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民事起诉制度改革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起诉条件对于民事实体权利的保护有过于苛刻之嫌。本文以缓解既存的“起诉难”为主旨,对程序当事人和适格当事人、起诉条件立法具体与立法抽象、起诉请求的有效性与正当性、起诉证据与定案证据等几对相关范畴进行了辨证分析,意在从横向立法比较的基础上完善我国的民事起诉制度。  相似文献   

2.
李燕 《法学评论》2023,(3):56-67
民事司法与人权保障存在密切联系,民事司法应有效保护人权并在司法过程中实现人的尊严。人权保障的实践积累是我国民事司法人权保障话语构建的基础。“可接近”“可参与”“受信赖”构成民事司法人权保障体系的逻辑起点,形成由“裁判请求权”“程序主体权”“平等对待权”“参与知情权”为核心的概念体系。经由当事人对裁判形成的主导作用与诉讼程序推进的共同作业机制,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权理念。通过实践、学理、制度传播实现我国民事司法人权保障话语的表达。  相似文献   

3.
王晓 《法学论坛》2016,(6):58-67
诉权相对于依法享有的具有直接、具体物质利益或者精神利益的实体性人权而言,是保障实体性人权实现的手段、方法或途径,是一种程序性人权.在我国,民事诉权并未得到宪法、民事诉讼法等立法的明确保护,在民事诉讼中法官侵犯当事人诉权的行为应否受到法律制裁也缺乏法律规定.民事诉权立法上的缺失,导致民事诉权的司法保障情况也令人堪虞.民事诉权不仅具有保护公民合法权益,也具有制约审判权进而保障当事人最大限度地接近司法正义的功用.因此,作为根本法的宪法应对诉权进行明确规定,以昭示诉权的基本人权属性;民事诉讼法则应当落实宪法的规定,通过规范诉权要件、完善主管制度、健全释明权、构建诉讼保险制度以及完善民事诉讼法律责任体系,对民事诉权进行周延的保护.  相似文献   

4.
在民事诉讼实务中,民事诉讼案由的确定主体法律规定不明,实践做法也不一,给民众的起诉行为造成较大障碍,是我国现阶段解决“起诉难”这一顽疾问题应当必须关注的问题。我国古代诉讼的“案由”确定主体和我国台湾地区现阶段的“案由”确定主体,对我国现阶段立案制度和案由确定提供重要意义。即,民事案由由人民法院立案庭确定,可以保障当事人的诉权,回归民事诉讼法本来的立法意图,从而为解决起诉难和促进和谐社会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论刑事司法中的自诉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民获得司法正义的权利是被《世界人权宣言》、《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所保障的一项基本人权。赋予公民获得司法正义的权利 ,旨在保障公民能够通过司法途径、并经法院的公正审判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要保障公民获得法院的公正审判 ,首先要保障公民接近司法、进入法院的权利 ,这一权利常常被称之为“诉权”。① 在我国的民事和行政诉讼中 ,公民的诉权受到了较大程度的重视 ,司法救济被认为是解决民事和行政争议、维护公民权益的最后手段。在以国家公诉为主的刑事诉讼中 ,公民的诉权则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话题。这是因为 ,在刑事诉讼…  相似文献   

6.
周海斌 《法制与社会》2014,(10):107-108
我国现行民事强制执行法虽然体现了人权保障理念,但在被执行人的基本人权保障方面仍有诸多不足之处。为此,国家应逐步完善民事强制执行立法,建立"缓执"制度,实现有限执行,并完善司法救济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以保障被执行人的基本人权。  相似文献   

7.
张坤世 《法治研究》2009,(10):65-73
行政“起诉难”是当前我国行政诉讼困境的一个重要表征。当事人行使起诉权遇到的障碍主要源于《行政诉讼法》起诉制度规定及相关程序的缺失。以权利有效且无漏洞的保障为理念,以程序正义为广角,确立“司法最终解决”原则,区分程序当事人与正当当事人、起诉条件与诉讼要件,正确认识和处理起诉请求的有效性与正当性、起诉证据与定案证据、诉权保障与司法谦抑的关系,乃是完善我国行政起诉制度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8.
宪法与民法的良性互动,从来不是通过民事立法来塑造的,而是通过民事裁判来实现的。对1995 年至2015 年我国民事裁判的分析可见,宪法规范已经逐步进入民事裁判;对我国裁判文本的功能性分析可以发现,法院需要借助宪法上“自然资源所有权”和“国家保护公民人权”两个规范 群,在民事裁判中填补规范漏洞;对援引率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可知,通过政治动员来提高民众观念的宪法实施模式未能有效推动司法实践的发展,相反,法院的裁判立场成为了影响宪法实施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9.
法律监督的人权保障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人权的内容是广泛而丰富的。总体上讲,人权不仅包括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还包括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而本文主要从诉讼领域探讨人权保障问题。诉讼中的人权是指公民在诉讼程序中所处的地位和所享有的正当合法权利。在国家管理与司法活动中,诉讼尤其是刑事诉讼程序与人权关系最为紧密,因为刑事诉讼涉及公民最重要的基本权利,如公民的生命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等,刑事诉讼中对人权保护的水平代表着一个国家人权保障的水平。但综观我国诉讼立法与司法实践,虽然在很多方面加强了人权保障,但与国际人权保障基本准则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对此,我…  相似文献   

10.
评刑事诉讼中人权保障的若干新论--与陈光中等教授商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陆锦碧 《法学》2004,(1):26-35
本文就我国法学界关于刑事诉讼中人权保障的若干新论———“人权国情论”、“宗旨平衡论”、“无罪推定已立论”提出质疑 ,直抒己见 ,权作引玉之砖。笔者认为 ,我国刑事诉讼立法和司法的现状 ,与国际刑事法律最低标准相比 ,尚存在不小的差距。及时采取必要的步骤以缩小乃至消除此种差距 ,是我国深入改革刑事立法和司法的努力目标 ,也是履行我国已经签署的“人权公约”的国际义务。  相似文献   

11.
《现代法学》2019,(6):3-19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司法秉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之宗旨,逐渐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权司法哲学和人权司法保障体系。70年来,中国司法在其职业化和专业化的发展历程中,为中国社会主义人权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在民事司法领域中,中国司法成为公民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和发展权、知识产权等权利最有力的保障;在刑事司法领域,中国司法在打击犯罪、保护人权中发挥了"正义最后防线"的作用;在行政司法领域,中国司法在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等方面的作用日益显著。十八大以来,围绕着"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司法理念,中国司法进行了一场全面深刻的变革,并逐步形成了以"司法责任制"为基本内核现代司法制度体系,有效提升了中国司法在人权保障和人权事业发展中的功能和作用。  相似文献   

12.
李德恩 《法治研究》2016,(1):153-160
支持起诉是颇具中国特色的民事诉讼基本原则,其目的在于扶助弱势当事人走进法院、接近司法.检察机关是支持诉讼最重要的主体.然而,由于立法的简陋和欠缺,以及重视程度不够,实践中检察机关支持起诉发挥作用的空间十分有限.支持起诉的对象为侵权案件中的受害人,应该规定“受害人有起诉意愿,但因为客观原因难于或惧于起诉”为适用条件.支持起诉因其福利性而区别于督促起诉制度,因其适用条件和功能的不同而独立于司法救助、法律援助制度.支持起诉人既不是当事人,也不是诉讼代理人,必须通过立法来清晰界定支持起诉人与法院、支持起诉人与当事人之间的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民事诉讼法》应赋予支持起诉人作为独立的诉讼参加人的法律地位,明确规定其权利义务.  相似文献   

13.
结合基层办案经验来看,醉驾需要综合治理,检察机关以不起诉的方式处理部分醉驾案件具有比较优势。醉驾不起诉“瑞安模式”是推进诉源治理工作和为营商环境提供法治化保障的积极探索,体现了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和恢复性司法理念,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醉驾不起诉“瑞安模式”的本质是相对不起诉。在立法完善中,可总结“瑞安模式”等司法实践的经验,增设成年人轻微犯罪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并做好公开听证和检察宣告工作,为醉驾不起诉提供程序保障。  相似文献   

14.
民事执行行为性质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民事执行行为被看作是一种司法性质的行为 ,这不利于解决我国司法实践中长期存在的“执行难”问题。民事执行行为包括执行实施行为和执行裁判行为 ,从国家权力划分、权力来源与定位、行为正当性、行为作用、立法编制体例诸方面看 ,民事执行行为兼具司法行为和行政行为性质且具有独立的法律地位。  相似文献   

15.
死刑,是现行刑罚中最为严厉的刑罚手段,它不仅严厉惩处了实施犯罪行为的犯罪分子,也在社会上起到了极大的威慑作用。但同时死刑也剥夺了公民最为宝贵的生命权,使人权得不到应有的保障。死刑一旦被执行便不可避免的侵犯了被执行者的人权,我国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却也力争在最大程度上保障罪犯的人权。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法治化进程日益加快,公民的权利意识不断增强,现行《民事诉讼法》规定的起诉条件已不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民事纠纷解决的客观规律,不能满足公民权利保障的需求,其不足之处日益凸显。  相似文献   

17.
随着司法改革尤其是立案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民事案件“起诉难”问题已明显减少,但并未根本解决。不予受理、驳回起诉等类似现象仍时有发生。本文期望通过对我国民事起诉要件运行现状的评析,并在总结和借鉴相关理论和观点的基础上,针对我国民事起诉要件的重构提出一己之见。同时,当事人的起诉与法院的立案受理是紧密相连的,立案法官并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起诉,其中多数时候都渗透着立案法官的释明行为。故从当事人的起诉行为与立案法官的释明行为这一联接点上加以考量,当是本文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8.
由于各国具体情况不同,在长期的立法和司法实践中各自形成的涉外民事管辖权制度也未能取得统一。在我国和外国立法对具体的涉外民事管辖规定各不相同的情况下,因不同的管辖权连结因素相应地分布在这些不同的国家,由此将产生中外民事管辖权冲突。例如,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第22条规定,涉外民事纠纷可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行使普通管辖权,而按照英国判例法,只要起诉时被告在本国境内有“出现”的事实,英国法院就可向他送达传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的"保外就医"体制缺乏系统的论证,条文表面化、缺乏可操作性,立法条文无法与司法实务相衔接,致使立法条文成为一纸空文,徒有其表。时刻以人权自我标榜的发达的西方国家尚且公民与罪犯享受不同待遇,甚至不能完全保障服刑人员的基本人权,现行的体制导致财政投入不足导致服刑人员医疗权得不到充分保障;监狱财政负担沉重,客观上造成执法不公,不利于服刑人员的改造。  相似文献   

20.
一、问题的提出“执行难”是指具有执行力的法律文书所确定的义务不能得到实际和充分的履行,造成权利人的权利无法付诸实现,极大地损害了法律的权威与尊严。在我国,主要是指民事执行。刑事案件不存在执行难。执行难在各国司法实践中不具有普遍性。执行难存在的原因复杂,它与经济发展水平、法治建设程度、社会文明状况、公民法律意识等密切相关;又与执行力量和装备不足、执行队伍素质不高等诸方面因素相联系;民事执行理论研究薄弱、民事执行制度尚存缺陷、民事强制执行立法滞后等也是其重要的原因。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可从对执行权的本质的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