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先生”这个称呼由来已久。不过.历史上各个时期,“先生”这个称呼的对象有所不同。 《论语·为政》:“有酒食,先生馔。”注解说:“先生,父兄也。”意思是有酒肴,就孝敬了父兄。《孟子》:“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这一“先生”是指长辈而有学问的人。  相似文献   

2.
《理论与当代》2008,(9):46-46
孙焕英在7月3()日的《文汇报》上撰文指出:我们对鲁迅的研究还是需要深入的。假设有这样两道选择题:1.鲁迅的杂文质量:高,一般,低;2.鲁迅的杂文产量:高,一般,低。我相信,人们都会选择两个“高”。其实,第二道题选择“高”错了,正确的答案是“低”。且看鲁迅杂文产量的统计:《三闲集》:1927年8篇;1928年14篇;  相似文献   

3.
《理论与当代》2007,(8):56-57
剑箫在7月1日的《新民晚报》上撰文指出:鲁迅先生逝世迄今已有70多年,人们仍然常常要说到他,这不仅仅因为他留下了几百万字的著述,人们在鲁迅身上还能得到十分有用的东西。有三副悼念鲁迅的挽联,可以帮助我们认识鲁迅的价值。其一,是蔡元培先生的挽联:“著述最谨严,非徒中国小说史;遗言尤沉痛,莫作空头文学家。”其二,当年鲁迅逝世的噩耗传到日本,一友人撰成挽联:“有名作,有群众,有青年,先生未死;不做官,不爱钱,不变节,是我导师。”  相似文献   

4.
夏瑜的自觉     
余杰 《唯实》2003,(7):88-89
191 9年 4月 2 5日的鲁迅日记写道 :“夜成小说一篇 ,约三千字。”这就是短篇小说《药》。就在写完这篇小说之后的一个多星期 ,五四运动爆发了。这也许不是一个巧合。历史强大的脉搏从遥远的地层下传来 ,被敏感的鲁迅先生感觉到了、捕捉到了。《药》是为了纪念那场已经逝去的革命 ,以及在革命中殒身不恤的先驱。而鲁迅选择这个特殊的时刻进行自己的纪念 ,显然是“别有用心”的。有人说 ,《药》是鲁迅为作为同乡的“鉴湖女侠”秋瑾而写的———从汉字本身复杂的影射功能来分析 ,“秋”对“夏”、“瑜”对“瑾” ,简单而明了 ,无须再作进一步…  相似文献   

5.
今年是鲁迅逝世70周年,鲁迅的儿子周海婴先生和鲁迅的长孙周令飞先生在5月22日的广州日报上发表了一篇署名文章——《鲁迅是谁?》,并以此为演讲稿,多次在纪念鲁迅的活动中演讲:“在鲁迅走后70年来第一次说出我们的想法,发出我们的声音。第一次表达我们作为鲁迅的儿子和孙子对父亲和祖父的理解和认识”。周海婴先生和周令飞先生认为,在20世纪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鲁迅被严重地“革命化”和“意识形态化”了,现在要“还原历史中的鲁迅”,把鲁迅重新归位于文学家、思想家,在真实还原的基础上,重估鲁迅的文化价值和精神意义,让鲁迅精神真正地活进21…  相似文献   

6.
女作家萧红以一部荡气回肠的《生死场》而驰名中国现代文坛。鲁迅先生曾著文说,萧红“是我们女作家中最有希望的一位”。《生死场》是“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的一幅“力透纸背”的图画。鲁迅的评价之高颇为鲜见。  相似文献   

7.
杨荫榆之出名,源于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在这篇文章中,鲁迅先生曾提到过杨荫榆这位“广有羽翼的校长”。杨荫榆也就成了“反动军阀的帮凶、封建余孽的化身”。然而,掀开尘封往事,我们看到杨荫榆人生的另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8.
歌曲《春天的故事》中有一句歌词:“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这句歌词描绘的情景.其实并没有真实地发生过.经济特区是邓小平力主建立的.但他却不曾在地图上画圈。  相似文献   

9.
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从孔子开始,就积累了丰富的读书经验。《论语》开篇第一句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当代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是有经验的读书人,对学与思皆有深刻的体会。他在晚年写的《我的读书经验》一文,可谓是见道语。他把自己八十多年的读书经验,概括为四条。  相似文献   

10.
不许人瞒过     
刘诚龙 《唯实》2010,(5):94-95
鲁迅先生腹笥充盈,学识宏富,其巍峨的精神丰碑建立在什么底座之上呢?如果让我来看,我觉得很简单,要言之就是:不许人瞒过。这好比一摞摞累至天高的会计流水账,都必须建立在咱们前任总理朱镕基那非常简单的题词“不做假账”之上。鲁迅先生在其名著《狂人日记》里,借狂人之口,表达了他一生文学建构与精神追求的目的,就是翻开歪歪斜斜的历史册页,从字缝里去看出字来:“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相似文献   

11.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鲁迅1932年作《自嘲》诗中的名句。这个孺子究竟指什么呢? 孺子牛典出《左传》。齐景公因爱其子荼,自己衔绳装牛,让荼牵着走,景公触地而齿折,意即形容景公对儿子的喜爱。这类戏耍,今天也还常见。洪亮吉《北江诗话》曾引钱季重作的柱贴:“酒酣或化庄生蝶,饭饱甘为孺子牛”。鲁迅是否化用钱  相似文献   

12.
丁玲是20世纪中国文坛最有才气的女作家之一,她的一生富于传奇色彩,早期追求个性人生,最终成为一个革命作家。丁玲的代表作有《莎菲女士的日记》、《太阳照在桑乾河上》等,后者于1951年获得斯大林文学奖金。1933年5月22日,有一位外国友人访问鲁迅,问道:“在中国现代文坛上,您认为谁是无产阶级代表作家?”鲁迅回答说:“丁玲女士才是唯一的无产阶级作家。”能够得到鲁迅先生如此赞誉的中国女作家,在当时只有丁玲。而丁玲的情感世界,也充满了传奇色彩。她一生中经历了四段情感和婚姻,记录了这位女作家的欢欣与愁苦、幸福与磨难。  相似文献   

13.
《军队党的生活》2010,(2):79-79
新中国的文学史上,有一句行话叫“三红一创,山青保林”,指的是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八部长篇小说:《红岩》、《红日》、《红旗谱》、《创业史》、《山乡巨变》、《青春之歌》、《保卫延安》、《林海雪原》,它们与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星火燎原》和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红旗飘飘》构成了“红色文学经典”。  相似文献   

14.
《世说新语》设有《文学》一门,可通读后甚为疑惑.其迥异于今天“文学”之“所指”:它的特殊之处还在于各篇诸条大抵按照时间先后编纂排列的规则在这里“失效”了:《文学》篇104条中.第65条已至东晋末年.第66条曹植“七步中作诗”故事则重回曹魏时代.以下自成时序.这样一门之中呈现两个时序系统。对此.  相似文献   

15.
尹学初 《唯实》2003,(12):99-101
自从周海婴先生在《鲁迅与我七十年》中披露了一段“毛罗对话”后 ,真是一石激起千重浪 ,引来许多名人学者浓厚的讨论兴趣。这也许如周海婴先生所说“事关重大”(《鲁迅与我七十年》第 371页。以下引用此书简称《七十年》)的缘故吧。从去年底黄宗英女士发表了《我亲聆毛泽东与罗稷南对话》(2 0 0 2 .1 2 .5《南方周末》)后 ,讨论的重点由“对话”是否存在的争论 ,变成了如何评价这一“对话”的探讨。既然“事关重大” ,笔者不揣浅陋 ,也深感有说几句的必要 ,并就教于诸位名家学者。海婴先生披露的“毛罗对话”是 :“1 957年 ,毛主席前往上海…  相似文献   

16.
王念孙的《广雅疏证》、《读书杂志》及其子王引之的《经义述闻》、《经传释词》共四种,再加上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世称“段王之学”。段王是有清一代乾嘉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学识渊博.于传注之外,凡文字、音韵、语法、词气等都有所涉足.并所涉广博、颇多创见、推陈出新.成绩斐然。  相似文献   

17.
古人云:“可憎者人情冷暖,可厌者世态炎凉。”发了财就气粗,升了官就不认人,便是一种可憎可厌的世相。对此,鲁迅先生在《集外集拾遗》篇中,一针见血地斥之为“一阔脸就变”。  相似文献   

18.
刘岩 《党史博览》2009,(1):10-14
1973年10月1日,《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在庆祝国庆二十四周年发表的社论《认真学习,继续前进》中,公布了毛泽东主席的一条新语录:“要办好工农兵干部的学习班,每期三个月,一年办四期,一面读书,一面参加工作.”这是在举办第一期“中央读书班”后,毛泽东发表的最新指示。遵照这一指示,读书班又陆续举办了三期。由于从第二期开始部队学员占到每期学员总数的将近一半。所以军队领导机关也派人参加了读书班办公室的工作。  相似文献   

19.
《福建党史月刊》2013,(21):37-37
鲁迅的形象一直是“横眉冷对”.其实他也有馋嘴甚至孩子气的一面。在《朝花夕拾》中,鲁迅曾这样说:“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鲁迅爱吃,却并非山珍海味、大鱼大肉,自家吃的菜与普通市民没什么区别,常常只是“老三样”:  相似文献   

20.
开心一刻     
《廉政瞭望》2011,(5):70-72
广告创意 山西一经贸团在和某市市长洽谈时,抱怨汾酒销售不畅。.市长说:“关键是广告没做好。《三国演义》上有句名言‘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你们不妨借后面这8个字……”于是,就有了“喝酒必汾,汾酒必喝”这句广告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