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经济波动研究是宏观经济研究的重要领域,经济波动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宏观经济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同时,通过经济波动的实证考察,又可以考证某地区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效。本文通过对1953-2006期间我国经济波动的分析发现,我国东西部经济波动差异表现出由小到大再到小的规律。1953-1977期间,我国东西部经济波动的差异很小;1978-1995期间,东西部经济波动的差异是最大的,而且东部的波动幅度远大于西部;1996-2006期间,差异变小,而且东部的波幅小于西部的波幅。在改革之后的整个时期,东部的经济增长水平大于西部的经济的增长水平。市场化进程对东西部经济波动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市场化进程直接影响宏观经济政策的传导。东西部经济波动的这些差异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化宏观经济政策取得成效的重要的,也是最直接的表现。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别建立了一个封闭实际经济周期(RBC)模型和一个小型开放RBC模型来模拟台湾经济周期波动,并在模型参数校准的基础上分析和比较两种模型对台湾经济波动典型化事实的模拟能力,以及小型开放RBC模型中主要宏观经济变量对台湾经济的冲击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小型开放模型对台湾经济波动的模拟能力较封闭模型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同时,小型开放RBC模型的动态响应函数表明技术和对外贸易冲击是造成台湾经济波动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彭建刚  周雨  邹克 《求索》2014,(4):57-61
基于“行业景气轮动”与宏观调控视角,分析宏观经济波动对行业贷款违约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行业贷款违约慨率具有顺周期性特征;由于存在“行业景气轮动”现象和政府宏观调控,下游行业的贷款违约慨率受经济波动的影响较大,而上游行业受经济波动的影响较小。因此,在宏观经济波动中,商业银行应该重点关注下游行业贷款违约慨率的波动情况,防止某些行业贷款违约慨率过高而引发系统性风险;监管部门可从行业贷款分布角度加强对银行的审慎监管。  相似文献   

4.
陈连丰 《求索》2012,(11):49-50,184
1825年英国爆发了人类经济史上第一次经济危机,此后经济危机每隔一段时期就发生一次,宏观经济繁荣与萧条亦因此交替出现。19世纪中叶以来,西方经济学家相继提出各种经济周期与经济波动理论以解释这种经济现象。本文拟以经济周期理论考察经济活动的固有规律及宏观经济运行机理,释解我国经济运行过程中各经济波动现象,并试图为我国当下社会有效需求不足、无效供给过多及企业员工下岗失业等现实经济问题提供可行解决之策。  相似文献   

5.
顾湘  杨有志 《求索》2011,(1):33-35
经济周期理论中的"冲击—传导"学说,有助于诠释宏观经济周期波动及其形成机制,但对于探索中国建筑业经济波动的运行机制而言,该学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基于"冲击—传导"学说的拓展性阐述结论,确立了中国建筑业经济波动运行机制的组织构架,即由外部冲击机制、内在形成机制和传导机制等三个方面有机构成。  相似文献   

6.
一、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特点 所谓经济的周期波动,是指经济发展过程中高涨与低潮连续反复出现,即经济运动不断经历“高潮→下落→低谷→回升→高涨→…”的循环。按经济波动的性质划分,存在两种波动形态,一种是古典波动,一种是增长波动,我国经济波动主要是增长波动,波动时间跨度多为短周期。从50年代到80年  相似文献   

7.
张文军 《求索》2008,(4):42-43
一国内部区域经济周期的研究是一个特殊的领域,对一国内部区域经济周期波动的研究文献基本上集中在三个领域:区域之间以及各区域与国家经济周期是否同步;国内区域与国际经济周期是否同步;区域经济周期的形成机制。区域经济周期的形成机制研究基本上包括产业结构、政策和市场一体化等方面的研究。本文试着对国内区域经济周期波动研究进行理论综述,以期对区域经济的研究和政策制定有用。  相似文献   

8.
王立志 《前沿》2008,(12):57-60
上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的经济波动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经济波动趋缓,无论是90年代以后的周期下行区间还是2000年开始的本轮经济周期的上行区间都明显延长且平缓。本文试图从制度变迁引起周期自身的波动机理发生变化的角度解释这一变化的原因,发现改革前后由于经济制度发生变化,经济周期自身的乘数一加速数作用机制、产业关联机制、上下限缓冲机制发生重大变化是经济波动微波化趋势的主要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9.
需求管理是通过调节总需求来达到一定政策目标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宏观经济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市场经济有其内在不稳定性,如果放任经济由市场机制进行调节,经济中出现波动甚至危机就是不可避免的。为了消除经济波动,就必须由国家进行全面而直接的干预。宏观经济理论揭示了国民经济中各种总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规律,为国家如何干预经济提供了依据。这就是要运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来进行于预,而且重点是对总需求进行调节。这种干预可以为稳定经济作出重大贡献。我国正经历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需要不断开拓需求领…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我国的经济运行遇到了总需求大于总供给、通货膨胀、结构失衡、还债高峰临近等问题,打乱了经济的良性循环。出现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于宏观调控体系不健全所造成的,因而要求我们在治理整顿中尽快地建立一套富有成效的宏观调控政策,保证总供求的平衡,疏导我国的经济运行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宏观经济政策的两个重要环节。从1985年开始,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就一直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之间进行了  相似文献   

11.
李松龄 《湖湘论坛》2002,15(5):55-58
一、引言无论是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都不可避免地出现经济波动。在探讨经济波动原因,或者说经济波动的力量时,人们通常将计划经济的波动归咎于政府的作用,即认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波动周期大致为5年,与五年计划的时间间隔大致相同,经济波动是因为政府的五年计划引起的,政府作用是经济波动的力量。而在分析市场经济波动的原因时,人们却从经济运行层次的角度提出各种各样的理论,可以概括为消费不足论、投资过度论、货币信用过度论、创新论、心理论、太阳黑子论和政治周期论等。就我的认识来说,尽管人们提出了引起经济周期波动的…  相似文献   

12.
金融发展和金融创新与经济周期波动性之间存在内在关联。一方面,金融发展和金融创新增加了虚拟经济规模和活性,形成了内在的金融风险,进而增加经济周期波动;另一方面,金融发展和金融创新弥补和完善了金融市场的不足,提高了金融市场效率,降低了金融交易风险,从而降低了经济周期波动。金融发展和金融创新是我国近年来经济周期波动稳定化的重要成因。  相似文献   

13.
我国边际消费倾向曲线与政策变动的粘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的边际消费倾向曲线呈现出波动幅度大、与经济周期密切相关的特点,与凯恩斯所界定的边际消费倾向为0到1之间的正值有较大差异。我国边际消费倾向与政策变动间存在着粘性关系,一方面由于经济政策的不足之处影响了居民的边际消费;另一方面由于政策变动,我国经济运行也显现出不断变化的逻辑,从而引起我国边际消费倾向的不断波动。该分析对于如何应对目前局部经济过热问题也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前年下半年以来,我们对湖南市场周期波动的规律性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表明,我省市场运行中存在着周期波动,1980年以来我省市场已经经历了三次完整的周期波动循环,目前正处在第四次周期波动循环中。如果宏观经济政策没有特殊变化,这一轮市场周期循环波峰出现日期预计在1993年第二季度。 一 我省市场波动周期的历史考察 在宏观经济活动中,由于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市场变化和经济活动在时间上的不平衡等原因,宏观经济有时表现为景气:经  相似文献   

15.
刘明越 《前沿》2012,(15):85-87,155
马克思经济以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为基础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进行了分析,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周期和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熊彼特通过其创新理论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周期形成和特征.由于两种经济学在分析问题的立场、方法和目的上具有本质的不同,因此在经济周期形成机理、产生经济危机的根源、经济周期的特征以及经济周期波动后产生的后果和救治措施等方面存在理论差异.两种经济周期的理论精髓和差异对于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中国采取何种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确保国民经济平稳、有序的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经济周期和经济波动,已成为一种客观事实。现在,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际经济管理部门,都越来越重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的周期性波动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经济发展周期规律的考察,认识和掌握社会主义经济周期性波动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制度也有自己的经济周期吗?我国历史上频繁出现的经济波动是否就是经济周期的表现?它们的发生机制是什么?这都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重要问题。把这些问题研究清楚,有助于我们加深对社会主义经济运动特征的认识,从中汲取应有的经验教训,自觉地推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我基本赞成社会主义也有自己经济周期的观点,但觉得应把经济发展的正常波动同那些主要由于经济决策和政治决策失误而导致的非正常波动区分开来。如果把两者混淆在一起,都看成经济运动自身固有的波动,那就很难正确地回答我们提出的问题从中汲取应有的教益。  相似文献   

18.
建国44年来,我国经济并非总是平衡协调发展的。除去最初三年经济恢复时期,我国经济已经历了多次从高涨到低落交替的周期波动。 而1958年至1962年、1963年至1968年、1969年至1972年,这三次波动导致的生产比例关系遭受破坏的程度和国民经济大起大落的震荡,都大大超过日、美、英、法、西德等资本主义国家同期的经济状况。 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经济周期波动是我们熟知的。那么,社会主义社会为什么也发生周期性的经济波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经济波动和资本主义条件下的波动产生的原因有何异同?改革开放前后波动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当前正  相似文献   

19.
事物发展变化的周期性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客观现象。台湾经济发展也存在着周期惯势波动规律,呈现出一个波浪式的演进过程。探讨这一周期性波动,对于认识战后台湾经济增长的历史积累过程,把握其发展轨迹与发展趋势都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一、台湾经济波动的型态与特征经济波动是指经济发展过程中有规则地连续反复地出现上升和下降的循环运动。进一步描述,就是经济运动不断经历高涨、衰退、低潮、回升、高涨这样的循环过程。经济发展的循环波动,在理论上又被概括为经济周期。一个经济周期是由一个扩张期和接下来的一个收缩期所构成。例如,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就包含着由高涨、危机、萧条、复苏再至高涨的循  相似文献   

20.
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鉴于调控的重点——宏观经济总量和结构是微观经济变量在宏观上的反映,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将宏观经济政策分解为宏观财政政策的微观化和宏观货币政策的微观化.宏观经济政策的微观化是指为了实现宏观调控的目标,根据宏观经济政策的倾向,将宏观经济政策分解为作用于不同受控客体的有差别的经济调节参数.目前我国应该在实行积极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同时,实现宏观经济政策的微观化,使总量调节和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