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近年来,国外军事法学研究不断深入,学术成果丰富。通过占有的资料分析,可以看出近年来国外军事法学研究的一些特点:一是以理论为主的著述不多,而以军事法的实践运用的法理研究居多;二是军事法历史和思想、军事司法研究占据了较大的比例;三是对武装冲突法(战争法)的研究日渐升温,且大多结合具体战例或案例;四是注重与其他部门法的相关性研究,如2004年美国《环境法》修订后,有关军事领域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得到广泛研究,涉及军事设施与环境保护、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和军事行动与环境保护等领域;五是参与军事法学研究的人员广泛,除了有关学者和…  相似文献   

2.
《环境保护法》在大陆环境法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其修订是推进大陆环境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立法举措。借助于大陆与台湾地区的环境基本法的比较视角,通过分析与借鉴台湾地区"环境基本法"的立法及其实践经验,以及在大陆与台湾地区不同的立法语境中,区分环境管制立法与环境政策立法的不同意义,提出《环境保护法》的修订应当实现立法理念与模式从环境管制立法向环境政策立法的转变,使环境基本政策内嵌于修订后的《环境保护法》之中,为大陆的环境法制建设提供政策法律基础。  相似文献   

3.
按照传统的法学观点,制定和实施环境法的目的是为了利用环境的外在价值,确认和保护人类自身的利益,因此环境法的调整对象只能是人与人之间关于环境的社会关系。但是,环境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是统一的,两者存在共损共荣的关系。承认和保护环境的内在价值对于保护人类自身的利益、维护其他物种在自然法则面前的平衡发展是非常必要的。人类作为地球上唯一具有理性思维的人应该用法律来确认和保护这种价值。用法律来确认和保护这种价值的最好方法是承认环境法可以调整人与环境的关系。本文从马克思主义法学原理、法条、环境法的功能、环境法的现实作用、环境法律关系的客体、环境法律规范的性质、现实的环境立法七个方面对环境法可以调整人与环境关系的论点进行了详尽的论证。  相似文献   

4.
由于环境保护问题的特殊性,使得环境法中的诸多问题在传统法学中难以找到合理性,环境法也因此突破了传统法学的一些条条框框而自成特点。环境法与传统法学的冲撞,体现了当代法学的发展趋势,即立法价值的多元化、公私法领域的交融以及各部门法之间的协同等。  相似文献   

5.
在地方性环境保护立法中如何根据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对水资源、海洋资源的保护作出规定,不仅是一个立法实践问题,也涉及到环境保护法中的若干基本理论问题。本文主要以《厦门市环境保护条例》2003年全面修订的立法实践为研究背景,结合国内其他城市的环境保护立法,对如何在地方性环境保护立法中对水资源、海洋资源保护作出规定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6.
2012年军事法学研究成果丰富,既有军事法学基础研究的新观点,也有结合时代发展与新时期军队建设实践的军事法学理论新思想。本年度出版了二十多部军事法学著作,主要包括:《军事行政法研究》《军事立法研究》《武装冲突法研究》《国际军事法研究》《军事行政法学》《军事装备法律制度概论》《国防资产法律制度研究》《军事法学论丛(第十卷)》《军事法制教程》《国防资产法律规则研究》《计算机网络攻击之国际法问题研究》《中国军事法学论丛(第五卷军人保险)》《现役军人政治权利研究》《装备合同管理》《美国宪法军事条款的渊源与变迁》《国防法律制度》《和平行动中的国际人道法研究》《军队信息化与军事法制建设》等。  相似文献   

7.
对于如何修改《环境保护法》,目前可供选择的模式主要有以美国为代表的环境政策法模式,以日本为代表的环境基本法模式和以法国为代表的环境法典模式以及以哥伦比亚为代表的环境框架法模式等。鉴于法国在法典化运动中的特殊位置和重要影响,本文选取法国环境法法典化的成因作为研究对象,希望时环境法法典模式的研究进行一些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源远流长、博大而精深,是我国环境法本土化不可或缺的本土资源,又尤以儒道墨法四家的思想最具有启示性。其中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整体性,不仅是环境法学"主客一体化"理论之源,对环境立法及其价值追求也具有重要启示;道家"道法自然"思想可视为自然法思想,如果将"道"和"法"理解为规律和法律,则它意味人类应按自然规律进行环境立法;墨家"兼爱交利"思想也颇具有生态智慧,前者意味环境法应以爱护自然为情感基础,后者则揭示了蕴藏在这种情感背后的动机;法家思想中也不乏涉及生态环境保护之处,而其"一断于法"思想以及严格执法态度,对改变当前我国环境执法的现状亦有启示。挖掘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并从其中获得启示,将改变我国在环境立法上移植西法的现状,以中华生态智慧之光推动世界环境法发展。  相似文献   

9.
环境法是为解决环境问题而诞生的,环境问题的整体性和公共性决定了为保护个体和群体利益为目标的狭义环境权在实践中的功能有限性。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各种主体改变行为模式,需要"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公民美德的发扬复兴,这决定了环境义务理论在环境法中的重要地位。确认环境义务理论的重要地位,并不意味着环境权理论应当退出历史的舞台,但是,环境权理论的研究首先必须进行一系列的转向,从而发挥出环境权理论对促进环境义务履行和在环境保护方面的重要功能。只有环境权理论、环境义务理论的协调和融合,方能发挥法学对转变各种主体行为模式的功能,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做出其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传统纠纷解决机制在解决涉及环境权益之争的环境纠纷中效果不佳,环保部门作为环境管理行政机关在处理环境纠纷方面拥有丰富的资源优势,但在现有法律体制下,特别是《环境保护法》第41条与其执法解释的矛盾,使环境行政机关难以充分发挥其在纠纷解决方面的作用。本文认为,参考国外立法例,修改《环境保护法》第41条,明确规定环境行政机关拥有环境纠纷行政裁决权,确保纠纷及时解决。  相似文献   

11.
《侵权责任法》第12条对加害部分不明的侵权行为的责任承担作出了明确规定,相左于司法实务中的惯有做法。对加害部分不明的侵权行为进行概念界定是理解侵权行为法结构和立意的前提,同时研究立法理论背景也有助于解决理论和实践问题。在实际操作中,沿用司法解释的理论还是严格依法办案必须先对相关理论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我国环境公益诉讼数量不断攀升引发了对环境公益诉讼大量研究,其中最为基础的是关于环境公益诉讼适格主体的研究。《民事诉讼法》修正案第五十五条关于公益诉讼的规定使我国公益诉讼制度迈出跨越性一步,也给环境公益诉讼的研究留下很多空间。关于公益诉讼主体适格的理论主要有三种模式:一元模式、二元模式和三元模式。结合环境公益诉讼的特点以及我国现有立法,环境公益诉讼主体适格可以采取三种完善路径:其一,修改《民事诉讼法》,赋予公民提起公益诉讼的主体资格;其二,运用法解释学方法对《民事诉讼法》第五十五条作具体解释;其三,修订《环境保护法》增加环境公益诉讼条款。  相似文献   

13.
核心范畴研究对于环境法的学科发展和制度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私权不是环境法的核心,以环境权为核心范畴无助于环境问题的根本解决,不利于环境法学的独立和发展。环境法学的核心范畴应为公众环境利益,其在本质上是一种法益而非权利。只有从环境公益出发,坚持公益视角,才能正确解释环境法诸现象,环境法学才能证明其独立性并构建出独特理论体系,环境法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4.
生态人文主义法治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对于法律价值问题的研究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这二十几年的时间里,我国法学界对法律价值的探讨由浅入深,成为法理学及其他部门法学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环境法的价值问题是于近些年逐渐吸引法学者视线的,并在传统法学界引起了巨大的争论,因为它不仅孕育了在价值主体、客体和内容方面对传统法学理论的根本性突破,同时也包含了环境法学本身一系列重大问题的争执。环境法的价值是环境法的精神与本质之所在,对它的研究也是探讨其他环境法问题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5.
《司法过程的性质》一书是卡多佐法律实践与法学理论的结晶,作者对该书进行了仔细的解读,首先提炼出卡多佐划分的三类案件,详细分析了法官判决案件运用的四种方法,并对法官判决第三类案件的立法性质作出了界定。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危机日益加深,环境问题成为当下人类生存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环境问题处理的好坏,关系到社会的发展,甚至会影响到社会的和谐。所以,公众有责任也有权利参与到环境治理中来。在环境法中,加入公众参与的制度,充分赋予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权利,将大大有助于环境法的实践操作。在国外,许多发达国家已经在环境法中确立了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制度,并且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认识到环境保护中公众参与的重要性。研究公众参与制度既有理论意义又有现实意义,一方面可以丰富理论内容,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文章首先分析了我国环境法中公众参与制度存在的问题。紧接着研究了国外相关国家的先进经验,最后提出了完善我国环境法公众参与制度的一些措施,以求实现环境立法的目的,并最终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7.
新环境法的修订与实施,标志着我国国家层面的环境立法走向了成熟。我国环境法的体系是有国家和地方共同构成的。通过比较的方法研究青海和山西两个地区的环境立法,对我国地方环境立法建设,建立健全地方环境立法体系有着重要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8.
在地方性环境保护立法中如何根据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对水资源、海洋资源的保护作出规定,不仅是一个立法实践问题,也涉及到环境保护法中的若干基本理论问题.本文主要以<厦门市环境保护条例>2003年全面修订的立法实践为研究背景,结合国内其他城市的环境保护立法,对如何在地方性环境保护立法中对水资源、海洋资源保护作出规定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9.
环境教育是环境保护的"前奏",是国家实行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民教育的重要一环。制定《湖南省环境教育条例》是建设"绿色湖南",弘扬绿色文化的客观需要;是环境教育法制规范化的要求;也是2014年新修订《环境保护法》的要求。借鉴我国台湾地区《环境教育法》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环境教育条例》,《湖南省环境教育条例》的内容应该从立法目的、主管机关、环境教育对象、环境教育保障和推广等方面进行具体设计。  相似文献   

20.
浅论环境保护法中的公众参与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众参与原则又称环境保护的民主原则,是环境法的精髓和灵魂,其作为构建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的准则之一,有着深刻的理论基础和充分的必要性。我国以往的环境保护立法,对公众参与虽有一些规定,但与实现环境法目的所要求的公众参与相差甚远,公众参与制度并未真正建立。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构建和完善我国公众参与制度:1.通过立法确认环境权为公民的基本权利,并将环境权内容具体化;2.对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制度的机制作出明确规定;3.提高全民族的环境保护法律意识;4.鼓励和支持环境保护团体开展环境保护活动;5.建立环境陪审员和环境案例听证会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