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淡的意味     
李国文说:"淡,是一种至美的境界。"高山无语,深水无波。绚烂至极归于平淡,不是平庸之平,也非淡而无味之淡,而是素净质朴,宁静深沉,是深连的执著,是内心的祥和,是深入的淡定,是物我两忘的境界。作为做人的一种准则和风格,它是人生哲理的深层领悟,是人生境界的极致。奋斗者可敬,进取者可钦,所向披靡者可佩,热烈拥抱生活者可  相似文献   

2.
物化指主客消融、浑然一体的天人合一的一种状态,也是其天人合一的方式。物化是一种审美状态。通向物化的途径有两个条件,一是去蔽;二是具有理性知识且超越这一理性知识。这两个条件是紧密相联的。物化是一种境界,是生命经历了"知识论"与"去蔽论"后所达到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相似文献   

3.
论生命美学对人文精神的价值倡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精神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思想,高度肯定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倡导人的自由本性和人的解放,是对人生意义和人类命运的一种终极关注,体现着自省意识、批判意识和超越意识。生命美学站在人类的生命活动这一特定视角,重新确立了审美活动——自由的境界这一人类最高理想的生活状态的中心地位,无疑为人类寻找到了理想的精神家园,是对人文精神的一种价值高扬,同时对当代人文精神的建构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知人生之春     
钱江 《党政论坛》2013,(10):50-51
人世间,不管动物植物,小生命总是大事情。 有一种春,是无法守候的。这就是人生的春。人生的春是一种苏醒,往往与年龄没有关系。这样的苏醒,如偏僻乡村篱笆上的野玫瑰,花朵开得烂漫,意象上却单单只有光明、简单、敦厚与宁静。  相似文献   

5.
周建梅 《学理论》2009,(32):124-125
东晋诗人陶渊明历经人世的艰难困苦,终于抵达和谐圆融的生命境界,这样的生命境界呈显在他的诸多诗歌中。宋词中和陶渊明相关的意象非常之多,宋代词人欣赏并企慕抵达陶渊明之生命境界,在这些词人中苏轼和辛疾弃是其典型个案。  相似文献   

6.
收藏幸福     
何谓幸福?每个人自有不同的思量和标准,虽然幸福的结局都是那样皆大欢喜。幸福可以漾在脸上,幸福也可以写在心里。幸福是一种力量,是千锤百炼之后提升出来的一种力量,一种踏遍阴森荆棘的勇气,一种翻越陡峭山崖的魄性,一种走过血雨腥风的从容,一种透析人生苦短的姿态。因此,幸福就像退潮的一刻,黄昏的一刻,在天地交汇中划出美丽的宁静之弧,又在宁静中蕴含无数智慧的精灵。  相似文献   

7.
居安思危,是一句道出事物在发展运动中总具有两重性的充满哲理的古训。且不说安定时要想到不安定,顺利时要想到困难,而且在安定或求得安定中,本身就包含或者制造着不安定的因素。只是我们不太乐于作这样的思考,似乎只要有高明者拍脑袋,社会就会笔直前进。因而对这方面作专门研究,使之条理化、系统化、理论化的人就更少了。 执教于中山大学科学哲学室的教师何博传,早  相似文献   

8.
2008年云南省各级各类学校在全国率先开展了"生命、生存、生活"的"三生教育"。通过吸取儒家对道德境界的观点,以儒家对道德境界之总括"仁者爱人"映射"三生教育"中的生命教育,在对二者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试对未成年人的生命教育在道德境界范畴内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9.
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研究始于2000年前后,至今一直是辅导员队伍建设讨论的热点与焦点问题。但是,无论从何维度研究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建设,都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就是辅导员的职业倦怠。从生命观教育的论域中梳理出解决职业倦怠的路径是:从生命观教育的内容来看,积极拓展生命的内涵与意义;生命价值的传递是追求幸福的重要途径;树立积极的、建设性的"向死而生"生命观;应追求一种豁达的生命境界。  相似文献   

10.
平常心是道法自然的智慧,是天人合一的感悟,是物我一体的最高境界。英国哲学家罗素曾把人生比喻成一条河流,开始热情奔放,翻山越岭,然后被坚实的河岸所约束,按固定的河道行走,最后河面变宽,平静地流淌,与大海融为一体。其实,领导干部的心态也有这三种状态,即:汹涌澎湃的激情之心,理性引导的敬畏之心,宁静淡泊的平常之心。心态,决定了你人生的高度。  相似文献   

11.
心灵美是指人的内心世界的美,它显现为心灵的境界。心灵的美不等于心灵的善。从美是自由的形式、美是有意味的形式这一角度看,心灵美主要包括智慧、情趣、率真三个方面。心灵美内化为一种情怀,外化为一种人生的境界,从而演绎为个体生命存在的样式。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勿忘关注我们的内心世界,勿忘净化我们的心灵,从而演绎出美丽而生动的人生。  相似文献   

12.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了其美学理论的核心概念—"境界"说。然因其本人在论著中并未对"境界"作详尽阐释,"境界"一词被给予了各种解读。本文将从"境界"之审美形式、审美尺度及生命内涵的角度出发对其加以诠释,以其进一步深入去理解"境界"的丰厚内涵。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8,(11)
以马克思人的"关系本质论"思想审视,"人生关系"指的是人的生命活动中所拥有的全部对象性关系,其中主要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人与自我这四大基本关系。人生关系决定人的本质,进而决定人生境界;人生境界不同,个体人格本质也就不同,对社会的影响也就不同。当此改革开放新时代各种利益关系、矛盾关系调整加剧之际,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花大力气在提升大学生人生境界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4.
试析生命美学的人学合理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美学的发展历史呈现出人学的维度,生命美学立足于审美是人的生存方式这一命题,肯定了现实的生命存在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点,美在于超越中实现人的精神自由,是在人性的完善与提升中实现向人的生成,只有生活在审美境界里人才真正成为人,即人全面地占有自我的本质。生命美学具有人学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5.
生命之河     
冥冥之中,大千世界似有无数条河——生命之河。它如同西瓜表皮上的纹路,在我们生活的星球之上,蜿蜒曲折,浩浩荡荡,横无际涯,裹胁着世间的一切生命。豪门权贵也好,富商巨贾也好,农夫乞丐也好,都只是河中的一片涟漪或一朵浪花。那河的尽头,便是大海。生命之河一旦汇入大海,那涟漪和浪花便失去了一切声息。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在为自己70岁生日写的一首诗中,就把生命比做一条河。他写道“再长的生命终必要入海”,晚年,是河的下游,再往下,是入海口。“宁静的深夜,你听/河口隐隐传来海啸/而河源雪水初融/正滴成清细的涓涓。”…  相似文献   

16.
成杰芳 《学理论》2011,(26):24-25
中国传统人生哲学之内核是生命哲学,尤其是老庄生命哲学中的"道法自然"、"道通为一"的思想,对当前生命教育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在生命与生活的关系中,老庄生命哲学比较注重生命的本体,而现代人却更注重当下生活感受,而忽视了生命本源。对于这一现象,在生命教育的过程中应该从注重个体生命的本真性,注重人生境界的超越性,注重个人与他人、社会和自然的和谐性三方面进一步完善,从而实现生命的超越与升华。  相似文献   

17.
王维<辋川集>诸诗处处透露着二种宁静、空寂状态,而又因静才捕捉到了周围环境的动,又由于动而更显出静,达到了以静观动、以动衬静、动静相宜的审美境界.由于寂静的环境和澄静的心,诗人捕捉到人、动物、植物、云雾等的动态画面以及自然界声音的微妙变化和光影、色彩的微妙律动,而这些"动"又恰恰是"静"的另一种表现形态,似动实静,无论静还是动,给人总是静境的感觉.  相似文献   

18.
庄子不做山林隐士,而是在充满险恶和诸多困境的世俗社会中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人生境界,这势必造成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这种矛盾使庄子不能追求统一的人格模式,当然也就没有统一的生存方式。这些生存方式主要有"无用为用"、"缘督以为经"、"内直而外曲"等三种。这些生存方式,都是直接或间接为保全生命,并且为实现与自然合一的理想的人生境界而采取的一些无奈而巧妙的办法。  相似文献   

19.
陆西星秉承道教生道合一的思想传统,认为生命与道有着鱼与水的关系。求仙长生是以修道为途径的。而道具有虚静的特性,因此,他认为要长生久视,就必须摈弃自己的欲望,让自己的心神处于宁静的状态,与道的特性相吻合。  相似文献   

20.
李强  孙胜慧 《侨园》2012,(1):72-73
解读一个城市的发展靠什么?她的幸福指数和魅力如何体现?如何让一个城市不仅成为一种概念,更成为一种铭记?如果走进正在建设中的普湾新区,你就会解开心中的疑问,为一种深刻而感动!在中国辽东半岛南部,渤海东岸,有一片美丽宁静的海湾——普兰店湾.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国家战略的实施,大连新时期城市发展的需要,让这个昔日宁静的海湾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