58
1929年2月,毛泽东率领红四军到达东固革命根据地,对红二、四团的建军思想与游击战术作了深入的考察,并在多篇文献中作了论述和评价,给以充分肯定,要求各相关革命根据地和红军仿效实行.通过毛泽东的论述,可以认为,东固"李文林式"的"秘密武装割据",是农村包围城市的一种创新模式,是创建大范围公开割据以促进革命高潮的前进基础;红二、四团坚持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原则和机动灵活的游击战术.所有这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对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理论和人民军队建军纲领的确立,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看了眼前这本由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吉安市委党史办公室和中共吉安市青原区委、青原区政府联合编辑的《东固、赣西南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书稿,感到十分欣慰.  相似文献   

17.
本文深刻地剖析了大革命时期江西农民运动蓬勃兴起的原因;阐述了波澜壮阔的江西农民运动的兴起、发展、低潮等发展历史脉络;总结了江西农运对开创井冈山、赣东北、东固等革命根据地,培养和锤炼革命干部,支援北伐的历史功绩及其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8.
大革命时期波澜壮阔的江西农民运动,功绩卓著,影响深远。它显示了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推动了北伐战争在江西的顺利发展,为党在后来把工作重心转入农村,创建井冈山、赣东北、东固等农村根据地奠定了基础,培养和锤炼了大批革命干部。  相似文献   

19.
本文深刻地剖析了大革命时期江西农民运动蓬勃兴起的原因;阐述了波澜壮阔的江西农民运动的兴起、发展、低潮等发展历史脉络:总结了江西农运对开创井冈山、赣东北、东固等革命根据地,培养和锤炼革命干部,支援北伐的历史功绩及其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20.
看了眼前这本由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吉安市委党史办公室和中共吉安市青原区委、青原区政府联合编辑的《东固、赣西南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书稿,感到十分欣慰。因为这个《史料选编》很翔实、材料甚为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