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存在问题与模式构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社区戒毒、社区康复模式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按照《禁毒法》的相关内容,落实社区戒毒的主管机构与编制,尽快出台配套法规、规章等;二是加强、借鉴及相关社会学理论在社区戒毒领域中的研究与应用,以便有效开展社区戒毒;三是运用通用过程的理论模式、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等加强社会工作,着重戒毒人员心理矫治;四是培养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专业队伍;五是建立社区戒毒舆论宣传机制;六是确定社区康复工作重点与难点。  相似文献   

2.
社区戒毒(康复)是《禁毒法》以人为本立法理念的重要体现,改革和完善了中国的戒毒工作体系,是戒毒观念的重大转变。本文希望通过介绍与中国社区戒毒(康复)相似的外国社区毒品戒治模式和医疗体系毒品戒治模式,并与国内社区戒毒(康复)开展情况进行比较,祈望为国内的社区戒毒工作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3.
《禁毒法》规定了生理脱毒、身心康复、回归社会三位一体的戒毒康复的新模式,明确了社区戒毒(康复)的科学内涵、特征以及法律地位,要降低复吸率,提高戒断巩固率,必须侧重抓好身心康复、回归社会这两个重点,转变以社区康复为重点的以人为本的新理念,建立领导体制,健全工作机制,以乡(镇)为责任主体,充分动员组织各成员单位各司其职,共同做好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努力实现新的突破,有效遏制毒品消费市场,为有效解决毒品问题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四川省凉山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地,遭受毒品的侵袭,凉山成了毒品重灾区,毒品问题影响凉山社会治安和经济发展。2018~2020凉山州实施禁毒攻坚行动,在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方面,结合凉山具体情况出台系列文件,禁毒各级部门形成联动,积极整体推进“1+15+N”的专门社区戒毒康复场所项目建设,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引入信息化管理手段,落实“五长”负责制,大力推行“支部+协会+家族”“十户联保”“禁毒+网格”等工作模式,形成具有地方特点的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模式。凉山州创新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模式实现了工作成效、工作格局、工作模式的持续提升和完善,为其他地方创新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禁毒斗争形势非常严峻,毒品种类趋向多样化,产量越来越大,吸毒在册人数总体呈上升趋势,毒品消费群体多层次化,毒品所带来的危害已经严重威胁到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的正常生活。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的颁布实施,社区戒毒将成为戒毒工作的主战场。作为新的戒毒方式,社区戒毒有其优势,这些优势包括中国传统文化优势、基础工作优势以及心理矫治方面的优势。但也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各项配套法规的完善问题、社区戒毒的经费问题、政府及各相关行政部门在社区戒毒中的角色问题、社区戒毒专业化队伍问题等等,亟待完善和健全。  相似文献   

6.
吸毒与艾滋病传播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在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中推行艾滋病防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2008年我国禁毒法的颁布施行,确立了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这一崭新的戒毒模式。要完善防艾机制,可以从广泛推进反歧视运动、加强对吸毒和艾滋病人群的关怀与支持等方面入手。广州市在近年来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社区戒毒工作中的防艾机制。  相似文献   

7.
《禁毒法》中规定了社区戒毒模式,将一直由公安部门行使戒毒职责改为由政府及各有关部门乃至全社会共同参与戒毒工作。这一新思路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戒毒理念,标志着我国新的戒毒制度的确立。但是,由于《戒毒条例》等配套法规、措施尚未出台,社区戒毒出现了颓势。社区戒毒工作要走出颓势,必须树立正确社区戒毒理念,加强吸毒人员动态管控机制,切实解决吸毒人员漏管失控现象,及时更新吸毒人员信息,建立长效机制,强化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8.
在贯彻执行《禁毒法》过程中,腾冲县荷花傣族佤族民族乡率先在全县范围内开展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试点工作,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禁吸戒毒工作,迅速反应,积极行动;创造条件,为戒毒工作的开展做好各方面保障;对民族乡社会帮教模式的禁吸戒毒资源进行有效转换,已形成了具有当地特点的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模式。但在戒毒工作措施、信息收集、工作人员的专业性及戒毒环境等方面还有待建设。应强化社区建设和社区康复基础工作专业化、保障的专门化、工作措施和流程的规范化、运行的有序化建设。  相似文献   

9.
本文旨在通过对戒毒应向社区延伸原因的分析以及对怎样开展社区戒毒的方法和模式的探讨,达到降低复吸率,远离毒品,告别毒品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社区戒毒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颁布后新增的戒毒制度,顺应了社区矫正理念的时代要求,对于调动社会力量一起致力于打击毒品违法行为,促使毒品成瘾者顺利回归社会,增强社区公民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重大意义。当下社区戒毒发展主要呈现出单一型和复合型两种模式的态势,两种不同发展模式之下的社区戒毒协议也因此具备了行政命令、行政合同和民事格式合同等不同的性质,而对协议法律性质的清晰界定是研究社区戒毒和完善社区戒毒制度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吸毒人员情况,分析当前禁毒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探讨社区帮扶戒毒模式,采取调查问卷、约谈强制戒毒学员、查阅文献资料方式,提出社区帮扶戒毒应该是解决戒毒问题的主要途径。1.社区帮扶戒毒的工作着眼点要清晰;2.社区帮扶戒毒工作制度落到实处;3.政府加大戒毒工作资金投入;4.社区帮扶戒毒要坚持预防与打击相结合。  相似文献   

12.
家庭禁毒教育在禁毒实践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家庭禁毒主要包括家庭毒品预防与家庭戒毒。在家庭毒品预防方面,要将禁毒宣传的重点转入家庭。在家庭戒毒方面,一是构筑家庭防复吸壁垒;二是加强社会学理论、社会工作理论、心理学理论在家庭戒毒领域中的研究与应用;三是大力培养、引进与应用禁毒社会工作者、社会志愿者、心理矫治师等社区戒毒人力资源,指导、协助家庭开展家庭戒毒;四是确定家庭戒毒工作重点与难点。  相似文献   

13.
公安机关不是社区戒毒工作主体,却对社区戒毒工作起到了非常大的推进作用.在社区戒毒工作新形势下,公安机关应探索创新社会管理.对策:1.利用源头主动与相关部门开展协调工作;2.对违规行为依法处理;3.利用动态管理系统加强信息维护等.  相似文献   

14.
建立健全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组织机构是贯彻落实《禁毒法》的需要,目前各地组织机构还未得到很好的规范与完善,影响了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工作的成果,降低了工作效率。因此,必须构建职业化、专业化的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组织机构。  相似文献   

15.
目前,国家颁布的《禁毒法》,对戒毒模式进行了重构,除将强制戒毒与劳教戒毒合并为强制隔离戒毒模式外,还明确提出了社区戒毒模式。社区戒毒在国外有了较为成功的模式和经验,其矫治效果获得了肯定,但在我国目前还处于民间探索阶段。尽管国内某些地方也不乏社区戒毒的成功范例,但并非法律意义上的社区戒毒模式。对社区戒毒模式的建立原则、实践价值及具体运作机制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相应的策略,保障社区戒毒运作的合法性、规范性和有效性,是矫治工作者无法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16.
柳州市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工作在全区率先探索建立了以“就业安置”为核心,以“启航工程”为载体,集“生理脱毒、身心康复、就业安置、融入社会”四位一体的社区戒毒、社区康复新模式,最大限度地安置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柳州市从组织机构、戒毒经费、工作流程、工作职责等各方面进行规范,并结合实际,推动试点先行,全面推进了社区戒毒与社区康复工作。  相似文献   

17.
随着禁毒法的实施,全国各地陆续出台了社区戒毒工作规定、制度,江苏省苏州市在全省率先成立了社区戒毒工作机构——苏州自强报务总社,并积极开展社区戒毒工作。但苏州模式在江苏并不具有普遍意义,而无锡市的社区戒毒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基本反映了当前江苏省社区戒毒的状况,它们不仅成立了机构,而且出台了实施方案、意见、细则,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逐步形成了自己特色的社区戒毒工作新思路、新方法,并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18.
《禁毒法》中规定的自愿戒毒、社区戒毒(康复)、强制隔离戒毒和药物维持治疗构成一个新的戒毒体系。这几种戒毒模式互为补充,无论是内涵、工作内容、范围、接受对象还是执行的主体,都有一定差异。探析美沙酮维持疗法与社区戒毒模式的本质有助于更好地开展戒毒工作。  相似文献   

19.
社区戒毒(康复)工作是一种以"以人为本、科学戒毒、综合矫正、关怀救助为总体思路,以社区为基础、以家庭为依托,兼备戒毒治疗、康复指导、救助服务功能于一体的戒毒工作新模式。"①当前,在推进社区戒毒(康复)工作中,横县面临着基层工作力量不足、工作经费缺乏等诸多问题,为此,需从加大宣传力度、加大资金投入、整合社会资源、开展业务培训、建立长效机制、广辟就业渠道等方面上下功夫、见成效。  相似文献   

20.
当前,开展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尚存在许多制约因素,为此,需积极探求其途径:一是宣传先导、达成共识,实现戒毒理念转换,提高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的社会影响;二是健全法制、规范执法是此项工作依法推进的保障;三是以人为本、科学管理是此项工作深入推进的关键;四是确保长效、切实加强社区戒毒工作机制建立和健全是此项工作持续推进的动力;五是拓宽思路、广辟渠道,有效提高戒毒康复人员的就业出路;六是堵源截流、优化服务,改善社区戒毒(康复)场所和环境是此项工作扎实推进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