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2008年云南省各级各类学校在全国率先开展了"生命、生存、生活"的"三生教育"。通过吸取儒家对道德境界的观点,以儒家对道德境界之总括"仁者爱人"映射"三生教育"中的生命教育,在对二者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试对未成年人的生命教育在道德境界范畴内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2.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了其美学理论的核心概念—"境界"说。然因其本人在论著中并未对"境界"作详尽阐释,"境界"一词被给予了各种解读。本文将从"境界"之审美形式、审美尺度及生命内涵的角度出发对其加以诠释,以其进一步深入去理解"境界"的丰厚内涵。  相似文献   

3.
孙晓梅 《学理论》2009,(12):170-172
综观汉魏六朝的文学,越是在动荡不安的年代,生命意识就越凸现出来,而且生命意识的构建必然的融入这一特定时期的文化而铸成了生命的信仰,体现了人类生存智慧在终极意义上的回归。本文拟就从《古诗十九首》、阮籍、嵇康、陶渊明等这几个典型特例来说明汉末魏晋士人生命意识的觉醒,进而论证这种生命意识的觉醒有着深刻的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4.
杨斗 《学理论》2009,(17):192-193
魏晋年间,中国诗坛被玄言诗垄断,是他,在诗坛吹起一阵清新的风,开一代田园诗派;他,挣扎在入仁与出世的矛盾中,最终与黑暗的官场决裂,归隐田园;他,在儒家与道家的思想中游弋,将儒、道的思想寓于自然的语句中;他,以平淡自然之语,成就了千古佳句;他,把金刚怒目的情怀深藏于那颗壮志成空的心中……他,就是陶渊明,爱酒、爱菊、爱书,安贫、固穷、乐道,悠闲于南山采菊的他,却将满腔的政治理想写在了《桃花源记》中,这就是充满矛盾的陶渊明,中国诗史上开宗立派的陶渊明,为后世诗人敬仰称道的陶渊明。作此文,只是想通过陶渊明的诗、陶渊明的经历找寻一些隐藏于他内心深处的思想,了解一下他诗中的自然平淡与胸中的慷慨忧愤。  相似文献   

5.
《礼记·中庸》论述为学的五种境界:“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组织部长下基层问政于民也当有这样的境界。  相似文献   

6.
韩秀 《学理论》2010,(19):190-191
陶渊明作为中国田园诗的开创者,凭借着他清新朴素的风格及其淡泊洒脱的隐者形象成为千百年来为许多名人志士所推崇和效仿的对象。试图以《饮酒其九》为例,分析陶渊明待人之质朴真诚以及其厌倦官场尔虞我诈后的洒脱和率真的隐逸生活,并以此窥见陶渊明是如何超拨于其他田园诗人,成为中国文化中一个独特而使人钦羡而敬畏的人物。  相似文献   

7.
最近闲暇时,卒读旅澳华侨袁玮一篇题为《无待的悉尼》的小说。小说反映一个地老天荒的情爱主题。主人公与一位叫杞的女人打得火热,难舍难分,但杞是有失之妇,难以与他琴瑟和鸣。无情的现实使之颓丧、悲哀,使之坠入了一片“无待”境界中,于是他“真诚地考虑过自杀”,甚至考虑了上百种自杀的方法,诸如用剃刀割腕、上吊、吃安眠药之类……虽然主人公后来死去活来,但作家刻划的主人公心态──“什么也没去思考,什么也没期待,什么也没干”的“无奈”境界,倒使我在这个故事未免俗套的表象背后,窥视到了作家的良苦用心,也使我顿悟生命…  相似文献   

8.
姚云 《瞭望》1997,(29)
生命与精神的火花———读舒随笔集《饮食男女》●姚云今年北京的炎夏似乎来得早而突然。6月中旬,节令未届立夏,已出现摄氏33—34度的高温气候。处暑之道,莫过于一卷在手,含英咀华,而能达到“居斗室而浩荡有江湖之思”的心胸境界。这些日子,读了老作家舒的随...  相似文献   

9.
读书三境界     
做事欲专精,岂可无境界?即如读书之事,不能入境界,又何能陶性情,拓胸襟,增见识,长才干?读书之境界,古人阐述良多,今借佛家“山水”之论,一表略识之感慨。  相似文献   

10.
成杰芳 《学理论》2011,(26):24-25
中国传统人生哲学之内核是生命哲学,尤其是老庄生命哲学中的"道法自然"、"道通为一"的思想,对当前生命教育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在生命与生活的关系中,老庄生命哲学比较注重生命的本体,而现代人却更注重当下生活感受,而忽视了生命本源。对于这一现象,在生命教育的过程中应该从注重个体生命的本真性,注重人生境界的超越性,注重个人与他人、社会和自然的和谐性三方面进一步完善,从而实现生命的超越与升华。  相似文献   

11.
老子道德论以道为核心,注重主体对道的理性自觉,遵道悟真,尔后由真而善,达于人生之最高境界。老子道德论的根本在于主体(个人)生命的完善,生命价值的拥有及生命本身的长存;其功能在于揭示人生及世界万有之真实,而不注重为善而善的教化。老子道德论对现代人及现代社会有重要裨益。  相似文献   

12.
生命的宁静     
正生命中要有宁静,只有宁静下来了,生命的速度才能降下来。过快速度的生活会加快生命的折旧,会透支生命的价值。甚至于在我们还没有理解生命的美丽时,生命已行将就木了。宁静是一种境界,是一种状态。这种境界能带给你清明,安定。精神安定了心就不浮躁,就不会轻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就像一泓清泉。唯有如此,人对事物  相似文献   

13.
文章五境界     
周溯源 《学理论》2008,(7):91-92
清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了一个著名命题: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三种境界。依此引申,作为学问载体的文章(包括部分文学作品),是否也有境界之别呢?在笔者看来,亦可大致分为五重境界。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中国著名的田园诗人,陶渊明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隐逸情怀的形成,有其复杂的时代原因和特定的个人原因:黑暗与光明并存的社会现实,崇尚隐逸的社会风尚,任真自得、直道而行的率真个性,儒道佛兼修的思想修为,坎坷起伏的官宦生涯。这些都潜移默化地促成了陶渊明的隐逸情怀。  相似文献   

15.
品茶如人生     
<正>品茶犹如品味人生的过程,是雅趣生活,是心灵的修行,思想的禅悟与品格的升华。我喜欢品茶,在沉静脱俗的香气里,平衡心态,涤净浊尘,进而在杯盏转换里,看见跌宕人生里不同阶段的光辉、色泽、体味生命里程里不同的感动与惊喜、憧憬与浪漫;从懵懂少年一直到安详的老人,饮而生津,津而滋润,润而饱满,最后让心灵抵达某种境界……原来,喝茶也是简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7,(10)
以道家的生存智慧与大学生的生命教育相融合,对于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启迪其生命意义和生命智慧、提升生命价值和生命境界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陈素慧 《学理论》2010,(20):99-100
佛制五戒其目的是为了凸显人生的本质、人生的价值,完善生命肋途径以及对其境界的理解。佛教五戒的内涵非常丰富,本文就侧重与在深入理解五戒内涵的基础之上,阐发五戒对于现代人类生命和生存,所具有的积极的启迪和指导意义。从而引导我们更好地解读五戒深层意蕴及其价值。  相似文献   

18.
江琼 《学理论》2009,(31):179-180
庄子将“道论”引向人和生命,对自然、人生与自由精神之间的关系,提出了“逍遥游”的审美人生哲学。庄子认为,“逍遥游”的本质是自由心灵的审美境界;指出个体精神的绝对自由,必须实现三个层面上的突破:我与外在现实之间,突破个人境遇的束缚,即“安命论”;我与他物之间,突破个体认知的束缚,即“齐物论”;我与“真我”之间,超越“我”。突破个体心灵的束缚,显现本真之“吾”,即“体道论”。这三个层面的突破,层层递进,最终使个体精神获得空前解放,达到了“物我两忘”的极致境界。  相似文献   

1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境界就是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三维境界。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维境界,就是要在以下两个方面下工夫:一方面要充分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品格和实践品格,使之达致很高的境界;另一方面要充分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提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信心和决心。使之能够在引领社会主义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生命之水     
有三个人在寻找生命之水。他们希望喝下生命之水之后,可以长生不老。 第一个人是武士,他猜想生命之水应该非常强大有力——可能是洪流——于是他身穿盔甲、手持武器前往寻找,他相信自己可以迫使生命之水向他屈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