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7 毫秒
1.
苗族没有戏剧,这似乎在戏剧界已形成定论。苗族究竟有没有戏剧?针对这个问题, 1989年7月至90年5月,思南县民委组织专人在铜仁地区民委主任罗正铭带领下,先后深入 思南大河坝、大坝场、张家寨、鹦鹉溪等苗族聚居地,对高台戏进行了专题调查搜集,获得 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证明了苗族不仅有戏剧,而且戏剧的丰富和独特,是令人兴奋和惊讶 的。 思南苗族高台戏是在苗族民间花灯、山歌的基础,上后逐渐吸取傩戏、湘剧的表演形式而 构成的一种独特的地方剧种,它形成于清代道光年间,距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现已流行 于印江、石阡、德江、沿河、凤冈、湄潭、务川和余庆等地。剧目发展到近百个。思南苗族 高台戏的搜集整理,它不但填补了苗族戏剧史上的空白,而且对研究思南乃至整个苗族族源、 戏剧、音乐、文学等都有重大价值。  相似文献   

2.
勤劳智慧的苗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习俗,而这些习俗又往往与苗族民间文学相辅相成,相互影响,成为苗族人民独有的精神财富。探讨苗族民俗与民间文学的关系,对于了解苗族的历史、宗教、文学有一定意义。 一、苗族图腾神话与古老习俗 苗族的图腾神话是苗族民间文学中最古老的部分,它集中地反映了苗族初民在远古时期的生活和习俗。 在人类社会的初级阶段,人们为了生存,每时每刻都在同各种植物、动物打交道,人与  相似文献   

3.
苗族医药是苗族人民世代相传的祛除疾患、保障生民健康的重要技术,深具苗族文化特色,大多是通过口传身授方式传承,是一项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让苗族医药得到更好的保护、传承与弘扬,必须深刻认识苗族医药既是文化又是科学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苗族古歌的传承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苗族古歌的传承研究,是研究苗族古歌的基础,即将过去孤立的、平面的表层的纯作品研究,扩展到更为广阔的领域去研究,把苗族古歌视为苗族的一个文化系统,一个有机体,将其创作者,传承者、受传者、传承渠道置于一个立体的三维空间中去进行宏观的综合考察,从而揭示出苗族人民的心理特征、生活习俗、审美意识以及苗族古歌在苗族人民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在苗族文化史上的地位。但长期以来,这个问题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苗族是我国西南地区人数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贵州、云南、湖南等地。苗族是一个喜欢歌舞、勤劳智慧的民族。苗族人民在漫长的劳动生活过程中,创造了色彩绚丽、内容丰富的民间文学。其形式多种多样,有诗歌、故事、童话、寓言等等。苗族人民常将自己的生活经历编成诗歌,一般是五言体或七言体,篇幅有长有短。民间故事情节生动,内容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苗族民间文学绚丽多姿,是苗族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深为劳动人民所喜爱,并因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及其审美价值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在湘西,说起清代苗族秀才石板塘,苗族人民没有一个不赞叹、不敬仰。时至今日,湘西苗族人民还在讲他的故事、写他创造的苗文、唱他编写的苗歌……。如果说,刘三姐是广西壮族的“歌仙”,那么称石板塘为湘西苗族的“歌圣”是一点也不过分的。因为他一生中所编写的苗歌,确确实实如同苗族人民说的“比苗山的草木多得多,比苗山的泉水更解渴”。  相似文献   

7.
苗族是一个勤劳智慧的民族。苗族人民在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中,也创造了辉煌灿烂的精神财富。在苗族民间故事里生动地体现了真实的思想感情和高尚的精神面貌。它不仅是苗族民间文学的明珠,而且也是挖掘苗族人民伦理道德思想的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8.
世界上任何一种民族,在长期的生活和发展过程中,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和迷信崇拜。苗族人民也有自己的迷信崇拜。苗族人民的迷信崇拜与本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居住的环境,生活的习惯是分不开的。在苗族人民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虽然它也是一支古老的民族,可是,由于长期受到历代反动统治者的迫害和驱赶、镇压和屠杀,迫使它颠沛流离,到处  相似文献   

9.
明清时期,贵州苗族教育一直处于一种发展极为缓慢的状态。究其原因,固然与统治者对苗族人民政治上的歧视,经济上的残酷剥削,使苗族人民社会生产力处于极不发达的景况,制约着苗族教育发展有关。但笔者认为,其主要的和根本的原因,还是明清统治者所推行的以钳制苗族人民思想为核心的教育政策。本文试就这一问题作一粗浅论述,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0.
苗文作为苗族语言的载体进入苗乡的文化思想艺术领域,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和适用功能,赢得了苗族人民的喜爱和欢迎;并初步形成了小区域学用苗文的气候。实践告诉我们,苗文是一套科学的文字,是苗族人民抒情话意的理想工具,能准确地记录本民族语言,挖掘、搜集整理苗族传统优秀的文化遗产,是开发苗族学生智力,扫除语言障碍,发展民族教育的有力武器。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苗文能否加速民族经济的发展,作用于苗区脱贫致富?我们经过近两年来的实验认识到用苗文进行科普教育是发展民族经济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浅析黔东南苗族体育文化的发展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苗族体育是苗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的瑰宝。苗族传统体育萌生衍传于苗族同胞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并在形成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满足苗族人民的社会需求,不断地显示出它特有的社会文化价值,成为苗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文化娱乐方式。认真调查研究苗族体育文化的变化发展过程,对于促进民族体育事业的发展,弘扬民族文化,提高民族素质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镇宁苗族装束与历史文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装束,是一个民族外部形象的标志,也是一个民族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一部分。由于历史的原因,苗族社会经济的发展极其缓慢且不平衡。因此,各地苗族的装束及其审美理想亦表现出相对的差异性。在历史的长河中,苗族人民创造了千姿百态的服饰花纹图案。从审美的角度看,这些花纹图案反映了苗族人民的审美感和审美理想;从艺术的角度看,疑聚着苗族人民艺术智慧结晶;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记录了苗族人民悠久的历史文化。笔者近年来对镇宁苗族的装束及其花纹图案进行了调查,不惮浅陋,略呈己见,以作抛砖引玉,敬乞专家学者指教。  相似文献   

13.
芦笙是苗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传统乐器之一.芦笙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每当逢年过节或红白喜事,苗族群众都要吹奏自己的芦笙表示庆贺或对病逝的人表示哀悼.千百年来这已形成了苗族民间的一种习俗.可以说,芦笙是苗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婚姻家庭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婚姻状况如何,对民族人口素质有着重要的影响。苗族分布广,各地情况略有差异。本文仅对镇宁自治县各支系苗族的传统婚俗与人口素质问题作一粗浅的分析,以就教于专家学者。 一、婚姻与人口素质现状 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苗族计有26,542人,占全县人口的9.73%。据调查了解,苗族非本地土著民族,是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实行民族压迫政策,迫使苗族人民为寻找安居乐业之地  相似文献   

15.
建设和谐秀山,既是秀山人民孜孜以求的美好理想;也是秀山各级党组织的历史使命和广大共产党员实践先进性的检验标准。 秀山要建成“渝鄂湘黔武陵山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高地”。围绕这一新的战略定位,我们深入开展调研,聘请专家、学者认真研讨,确立了以“三地一市”为内涵建设“经济高地”的目标;即:立足于矿产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建成中国最重要、世界有影响的以锰业为主的特色资源矿产品加工出口基地;立足于地处四省(市)交汇处的区位优势和渝怀铁路、渝湘高速公路的通道优势,加快推进经济民营化和市场化进程,建成渝鄂湘黔结合部以商贸物流为主的物资集散地;立足于具有浓郁的土家、苗族风情和深厚的花灯文化底蕴的优势,加快推进旅游产业化进程,建成联结乌江画廊、张家界、梵净山等风景区以民俗风情、花灯文化为主的旅游中转地;立足于地势平坦和城镇建设快速发展的优势,加快推进城镇化  相似文献   

16.
《今日海南》2009,(4):I0002-I0003
山花烂漫、红棉争艳、槟榔飘香。又是一年"三月三"。"三月三"是海南黎族苗族一年一度的盛大传统节目。每年农历三月初三。黎族苗族人民  相似文献   

17.
在贵州,苗族人民的贫困落后在各民族中占的比重大,这是事实。而在黔西北乌蒙山麓中的赫章县3万多苗族人民则又是苗族社会中极贫的代表。作为一个多年从事行政领导工作的苗族干部。有责任把几年来实际工作中的一些体会、思路提出来,与热心苗学研究的专家学者们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8.
贵州苗族医药是祖国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是苗族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智慧结晶,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浓厚的乡土气息,为苗族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繁衍昌盛作出了重要贡献,为充实祖国医学宝库起了重要作用,探讨苗族医药的形成和发展,研究苗族医药的特点,是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遗产,提高民族自尊心,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的大事。  相似文献   

19.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一个民族的魂,一个民族的标志。花灯文化作为秀山土家苗汉各族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表演形式,作为全国民族民间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其观赏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都弥足珍贵。为保护和延续世代相传的秀山花灯艺术,使花灯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我们对秀山花灯发展战略进行了深入研讨,勾勒了秀山花灯发展的美好前景,明晰了秀山花灯发展的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20.
苗家芦笙曲     
芦笙是苗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传统乐器之一。芦笙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每当逢年过节或红白喜事,苗族群众都要吹奏自己的芦笙表示庆贺或对病逝的人表示哀悼。千百年来这已形成了苗族民间的一种习俗。可以说,芦笙是苗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据《苗族简史》载:“苗族最早的乐器是芦笙,芦笙曲调是苗族最早的音乐之一。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文物中有笙,经专家鉴定是公元前的成品,其形式、构造与现在苗族的芦笙相同。”贵州都匀地区苗族民间传说,五千年前发生战争,苗族先民被迫由黄河流域避到长江中下游一带,后又由湖南进入贵州,部分先民就定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