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论私权保护和公共责任观念的建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私权保护中,最为重要的是对公民(包括私营企业主)的人格权和财产权的保护.私权保护的一项重要内容是重视对公民的精神损伤的修补,将人格权纳入"私权保护"的范围内.在立法上和司法实践中,对于私权的保护应当包括对不同主体的财产权,以及对精神性权利和物质性权利的一视同仁.关注、尊重、平等对待和保护社会中一切成员的人格安全和财产安全,既是现代法治社会的基本要求,也是国际社会人权理论的重要内容.私权(主要是人格权和财产权)的神圣不可侵犯,并不意味着个人在享有这项权利时可以舍弃他所应当承担的社会公共责任.在现代社会中,社会或法律对个人所应承担的公共责任提出了新的要求.保护私权的过程也就是建立公共责任观念的过程.目前有必要通过法的形式将公共责任的观念转为公共责任制.一个良好的法治社会一定是私权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同时大多数人也都建立了良好的公共责任观念的社会.  相似文献   

2.
吕炳斌 《行政与法》2009,(2):113-115
"知识产权作为私权"是现代知识产权法的核心原则之一,这也得到了TRIPS协议的承认和强调.社会学和自然法哲学可以为我们理解知识产权的权利属性提供一些新的视角.从自然法哲学角度看,知识产权是一种"自然赋予并由人类理性探求发现的"自然权利.从社会学角度看,知识产权是一种社会权利.知识产权的三种属性是互相融合的.正是因为知识产权是一种自然权利,是自然赋予的私人产权,所以知识产权是一种私权.知识产权作为一种私权,在私权主体参与到社会生活中时,成为了一种社会权利.  相似文献   

3.
私权的层次划分与体系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私权的核心与实质是正当利益,利益对主体的重要性与关系紧密性决定了私权的层次性。基础性权利(元权利)、辅助性权利、救济性权利是私权的层次性体现,三者及其内含的各种具体权利成为私法的核心内容并符合逻辑地构成层次分明的私权体系。私权的层次划分与体系建构为研习私权提供了清晰的概念内涵以及新的思考方式。  相似文献   

4.
本文探讨了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在其名著《法的形而上学原理》一书中的私权哲学思想。首先在康稳的整体哲学的背景下来考察其法哲学的地位,指出法哲学是康德的“人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哲学就是关于权利的科学,是研究调整人们外在行为自由的科学。权利的科学的核心是私权与文明社会的问题,本文主体部分就这一问题展开研究,指出作为一个积极的启蒙思想家康德的私权哲学反映了启蒙时代普遍关注的私人权利如何能够并存的问题,康德关于私法与私权的阐述时刻围绕这个核心。  相似文献   

5.
试论知识产权的私权属性及其公权化趋向   总被引:46,自引:0,他引:46  
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产权正由传统意义上的私权蜕变为一种私权公权化的权利。私权性是知识产权的本质属性,知识产权私权的公权化趋向乃是建构知识产权法的利益平衡机制、保障知识产权人的专有权、实现知识产权法的公共利益价值之所需。知识产权私权的公权化表明知识产权兼具有私权属性和公权属性,二者对立又统一。其中,私权属性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公权属性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知识产权私权的公权化意味着在加强知识产权私权保护的同时应当重视社会公共利益,以防止私权保护不足或私权保护过度从而破坏知识产权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平衡。知识产权法在民法体系中具有相对独立地位。  相似文献   

6.
论民法的性质与理念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刘凯湘 《法学论坛》2000,15(1):28-34
民法的性质集中表现为民法是市民社会的法.市民社会是纯粹由个人作为主体参与的社会,是法律主体的生存之本.民法是私法,公法与私法的划分仍然是法律的一种基本分类.民法体现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一般条件.民法的理念有二:一是私权神圣,一是私法自治.私权神圣包含私权本位、权利不受侵犯,且私权以人格权和所有权为核心.私法自治以意思自治为灵魂.  相似文献   

7.
浅析私权     
回顾私权的发展历程,在其中探求私权的真义;私权的本质是一定的社会物质生产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国家意志的中介实现的阶级性与社会性的统一。私权的理论基础建立在以平等为核心、公正为基石的自由主义理论之上。私权理论不仅仅是单纯的主观范畴,它最贴近于我们的生活,它昭示了主权在民的真理,私权理论需要转变为活性化的权利。  相似文献   

8.
知识产权的权利属性是知识产权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因传统的视知识产权为私权的观点在面对知识产权相较于其他私权的特殊性及其领域内层出不穷的新问题时常常遭遇无法解释的困境,所以,有些学者提出了"知识产权公权化"理论,即在承认知识产权私权本质属性的前提下,指出知识产权是公权化的私权,试图以此来寻到新的"突破口".但事实上,该理论因其立论依据本身就存在疑问,是经不起推敲的,它是在社会思潮运动影响下对知识产权权利客体特殊性的一种误读.知识产权作为私权的根本属性不应该因为知识产权所呈现出的某些独特性而被改变,在当前承认并且强调知识产权的私权属性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论环境权的公私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环境权属性,一直以来存在着多种说法,尤其是环境权究竟属公益性还是私权属性,始终未达成一致。本文将在环境权属性理论原有的基础上,对其公益性和私权性进行了着重分析,从而论证环境权是一项公权利与私权力相结合的权利,以此来加强对环境权属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著作权的正当性来源于人们对权利尤其是对私权的认识和孜孜不倦地追求.因为首先从法学史的视角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为权利而斗争"的历史.在人类社会所追求的法律体系的构成中,权利是其基本要素,"一切法的领域均受到它的穿透和吸引".[1]其次,著作权的产生及其权利体系的形成折射出法学理论上的权利观念及其理论的演进与理念思考.因此,对著作权正当性的基础理论分析是我们判断著作权制度价值判断以及制度设计的重要理论平台.  相似文献   

11.
私有财产权与法律改革--1978-2003中国法律改革史考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1978年至2003年的法律改革是围绕着确立和保护私有财产权来进行的.私法领域的改革确立了私法财产权,公法领域的改革确立了公法财产权.私法财产权和公法财产权的结合构成了完整意义上的私有财产权制度.2004年通过的宪法第22条修正案同时规定了私法财产权和公法财产权,是对中国25年法律改革的概括和总结.  相似文献   

12.
论私人财产权的法律确认与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永宏 《现代法学》2003,25(6):104-107
私人财产权指公民个人享有的财产支配权、投资权和收益权。没有法律依据和未经法定程序均不得对私人财产进行征收、没收、查封、扣押、冻结、限制等。目前对私人财产权的法律保护的需要加强。应当通过对现有宪法、民法等部门法及司法保障制度的完善 ,加强对我国公民、个体业主、私营企业财产权的全面、系统、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13.
目前对于医生处方权的法律属性尚未有统一的认识,本文从分析权利、权力的性质出发,结合医生处方权的取得、所指向的客体及其所处的基础法律关系性质的分析,认为医生处方权应属于私权利。  相似文献   

14.
汪跃平 《政法学刊》2007,24(2):75-79
先要澄清物权主体与所有权主体的概念范畴,依据我国立法,物权主体与所有权主体在外延上不是一致的,法人在我国可以成为他物权主体,但不能成为所有权主体。这种状况造成逻辑上的混乱。另外要澄清私人与自然人的概念,私人这个词不是严格的法律概念,因为它的内涵虽然意为“私”,但是“私”与“公”的比较从来是相对的,有一定参照前提的,法人中的成员相对于法人是“私”,法人是“公”;而法人相对与国家是“私”,所以用私人所有权取代自然人所有权不科学。应该根据民法的民事主体制度,打破原来的所有权“三分法”,建立新“三分法”。  相似文献   

15.
马新彦  石睿 《法律科学》2010,28(2):157-168
空间隐私权是围绕隐私空间保护而形成的人格性权利,其所针对的是对隐私空间的不法侵入而非隐私信息的不法传播。在知识经济时代,公民隐私空间的保护面临着前所未有之挑战。我国侵权责任法已经出台,其中确立了隐私权的法律地位,但对空间隐私权却只字未提。因此有必要对空间隐私权的法律定位、侵权类型、责任构成进行研究,在借鉴外国法经验的基础上,形成我国的空间隐私权保护制度。  相似文献   

16.
传统法理学理论仅将静态的法律关系内容(仅利、义务或者权力)作为它们的基石范畴,忽视了法律行为在法理学中的应有地位。私法程序理论揭示了程序在私法中的普遍存在及其重要功能,证明了程序不仅仅是公法的“专利”。“程序”应当与“权利”一起作为法理学的基石范畴,构建以权利一程序关系为基本架构的法理学范畴逻辑体系,以便从法理学的层面消除重实体轻程序等流弊。  相似文献   

17.
With the expansion of the right to legal counsel and the state's need to provide legal counsel, public defenders came to be viewed with suspicion and mistrust. The widely shared image by the public was that lawyers who became public defenders were those unable to succeed in the private sector. Very few studies had examined the legal outcome and efficiency of public versus private legal defense. The purpose of the current study was to examine the extent to which a private or public defense affects the outcome of the legal process in Israel.  相似文献   

18.
公民环境权是一项新型基本人权,应该成为法律上的权利和公民实有权利。从其内容体系和性质分析,公民环境权是一种复合型权利,兼具公益性和私益性双重属性。全面构建公民环境权的法律保障体系,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确立公民环境权的完法地位;在环境立法中系统规定公民环境权的具体内容;公益性环境权应构筑以环境法和行政法为主的保障和救济途径;私益性环境权应构筑以民法为主的保障和救济途径。  相似文献   

19.
朱广新 《现代法学》2006,28(4):149-158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虽在法学研究、法学教育及法制建设上取得了突出成就,但由《物权法(草案)》所揭示的诸多问题看,立法者之思维仍停留于重经验轻逻辑、重实用轻法理、重“诸法合体”轻物权法之私法性的守旧状态。《物权法(草案)》的推迟颁布,为反思物权法的立法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只有以私法的观念、裁判规范的特性以及物权法自身的逻辑结构为基础,才能制定一部科学的物权法。  相似文献   

20.
权利观念作为法治条件下人们的思维观念,以法律权利为内容,以权利的存在为前提,并以一定的观念形式表现出来。由于人的观念本身的主观性,法律权利的有限性,以及权利存在本身也存在着一定的相对性,这就决定了权利观念存在着一定的限度。其局限性表现为权利不是绝对的,它受制于一定的公共利益,以国家财政负担为其成本条件,取决于公共资源的私人化配置,一定的权利总是意味着一定的义务与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