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 毫秒
1.
《行政论坛》2019,(3):103-109
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离不开精准研策和精准施策,需要借助有效的公共政策工具。在社会层面形成大扶贫格局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制度安排,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事业是实现精准扶贫的政策工具选择。产业扶贫事关贫困地区造血机能,是精准扶贫的重要内容,社会公益参与其中并引导和帮助村民发展产业是实现贫困群众稳定可持续脱贫的根本路径,然而在实践中往往面临志愿性政策工具失灵的理论困境以及诸多现实难题。通过对"马兰实验"的个案研究,可发现一种以"共建共治共享"为特征的社会公益参与产业精准扶贫的独特机制:"共建"即多方主体共同兴办扶贫产业,"共治"即各方主体共同管理扶贫产业,"共享"即各方主体共享产业成果,借此形成一套由社会公益组织小农户融入现代产业发展的有机衔接机制。该机制能够有效地防治志愿性政策工具失灵,形成精准高效的扶贫共同体,进而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精准脱贫的可靠推进。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是全国脱贫攻坚的指导思想,是习近平长期躬身实践的总结,是新时代扶贫工作的趋势和客观要求,而"六个精准"和"五个一批"则是精准扶贫思路的科学概括。精准扶贫是习近平在十八洞村提出,民族地区要以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为指导,精准把握扶贫开发的新时代方向,发展有民族地区特色的扶贫产业,强化基层党组织的精准扶贫能力。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8,(11)
十八洞村是国家级深度贫困村,是"精准扶贫"思想的发源地,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全村实现脱贫摘帽,精准扶贫实践成效显著。通过对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的调查和研究,分析了十八洞村五年来精准扶贫的主要实践和成效,总结出五年来精准扶贫成功的基本经验:全面把握精准扶贫内涵,协同推进精准扶贫方略;思想扶贫是精准扶贫的前提;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的根本;党建引领是精准扶贫的关键;合作社是精准扶贫的重要载体。作为特定条件下的扶贫典型,十八洞村的做法和经验得到了国家高度认可,为全国实现如期脱贫提供了鲜活的十八洞样本。  相似文献   

4.
精准扶贫是我国贫困治理的指导性思想,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原则的必然要求。华西村作为发展集体经济、走向共同富裕的典范,坚持"先富带动后富",认为"一村富了不算富,全国富了才算富",在创新扶贫路径方面积极探索和尝试精准扶贫模式:实施"帮带扶贫",方式由间接向直接转变;实施"智力扶贫",目的由输血向造血转变;实施"产业扶贫",行为由短期向长期转变。华西村正在拓展一条精准精确、扶智扶人、产业驱动、合作共赢的扶贫新路,为我国的扶贫开发工作提供了新经验。  相似文献   

5.
2015年前后,普惠金融和精准扶贫成为国家重点推行的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政策。由于普惠金融的主要受众群体是农户及贫困人口,精准扶贫又把金融扶贫作为创新手段,因此二者之间存在天然契合性,但是整合并发挥二者扶贫的政策合力也非易事。利用普惠金融信贷的资金优势,参与精准扶贫中的产业扶贫等项目,能有效实现精准扶贫对象、小微企业、金融机构以及地区经济等四者间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6.
四川省大邑县在精准审视自身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制定了"以镇带村、一村一品"的产业扶贫思路,建立"产业党支部",注重整村推进,强化龙头项目,发挥驻村干部作用,产业扶贫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扶贫产业竞争力不强、社会力量参与不足等问题。大邑县还需要进一步做好扶贫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完善相关支持产业扶贫的配套政策,引进实力企业加大旅游扶贫力度,积极借鉴其他地区成功的产业扶贫模式。  相似文献   

7.
民族地区的脱贫关系到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能否最终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我们利用马克思贫困理论指导民族地区的扶贫实践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通过分析民族地区近些年收入差距的变化趋势和特征,运用马克思贫困理论探讨了民族地区收入差距及贫困程度较深的原因。基于精准扶贫视角,提出构建精准扶贫战略、主体有效识别、产业精准扶贫、"互联网+"、精准扶贫及文化精准扶贫等策略,以减少民族地区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7,(7)
<正>黑龙江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指出: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施产业增收、转移就业、教育扶智、金融扶持、社保政策兜底脱贫攻坚行动,加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对特困地区、特困人群重点扶持、集中攻坚,加快推进脱贫线和低保线"两线合一"。木兰县作为省级贫困县,将按照全省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战略要求,紧紧围绕脱贫退出标准,突出扶贫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因村派人、脱贫成效"六个精准",努力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重点从六个方面抓好贯彻落实。  相似文献   

9.
正精准扶贫必须因地制宜,精准把握关键环节。资金整合要按财政权限自上而下、合并同类项整合,不搞"一刀切"。产业扶贫是重中之重,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易地搬迁扶贫要掌握好政策分寸,解决好资金问题,对接好就业培训。贫困退出要严格退出标准程序,实行动态管理,防止虚假脱贫、数字脱贫、被动脱贫。一、要把握好扶贫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求知》2017,(6)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对扶贫工作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新举措。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强调要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好高骛远。这是总书记首次明确提出"精准扶贫"一词。2014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精准扶贫就是要对扶贫对象实行精细化管理,对扶贫资源实行精确化配置,对扶贫对象实行精准化扶持,确保  相似文献   

11.
"精准扶贫"理念提出后,国家相继出台相关政策推动其具体落实。目前形成的扶贫网络主要可以概括为"政府单一主导式"扶贫网络,存在专业性欠缺、多元主体参与不足等问题。"社会工作+精准扶贫"模式下,社会工作通过为精准扶贫提供专业技术支持、促使各参与主体扶贫意识的改变,能够完善扶贫网络,优化扶贫效果,助力构建大扶贫格局。  相似文献   

12.
发展电子商务对推动精准扶贫有重要的作用。电子商务精准扶贫的路径为:信息互联驱动思想扶贫、市场互联推动经济扶贫、产业互联促进能力扶贫、文化互联支撑全面扶贫。  相似文献   

13.
精准扶贫是国家干预农村发展与治理的手段,与农村内部社会结构有着密切关联。村庄内部阶层分化、认知差异与社会关联弱化构成精准扶贫战略转向的结构性背景,同时也构成对精准扶贫工作实践的挑战与考验。从治理层面而言,精准扶贫的深义是在消除农村绝对贫困的基础上缩小贫富差距进而达成农村善治,但事实上,精准扶贫对农村社会分化的作用存在"缩小"与"扩大"双重面向,而且往往因对农村内部社会关系的忽视而导致村庄秩序恶化,即精准扶贫缺乏对农村内部关系秩序的"保护"。因而,精准扶贫社会治理功能的实现需以对农村社会内部秩序的"适应性保护"为前提,从而提升农村扶贫成效与治理水平。  相似文献   

14.
《科学社会主义》2021,(1):36-42
习近平的扶贫方法,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反贫困思想,又发展了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扶贫方略,也借鉴了中国古代的扶贫经验,还是对我国贫困治理现状富有针对性的关照。习近平的扶贫方法,主要表现为"扶志"结合"扶智",以思想脱贫为先导的方法;"中央"统筹"全局",以党的领导为引领的方法;"精准"帮扶"对象",以精准扶贫为抓手的方法;"输血"转向"造血",以可持续发展为动力的方法。习近平的扶贫方法,既为教育扶贫工作提供了创新观念,又为干部扶贫能力提升提供了有效方针,也为扶贫产业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还为破解脱贫攻坚难题提供了优化路径。尤为重要的是,习近平的扶贫方法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提供了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15.
精准扶贫是我国现阶段扶贫开发的重要形式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社会工作如何参与精准扶贫?其实践路径是什么?既往的案例是否对社会工作参与精准扶贫有借鉴意义?本文针对当前社会工作参与精准扶贫所面临的问题,以国际NGO组织援建我国的CBHFA项目为例,就项目运作逻辑、在地资源的培育、使用及其在社会工作实践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基于CBHFA项目的启示,对社会工作介入精准扶贫工作路径进行了讨论,对社会工作参与精准扶贫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贫困治理实践中,精准扶贫的"应然图景"与"实然现状"存在着巨大偏差。精准扶贫工作面临政府行政一元主导、多元治理主体协同共治机制欠缺、政策效果不佳的现实困境。基于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理论内涵,从精准扶贫治理的理念、机制与路径三维向度,重点阐释社会治理格局下的精准扶贫治理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精准扶贫要坚持共建、共治与共享的治理理念,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一核多元"治理机制,从而满足贫困群体更高层次需求,完善扶贫法律体系,打造"互联网+精准扶贫"模式,培养职业扶贫队伍,推动精准扶贫的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与专业化建设。  相似文献   

17.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现已进入决胜阶段,迫切需要在贫困问题上加快精准扶贫和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步伐。文化扶贫作为扶贫扶智和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着眼点,是实现精准扶贫的必由之路。传统扶贫过程中文化的力量日渐凸显,但仍存在扶"志"动力不足、扶"智"基础薄弱和扶"制"条件匮乏的困境。因此,文化扶贫要紧密结合精准的特点,做到目标精准,满足农民主体真实诉求;制度精准,构筑全面合理保障机制;措施精准,促进多方主体协同参与,真正实现文化软实力带动下的贫困村脱贫致富和乡村振兴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18.
政府职能转变视角下的精准扶贫绩效提升机制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十三五"精准脱贫的新形势下,将政府职能转变与精准扶贫绩效提升机制有效结合是解决精准扶贫工作实践问题的关键,需要深入研究。文章从政府职能转变的视角,分析了政府主导下精准扶贫的绩效困境,强调精准扶贫绩效提升与政府职能转变的契合性,在此基础上,从发挥好政府政策设计与执行监督功能、建立扶贫动态管理机制、增强扶贫绩效内生动力、构建扶贫绩效监督考核长效体系、激发扶贫绩效活力等方面提出了政府职能转变视角下精准扶贫绩效提升机制建构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更好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因此"精准"成为脱贫成败的关键。本文以基层监督联动机制研究以及数据信息共享为主要思路,从强化责任意识、形成扶贫信息交流共享的监督平台、构建扶贫领域"大监督"工作格局等方面,为扶贫资金精准使用提出建议与思考。  相似文献   

20.
《行政论坛》2019,(2):34-39
在当前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背景下,精准扶贫战略目标的实现依赖于政府治理范式的创新和转变。在精准扶贫战略实施过程中,地方政府沿用"规划式"治理逻辑,依据"刚性时间约束"分解推进脱贫行动计划,运用"试点—扩散"工具优化政策设计。通过对N省脱贫元规划治理过程的实证考察,发现地方政府的"规划式"脱贫遭遇了治理实践的漏评、错退、群众满意度偏低等治理困境,致使其规划内容安排与治理实践发展相背离,带来各级政府治理压力的加剧和治理成本的增加。精准扶贫战略体现在乡村扶贫治理情景中的识别精准、帮扶精准和管理精准,实质上是各级政府治理逻辑、治理路径和治理工具的精准。地方政府应重新审视其"规划式"治理逻辑,探索和创新"精准式"的扶贫治理范式,提升精准扶贫治理绩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