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研究发现,不同阶层女性的上升流动经验差异明显;在争取向上流动的机会方面,女性个体较男性面临更明显的社会性别因素限制;女性个体反抗社会性别因素限制的力量有限,其"代价"也主要由个体承担;女性个体承担的"代价"对女性群体存在一定程度的负警示作用.因此,社会性别因素对女性上升流动的影响强化了落后的社会性别观念,不利于性别平等与社会公正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在职业性别隔离程度下降、女性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的时代,已婚两性群体为何仍以家庭为基础来评价自身的阶层归属?既往研究呈现的短期内女性地位认同模式向传统回归,是否意味着长期趋势仍与社会现代化进程相悖?通过对CGSS 2010-2017数据的考察发现:两性就如何衡量夫妻阶层地位来评价自身阶层归属几近达成群体间"共识",夫妻仍以家庭作为消费单位共同收支,故两性地位认同主要体现为收入的共享,而非职业与教育的共享;且两性地位认同的性别差异表现为"男重收入,女重教育".从动态变迁视角来看,已婚女性地位认同模式虽有向传统回潮的短期波动,但长期来看,与社会现代化趋势相符,两性均朝向更为平等化的地位认同模式发展.上述结果为我们理解在社会现代化与个体化背景下家庭仍作为阶层分析基本单位的反差现象,提供了基于两性群体间"共识"、"性别化"地位认同及较长时段变迁视角的经验解释.  相似文献   

3.
城镇居民职业地位变迁过程中的性别差异是当前性别不平等的重要表现。通过对全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6)数据的分析,本研究从职业类别、职称、管理级别、国家行政级别、主管/挂靠单位级别和单位类型等方面探讨了城镇居民在职业流动过程中的性别差异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城镇居民在职称的变动、管理位置的变动、行政级别的变动等方面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性较之女性具有更多的向上流动的机会。因此,职业地位变迁过程中,不同性别的居民还是存在多方面的差异的,男性具有更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职业生涯阻隔己经对高学历女性的职业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女性就业权保护和两性平等和谐发展的必要性日益凸显。本文以社会性别作为分析视角,通过对济南18名高学历女性的深度访谈,梳理和总结中国高学历女性对自身职业发展中的各种阻隔具体维度的认知和内在体验,发现高学历女性的职业生涯阻隔主要体现在现实与职业期望的落差、家庭与事业的角色冲突、家庭和社会支持的缺失、组织内部的性别歧视四个方面。为缓解职业生涯阻隔造成的压力,高学历女性应强化社会性别自觉意识和职业生涯规划意识,高校应设置针对女性的职业生涯指导课程,政府要积极倡导性别平等的就业政策,社区需要整合各种资源发展,满足多样化需求的家庭支援服务项目。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进程中,农村外出务工女性群体成为了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新型群体。在社会流动过程中,绝大多数农村女性通过外出务工,实现了社会阶层的向上流动。她们的层次分化已经初步显现,但层次分布很不合理。为了促进农村外出务工女性合理进行阶层分化,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大力宣传社会性别平等文化,努力培育社会性别平等意识;加大对农村女性劳动力的教育培训力度,提高农村女性劳动力的就业能力;积极在农村发展多元化的托幼养老组织,解决农村已婚女性外出务工的后顾之忧;继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着力提升城市社会对务工女性的公共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6.
以2006年中国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CHNS)成人数据为基础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验证了城镇有正规工资收入的在业妇女参加家务劳动的时间与其工资收入之间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关系。将具有相同特征的男性样本加入回归模型之后发现,对于城镇有正规工资收入的在业人员来说,性别对工资收入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关系,但是在加入家务劳动时间变量之后,性别对工资收入的负向影响关系变得不再显著,这表明男女两性在工资收入上的不平等主要是通过家务劳动的不平等发生作用的。我们应通过促进家务劳动时间分配上的性别平等来实现两性经济收入的平等。  相似文献   

7.
作为现代社会的知识精英女性,当代女研究生的社会性别意识状况势必对整个和谐社会中两性和谐关系的构建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调查发现,大多数女研究生基本否认了男女工作能力的差异,并肯定了自我地位的独立性;也冲破了传统性别社会分工模式,希望拥有自己的事业;但部分女研究生仍然认同男性社会发展空间大于女性,并对婚姻存在一定的依赖思想。当代女研究生的社会性别意识这类矛盾现象归因于她们在高等教育的影响下,在对传统社会性别意识进行反叛的同时,又不得不接受现实社会中两性事实上的不平等。  相似文献   

8.
作为现代社会的知识精英女性,当代女研究生的社会性别意识状况势必对整个和谐社会中两性和谐关系的构建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调查发现,大多数女研究生基本否认了男女工作能力的差异,并肯定了自我地位的独立性;也冲破了传统性别社会分工模式,希望拥有自己的事业;但部分女研究生仍然认同男性社会发展空间大于女性,并对婚姻存在一定的依赖思想。当代女研究生的社会性别意识这类矛盾现象归因于她们在高等教育的影响下,在对传统社会性别意识进行反叛的同时,又不得不接受现实社会中两性事实上的不平等。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北京大学社会科学调查中心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4年数据分析了职业性别隔离与职业声望对于两性工资性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职业女性比例与职业工作稳定性之间是一种非线性关系,整合型职业即女性比例在40%~60%者,其工作稳定性最高,在劳动合同签订、工作保障、工作权威、全日制工作和体制性工作上占有优势;职业女性比例...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社会,随着两性平等的日益推进,家庭不和谐以及性别不平等问题日益凸显。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当然包括两性平等,但法律往往通过赋予女性某种权利来追求两性平等,这种做法无法改变社会中的根本性支配结构。只有充分认识到"公私二分法"的根源和弊端,并把关怀和尊重维度下的正义引入家庭,才有助于两性平等的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11.
社会性别观念是指人们对两性社会性别定位的观点和看法.具体讲是人们对两性社会性别传统的定位和反传统的定位以及具有性别平等意识的定位等的观点和看法.社会性别观念大体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传统的社会性别观念;第二类是反传统的社会性别观念;第三类是具有平等意识的社会性别观念.从制度层面看,劳动领域存在的性别不平等状况与社会性别制度的作用分不开;从我国女性的社会性别观念看,当前我国女性的社会性别观念与我国就业总形势存在冲突和矛盾;从社会性别观念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看,社会性别观念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劳动力市场主体的影响,二是对劳动力市场客体的影响.要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需创造更好的文化与制度环境;建立和完善女性生育保障制度;加强就业服务和就业援助;促进家务劳动的社会化和双亲化;提倡自我就业、自主创业等.  相似文献   

12.
实现男女两性权益的平等化、公平化,是构建平等和谐的性别关系的基础。研究发现,男女两性在受教育权益、劳动和就业权益、社会保障权益、生育权益等方面仍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女性仍然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因此,加强女性权益保护,必须着力保护女性受教育权和劳动就业权益,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加强男女两性和谐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建设。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探究影响我国民众的分配公平感和不平等归因的机制为目的,通过分析2010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发现:第一,人们对不平等的批判式归因倾向越强,越可能持较低的分配公平感。第二,受教育程度对分配公平感的影响呈现出双重路径:学历越高的人越可能认为自己的收入不公平;并且对不平等的批判式归因倾向也越强,从而间接削弱其分配公平感。第三,媒介使用影响不平等归因:经常关注时事新闻的城镇居民和使用多种媒介的农村居民对不平等的批判式归因倾向更强。第四,现代化进程影响分配公平感与不平等归因:在其他因素一定的条件下,城镇居民的分配公平感更低、对不平等的批判式归因倾向更强。在现代化程度更高的省,农村居民对分配公平的评判标准更高;在现代化速度更快的省,其农村居民对不平等的批判式归因倾向更强。本文研究发现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我国民众如何感知和评价当前的收入分配状态。  相似文献   

14.
妇女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实现男女从权利到机会的平等,就要努力减少并最终消除现实中性别不平等现象,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健康和婚姻家庭等方面赋予并保障女性平等的发展权利和机会,并关注两性生理差异和在发展程度上的现实差异,在政策上给予女性适当的倾斜,逐步缩小两性发展的差距,最终实现两性平等、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5.
性别不平等妨碍女性的发展前景,忽视社会整合,危害两性的社会合作,从而严重影响男女两性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的正常运行。经济发展及制度改革都是促进性别平等的关键因素,但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尤为重要,因为使性别不平等长期存在的社会和法律制度即使能为个人所改变,但也存在很大难度,因此急需国家采取积极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以促进性别平等。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30年来,女性在经济发展、政治改革、社会建设方面都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构建"和谐社会"是目前我党我国在新形势下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女性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主体,性别和谐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客观内容,性别公平则是性别和谐的基本要求.基于两性特点的性别公正比简单的性别平等要求更高,性别公正政策比性别平等政策对性别关系的调整也更积极.因此,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推进性别公正机制:在认识层面上树立性别意识;在决策层面上确立性别主流化;在评价层面上构建性别指标;在操作层面上制订实施细则.  相似文献   

17.
从1950年到2010年,我国完成三次主要婚姻立法活动,先后颁布实施三个婚姻法案,基本建构起以男女平等为基本价值取向的婚姻法规范体系。然而,从性别平等视角观察,三个婚姻法文本中的性别平等并不彻底,既有法定婚龄男大女小等歧视女性的条款,更有以"抽象人"为规范对象而忽视不同性别人在经济社会环境中差异性的所谓"中性条款",其适用结果不利于女性。未来婚姻立法,应当增强性别敏感度,充分尊重女性群体在经济、社会、财产等各方面仍弱于男性的事实,采取差别待遇政策,从追求形式平等转向实质平等;并应当从细化防治家庭暴力条款等八方面完善婚姻法。  相似文献   

18.
为实现男女间真正的平等 ,公共政策的制定应当具有社会性别视角。社会性别理论认为 :男女之间的差异是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 ,是“社会体制习俗”把人组织到规范好的“男性”“女性”的活动中所产生的结果 ,而不是因为男女的生理特征而自然产生的。其分析方法要求考察女性与男性面对的不同的社会现实、生活期望、经济环境等因素 ,分析社会公共政策对女性和男性的不同影响 ,尤其是可能给女性带来的负面影响 ,进而修改社会公共政策 ,以期消除男女之间的实际不平等。我国 2 0 0 1年修订后的《婚姻法》仍坚持男女平等的基本原则 ,规定男女两性在婚姻家庭中享有平等的权利。但以社会性别平等理论来分析审视现行婚姻法 ,其结婚、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离婚等具体制度中 ,某些规定仍缺乏性别意识 ,并不能真正使女性获得与男性完全平等的法律保护 ,特建议从社会性别平等的角度对立法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9.
随着先进性别文化的快速传播,针对社会性别偏见的研究也逐渐兴起。在音乐领域发展过程中,女性的力量不可忽视,但女性在音乐领域领导力和创造力的劣势却非常明显,主要表现为女性领导者和获奖者比例偏低,与女性更加擅长音乐的日常经验相悖。专业学习者、专业领导者、专业创作者、社会音乐人这四个音乐领域专业群体的性别分布情况能够很好地说明女性在音乐领域的现状。在音乐教育领域,音乐学院女性学习者的总人数远多于男性,但随着学历的提升,女性的占比逐渐下降并最终低于男性;就音乐学院或歌剧院的领导者群体而言,男性独霸领导权;在社会音乐人群体中,女性创作者及获奖者的比例显著低于男性。女性占比的偏低直接反映了女性在音乐领域面临的严重不平等,而性别平等及性别优势教育的深化和先进性别文化的塑造是消除音乐领域性别不平等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以2013年国家人口计生委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为基础,建立线性回归模型后发现,郑州市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差异、劳动时间、流动时间等基本社会特征显著影响了他们的收入状况。新生代农民工的收入随着劳动时间和外出务工时间的增加而增长;单纯从事体力劳动在收入上处于劣势地位;而教育和性别对他们的收入影响不显著,说明现阶段郑州市的新生代农民工多集中在一些对文化水平要求不高、男女同工的行业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