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西北各省区规模扩张最为强劲的是资源型产业 ,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恶化、产业结构调整迟缓 ,经济缺乏活力。为此 ,必须对西北地区资源型产业结构予以重新审视 :目前西北地区资源优势在弱化 ;西北资源产品和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在减弱 ;同时资源型产业结构加剧了西北区域生态环境的恶化。对西北丰富资源的开发利用 ,是改变西北地区贫穷落后的有效途径 ,也是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的发端和主要因素 ;而目前西北地区对资源粗放型的开发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应工业发展对资源产品的质量需求  相似文献   

2.
特殊的资源禀赋、区位环境和经济结构,诱致了西北地区发展的不充分和不平衡。新时代西北地区的转型跨越需要紧盯历史赋予的区域方位,承接时代给予的发展方略,基于区域方位的历史传承性,瞄准丝绸之路经济带,发掘区域新的空间价值,有助于解决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基于区域方位的资源黏联性,瞄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构价值链治理路径,有助于变资源诅咒为资源福音;基于区域方位的环境差异性,瞄准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强化中小企业创新支持,有助于为转型跨越提供不竭动力;基于区域方位的制度连续性,瞄准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有助于提高农民发展能力;基于区域方位的空间有界性,瞄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大力推进绿色发展,有助于西北生态脆弱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针对区域协同发展,循环经济强调多样化的区域经济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高效投入的区域优势资源、公平的区域发展机会和差异化的政策。在循环经济视域下,京津冀区域应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出发构建区域协同发展的目标体系,从比较优势出发科学选择区域发展的资源禀赋与特色增长点,从提高生态经济效益出发持续提升经济要素组合利用水平,在推动区域协同的过程中提升区域经济的可持续性。通过加快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推动跨地区产业合作,加快市场化改革和科技创新等措施,将循环经济理念贯穿于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进程中。  相似文献   

4.
论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体育旅游资源的商业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多姿多彩、特色浓郁,同时当地自然、人文旅游资源丰富。由此发展西北少数民族的体育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潜力巨大。通过调查研究,开发民族特色体育旅游项目,加大体育旅游市场的建设,不仅有利于西北地区的经济增长,更有利于西北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是党中央首次将"建设生态文明"写入党代会报告,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方面的升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选择。其理由:生态文明理念是时代发展经验的总结;历史教训不能忘记;能源资源日渐短缺;生态环境容量约束加大。  相似文献   

6.
西北落后地区发展缓慢,区域内贫富差距大,大量人才外流,以前的政府治理模式无法满足西北地区的发展需要,应该致力于构建"多元有效治理"的政府治理社会发展新模式,实现"政府-社会-公民"的集中化管理。经过长时间对西北落后地区的调查研究,我们发现构建社会治理新模式的关键是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建设,实现资源共享,所以促进西北落后地区发展的重点是: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治理理论,从西北地区的发展现状出发完善政府的治理方式,满足社会发展多层次需要,深入剖析政府治理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充分发挥政府能力、市场发育及宏观调控资源的作用,以实现西北地区政府治理下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7.
浅谈发展贵州农村特色产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贵州特色资源禀赋优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贵州实现经济社会历史性跨越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文章对贵州农村特色产业的现状进行了总结,指出了贵州农村发展特色经济存在的问题,从战略的视角提出了贵州农村特色产业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根据新结构经济学理论,要素禀赋及其结构决定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结构,同时需要政府完善软硬基础设施以降低交易成本。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的提出内生于大国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与外部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国内大循环目的在于实现国内良性循环,其内生于各地区要素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各地区应当发展具有差异化的产业。具体而言,东部地区应考虑着力发展高端制造业和推动自主创新驱动发展,中部地区积极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西部地区在为"大循环"提供资源能源支柱产业的同时,需要延长产业链和价值链,而东北地区应该依托原有的重化工业基础和大规模现代农业优势来定位产业,最终形成"一个国家、四个产业模块"的国内大循环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9.
自然资源禀赋对经济增长的消极作用易带来“资源诅咒”。赫克歇尔——俄林要素禀赋理论(H-O)认为一国出口的应是密集使用本国丰富的生产要素生产的商品,进口的应是密集使用本国稀缺的生产要素生产的商品。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对美国对外贸易的统计资料进行验证的结果却与H—O理论相反。本文通过对我国各省(自治区)、市大专以上教育程度的人口和地区生产总值的数据进行二元变量的相关分析得知:区域经济发展与人口受教育程度呈显著正相关。可见,大力开发人力资源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相似文献   

10.
传承巴蜀文明、发展天府文化、塑造城市精神、丰富文化供给,将资源生态禀赋和历史人文底蕴转化为城市社区营建的内生动力与优势,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传承成都故事和民风民俗,努力营造有蜀都韵味的特色文化典范社区,对成都市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西北区域开发主要依托广袤的土地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是一种只注重经济和政治效果的传统资源指向型开发模式,造成了西北地区森林、草原的破坏,水土流失加重,环境趋于恶化等严重后果。本文在对西北区域开发模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针对西北目前特殊的区情,提出西北地区应转换开发模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中国产业结构经历了渐趋合理化和高级化的历史变迁过程。从供给侧的企业、需求侧的家庭、要素禀赋和贸易开放条件四个方面构成中国产业结构变迁的主要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发现:非国有经济发展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进而资源要素的市场化配置带动了产业结构调整,国内需求和城镇化持续稳定的驱动力,要素禀赋结构特征和金融市场发展通过发挥比较优势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贸易开放作用,共同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区分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经济繁荣期和衰退期、"入世"前后、地区差异性情况的比较分析,进一步揭示了上述四方面影响具有显著异质性。现阶段应从供给侧与需求侧协同发力,提高要素质量和配置效率,提升购买力、扩大内需,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回应新时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相似文献   

13.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县域经济如何发展一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县域经济发展要充分重视特色经济 ,营造特色经济的竞争优势 ,沿着特色经济之路 ,实现超常规发展。(一)科学选择特色项目。培育特色经济 ,发挥优势 ,是县域经济发展中带有全局性意义的战略问题 ,是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能否迈上一个新台阶的关键 ,而科学地选择特色项目又是这一关键的前提。各个县区都有不同的发展历史、有不同的区位特点、不同的资源禀赋条件、不同的文化传统 ,存在有别于其他地区的各种条件和优势 ,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这种特色有的可以转化为现…  相似文献   

14.
落实“城镇上山”战略,稳步推进山地特色城镇化建设,关键是要以城镇特色要素开发为条件,以城镇特色资源整合为平台,以城镇特色功能优化为载体,以城镇特色禀赋构造为原则,以城镇特色审美形态塑造为空间,以城镇特色极化能力为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5.
贵州省作为我国重要西南战略纵深要地,是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桥头堡。铜仁市是贵州省的东北门户,生态、资源禀赋优势突出,在西部大开发、工业强省的时代机遇背景下,也面对自身发展定位、资源禀赋与竞争优势的科学思考,需要探索一条绿色生态发展道路。本文作者在2013年曾随作为博士团成员在铜仁市挂职工作一年,在各市州进行了数次省情考察调研,本文即是作者对于铜仁市在贵州作为我国"生态中心"的定位下的发展路径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西部民族地区发展特色经济有其资源、政策方面的优势。从目前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看,西部地区特色经济没有形成。产业结构不合理。教育相对落后,而且支柱产业与地方缺乏关联性。提出树立新的经济发展理念,在充分利用政策的基础上发展绿色农业.大力发展加工工业,发展生态旅游业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新时代新征程上延边州委、州政府提出“生态立州”战略是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战略途径、历史选择、现实需要,也是延边州振兴发展的巨大动力和必须肩负的责任担当。基于此,如何统筹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全面深入挖掘“生态新潜力”,努力探索出一条富有延边州自身特色的生态优势有效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将“两山”理论全面落地的绿色崛起新路是当前延边州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8.
峨边彝族自治县立足山区资源禀赋优势,坚持山区经济绿色发展、高效发展、集约发展,推动特色种植业、养殖业提质增效。持续加强农业产业化建设,创新经营管理模式,健全保障扶持机制,着力构建彝区同步小康的新格局,在山区农业经济发展上不断探索实践,为建设"山清水秀、富足文明、人民幸福、同步小康"新峨边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9.
论现代农业的中国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农业的中国特色对促进我国现代农业的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立足于国情条件和资源、自然禀赋基础上发展的我国现代农业,其中国特色主要有:中国现代农业是特别强调农业基础地位和重视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的农业;中国现代农业是坚持走具有自身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农业;中国现代农业是高度重视国家粮食安全及农产品安全的农业;中国现代农业是承载多种任务功能的农业;中国现代农业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农业;中国现代农业是采取具有自身特点的适度规模经营方式的农业;中国现代农业是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新型产业体系的农业;中国现代农业是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社会化服务模式和服务体系的农业;中国现代农业是在继承中国精耕细作优良传统和农耕文化基础上的精准化农业;中国现代农业是多样化的特色农业获得较快发展的农业;中国现代农业是注重资源节约、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的农业。  相似文献   

20.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国土空间开发东西方向的一级轴线,关系到国家发展全局战略。在长江大保护背景下,泰州市要实现高质量绿色发展,必须把握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演进脉络,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动黄金水道与绿色生态廊道建设融合,牢固树立目标导向,厚植绿色生态优势,强化系统协调推进,彰显转型发展成效。要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突破科技创新短板,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构建泰州特色现代产业体系。要依托生态资源禀赋彰显泰州水城水乡人文风情,力争把长江经济带泰州段率先建成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