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3 毫秒
1.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唐代大诗人杜甫这脍炙人口的诗句,是对三国时期名相诸葛亮一生的高度概括,也是对他崇高武德的真心赞颂,今天读来仍使人感慨不已。诸葛亮27岁出山,加入刘备的政治集团,忠心耿耿辅佐刘备、刘禅父子。为了完成统一大业,他立法适度,选贤任能;务农植谷,发展  相似文献   

2.
支部生活     
《实践》2020,(8)
正习近平用典天下之难持者莫如心天下之易染者莫如欲背景:2020年1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到,古人说:"天下之难持者莫如心,天下之易染者莫如欲。"一旦有了"心中贼",自我革命意志就会衰退,就会违背初心、忘记使命,就会突破纪律底线甚至违法犯罪。  相似文献   

3.
研究三国,人们会发现刘备在没有得到诸葛亮之前,征战半生,无立锥之地;诸葛亮在刘备去世后,六出祁山,终未成功。二人同时在世时,演出了一出出威武雄壮的活剧。这是二人在用人上互补的结果,但也表明刘备与诸葛亮在用人上是有差别的。一、刘备识人之眼比诸葛亮亮,诸葛亮育人之法比刘备高。刘备慧眼识诸葛亮这件事就充分表现了刘备善于识人的本事。从刘备与诸葛亮对待马谡的态度上,也能看出刘备善于识人的特点。诸葛亮对马谡十分欣赏,诸葛亮率大兵南征之所以能取得七擒孟获、安定西南的辉煌成绩,与马谡的贡献是分不开的。诸葛亮采取的“攻心为上…  相似文献   

4.
王宇 《世纪桥》2016,(10):55-56
诸葛亮悲剧是《三国演义》中最突出最震撼人心的悲剧。诸葛亮为报刘备"三顾茅庐"之殊遇,先是受命于危难之际、后是倾力于风雨飘摇之中,最终未能实现兴复汉室、统一全国的毕生夙愿,终究不能逃脱悲剧结局。其悲剧产生的原因:首先是《隆中对》的战略构想不合理;其次是刘备集团的兵力部署存在失误;再次是刘备集团没有真正实现"人和";最后是《隆中对》在执行中的修改更不合理。诸葛亮悲剧,令人荡气回肠、感叹垂涕、千古遗憾!  相似文献   

5.
《共产党宣言》作为国际共产主义史上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第一个周详的理论和实践的党纲,是昭告天下的千千万万共产党人的初心。《宣言》就是共产党人初心的集中表述,共产党人的初心就是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之心、历久弥坚的信仰之心、驰而不息的奋斗之心和人民至上的为民之心。  相似文献   

6.
友善的力量     
东汉末年分三国,阴谋、阳谋,明争、暗斗,而当时刘备可以说是既无孙权的据有江东、国险而民富,也无曹操的挟天子而令诸侯,他只徒有一个帝室之胄的虚名罢了。刘备降低身份,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由是感激,他六出祁山,东和孙吴,北拒曹操,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尽心尽力报答先帝,辅佐后主。因为刘备的善待,而使诸葛亮如此尽心尽责,死而后已地报答刘备。  相似文献   

7.
尤子吟 《共产党人》2004,(14):49-50
三国时期的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出来辅政,三次光临诸葛亮所居的茅庐,终于使这位原本“苟求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的卧龙先生成为旷世名相,也成就了刘备三分天下的宏图大业。古往今来,“三顾茅庐”便成了有识之士求才若渴、礼贤下士的代名词。闲暇时间,笔者仔细品味,  相似文献   

8.
<正>《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三顾茅庐,问诸葛亮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以“跨有荆、益”“外结孙权”等一系列战略为答复。以此为据,刘备在短短十年之内迅速崛起,成为三分天下的霸主之一。为实现“跨有荆、益”,刘备集团首先凭借赤壁之战在荆州取得立足之地。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集团占领益州,使这一战略布局有了基本成果。但接下来能否占领汉中,决定了这一成果能否被进一步巩固和完善,这也关系到未来北伐中,两路夹击中原的策略能否实现。  相似文献   

9.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之中拥有人才最多的当属西蜀刘备.论文臣,有言道“卧龙凤雏,得一而可安天下”.而卧龙(诸葛亮),凤雏(庞统)都被刘备揽入庭下;论武将,当时“一吕二赵二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六员名将中,刘备兼得赵云、关羽、马超、张飞四将.所以,刘备文臣武将阵容豪华.但刘备为何只能守西蜀一隅,最终还被司马氏灭了?其中原因可能很多,但班子不团结怕是致命伤.  相似文献   

10.
《隆中对》是诸葛亮在刘备三顾茅庐时向其提出的兴复汉室、谋取天下的战略策划书。而此后刘备正是根据诸葛亮的这些策划,建立了蜀汉政权。因此,这篇名文颇为后人津津乐道。根据笔者看到的材料,毛泽东对此文曾经有过两次评点。  相似文献   

11.
孔明向刘备进献"隆中对"欲三分天下时,有个总战略:北拒曹操、东连孙吴。想刘备此时被曹操追得如丧家之犬,居无定所,挺孙权出头在赤壁与曹决战,乘曹、孙两人激战之机,"暂借"荆州也无不可。不过,刘备此时势单力薄,翅膀还不硬,只好给孙权说好话:这荆州只是暂借,得了西川便还。  相似文献   

12.
闫树军 《党史博览》2022,(5):28-31,53
南阳,古称宛,位于豫鄂陕三省交界地带的南阳盆地,因地处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而得名.南阳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大禹封国和夏都所在地,夏朝诞生地,华夏文明奠基地,也是楚汉文化的发源地.这里曾孕育出张衡、张仲景、范蠡、诸葛亮、姜子牙、百里奚等历史名人.三国时期,南阳是诸葛亮躬耕之地、刘备"三顾茅庐"之地. 南阳更是一个"得之...  相似文献   

13.
若论霸业之兴,刘备和诸葛亮并没有什么基础。一个贩履织席,一个躬耕陇田。祖上虽然曾为官宦,但到他们这一代,早已是家道败落了。二人又都少年丧父,诸葛亮还从琅琊郡随叔父迁到南阳,该算是"流浪汉"一个。为什么在这样艰难困苦的条  相似文献   

14.
小时候看《三国演义》,对诸葛亮佩服得五体投地,凡是他作出的决策,都认为是正确的。诸葛亮说魏延脑后长有反骨,日后必反,我也深信不疑。因而,我一直对魏延没有什么好感。随着年龄的增大,阅历的增多,再看《三国演义》,便觉得诸葛亮在用人问题上,对魏延是存有偏见的,是不公正的。魏延后来的所谓“谋反”,也是诸葛亮给逼出来的。我弄不明白诸葛亮为什么从一开始就对魏延印象特差。当魏延杀韩玄、救黄忠,投奔刘备帐下时,诸葛亮便喝令刀斧手推出去斩首。幸亏刘备出面说情才免于一死。此后,诸葛亮一直对魏延心存猜疑。当诸葛亮六出祁山时,魏延曾提…  相似文献   

15.
公元207年,诸葛亮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山,膺任军师之后,竭尽全力,协助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在此期间,诸葛亮大展雄才伟略,指挥三军将士出奇制胜,斩关夺城,决胜千里,使蜀汉之邦很快强盛起来,形成了中国历史上“三国鼎立”的局面。而诸葛亮也一举成为功勋卓著,赫赫于世的军事家。但他在后来辅佐刘禅“复兴汉室”的大业中,  相似文献   

16.
诸葛亮DE廉政措施杨亚萍公元222年,蜀国与吴国发生夷陵之战,刘备败后不久逝去,子刘禅即位,诸葛亮辅政。诸葛亮治蜀期间,总结前朝教训,注意采取一些廉政措施,从而使蜀汉政治比较清明。诸葛亮采取的廉政措施主要有三条:1、严惩"五害"官吏。诸葛亮坚决反对东...  相似文献   

17.
《礼记大学》有云:"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正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之际,如何"正心"怎样"修身",是值得每一名团干部深思的课题。从"正心"出发,胸怀鸿鹄之志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相似文献   

18.
正【开篇的话】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用"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引领、贯穿讲话始末,号召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新的更加优异的答卷!"初心,本意为初衷、初志、初愿之意,就是一个人最原始、最无私、最无邪的真诚善良之心。对党员干部来说,"初心"就是永远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永远保持艰苦奋斗  相似文献   

19.
论初心     
正中国共产党的初心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初心始于爱,初心即爱心,大仁大义,感天动地,是一种强烈的救国之心、赤热的救民之心、真挚的救世之心。初心源于善,初心即善心,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普度众生的菩萨之心,是重整河山、富国强兵、报效人民的赤子之心,是追求社会公正、民族独立、人类解放的马列之心。初心贵于忠,初心即忠心,以舍己为人、乐于奉献、勇于牺牲为前提,  相似文献   

20.
正"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观天下之理;定其心,应天下之变。"这是明代吕坤《呻吟语》中的一段话,告诉我们要有一颗沉稳公正之心,一颗淡泊包容之心,一颗修身养德之心,尤其是在担当大事难事、经历顺境逆境、面对是非抉择的关键时刻。如今县乡党委换届在即,组工干部必须做一名有心人,才能够做到不为名利遮望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