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5 毫秒
1.
李瑞昌 《岭南学刊》2006,(4):14-16,53
在我国二十多年改革开放的历程中,曾发生过三次争论。第一次争论是解决经济体制转型问题,第二次争论是解决意识形态问题,而这次争论主要涉及利益格局的调整问题。对这次争论的方法,应鼓励多学科参与讨论,才能有助于对问题全面认识,为合理调整利益格局提供共同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2.
政党概念的再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概念是整个政治理论的基石,但与此同时,也因其多变和自相矛盾而声名狼藉。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政治争论就是关于如何正确理解和使用政治术语的争论。而政党这一概念也需要解决三个问题。第一,政党的产生是基于群体的利益还是国家的利益?如果是前者,那么政党政府的出现会不会导致特殊利益挑战普遍利益?第二,政党的目的是执掌政权还是影响权力?第三,政党的组织性是否一个普遍的判断?政党的组织性会带来哪些负面问题?本文尝试对以上三个层面的问题做出解答。  相似文献   

3.
在涉外合同关系中,如果当事人依据“意思自治”原则选择的某一国家的实体法发生了变更,此时是适用新法还是适用旧法作为准据法,成为一个争论的问题。以新法为准据法可以有效地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相似文献   

4.
民族问题与中国的核心利益密切相关,这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之一。要站在时代的高度,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出发,正确认识民族问题与中国核心利益的相关性。长期以来,民族问题与国家核心利益紧密联系,形成密切互动的机制。国家核心利益得到切实有效的维护,国家就不断发展繁荣;反之,国家就会陷入混乱甚至解体。  相似文献   

5.
余梓东 《人民论坛》2011,(12):42-45
民族问题与中国的核心利益密切相关,这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之一。要站在时代的高度,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出发,正确认识民族问题与中国核心利益的相关性。长期以来,民族问题与国家核心利益紧密联系,形成密切互动的机制。国家核心利益得到切实有效的维护,国家就不断发展繁荣;反之,国家就会陷入混乱甚至解体。  相似文献   

6.
国家、集体、个人;土地、住房、车位、存款……物权法,与13亿人的利益息息相关。物权法是确认财产、利用财产和保护财产的基本民事法律,是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制定物权法,要协调各方意见、兼顾各方利益,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历时5个年头,经过7次审议,从激烈争论到凝聚共识,物权法立法,以其历时之久、社会参与度之高、争议之激烈而成为中国立法史上的新“标杆”。  相似文献   

7.
统战资讯     
[理论]站在全体中国国民共同利益立场上思考民族问题在讨论中国的民族问题时,立足点既不是仅仅要维护国家利益,也不是仅仅要维护某一个民族群体的利益,而是要跳出民族群体利益的立场,站在全体中国国民共同利益的立场上来思考和提出问题。如果说有国家立场的话,那就是珍视和维护包括  相似文献   

8.
网络空间由于具有高技术性和扁平化等特点,使得以国家责任认定为代表的网络空间治理问题变得尤为复杂。归因问题的解决是国家责任认定的先决条件,也是国际社会推进网络空间治理的当务之急,需要同时克服技术和规则两个层面的阻碍。从主体层面来看,国家和国际组织是适用国际法和认定网络空间国家责任的常规主体,在具体实践中却各自面临不同方面的问题与争论。2017年联合国推进网络空间治理"双轨制"的诞生,使得参与主体更加多元,有利于发挥非国家行为体的建设性作用且具有显著双面性的多利益相关方模式发展成为网络空间国家责任认定的新路径。趋利避害地将多利益相关方模式嵌入以多边主义为主导的网络空间治理体系,将是未来网络空间国家责任认定的出路。  相似文献   

9.
对国际格局的认知是中国外交政策制定的基础之一.2008年以来国际战略界对极化问题的讨论体现了各国对未来国际格局的期望和推动,背后隐藏着国家利益之争."单极化"、"多极化"、"无极化"、"集极化"和"非极化"的争论既体现了各国学者认知上的不同,也反映了各国利益上的差异.理论上的争论与创新当然有其自身的意义,但更重要的是揭示现象背后的政治利益冲突.实际上,学者们对国际格局的理解非常相似,对当今世界的真实描述应是"立体蜘蛛网"模式.各国在政治上的争斗是因为分属不同阵营:"单极化阵营"、"多极化阵营"或"非极化阵营".对于中国外交来说,回归国家利益、构建对国际格局的新认知,及时反思和调整国际战略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0.
高锴 《同舟共进》2009,(8):65-67
权大还是法大的问题争论了几十年,至今余波犹在。这里所讲的“权”,指的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党的各级组织和各级党的领导干部;所讲的“法”,指的是国家宪法和法律。所以,“权大还是法大”争论的实质,是党和国家的关系问题:党在国家和人民之上,还是在国家和人民之中?党的决议、指示、纪律重于国家宪法、纪律,还是党的一切活动都要遵守国家的宪法、法律?  相似文献   

11.
“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争论的实质是对“人”的认识,即关于“人”是“自然人”还是“社会人”、是着眼于“人际利益”还是“人态利益”、是否照顾到“代际利益”、是否承认“自然价值”、是立足于“整体利益”还是“局部利益”、是从“眼前利益”出发还是从“长远利益”出发等问题的争论。  相似文献   

12.
企业治理模式之争及对我国企业制度重建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关于公司治理结构(CoperateGovernance)问题的争论历久不衰。争论的核心是“传统的”“股东治理模式”与“新兴的”“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或“人力资本治理模式”的争论。这一争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80年代美国公司恶意收购事件中对劳动者和其他相关者利益的侵害。按照传统的股东利益至上模式,作为股东和代表的受托者,公司董事会和总经理必须以股东利益最大化即资产增值为其经营的唯一目标。当发生针对公司的购并行为时,只要购并者的出价明显高于企业股票的市场价值,股东在这一行动中是盈利的,董事会和总…  相似文献   

13.
这场关于狗的争论已然被意识形态化了,直接地是两个人群利益的交锋,实则是我们这个时代诸多问题的截面反映。  相似文献   

14.
从表面看来,关于房价的各种争论表明房地产健康论大势已去,到了分摊房地产市场不健康的责任之时,这时官员、学者、开发商开始各说各话、大起争执也在情理之中。而“口水战”的背后已经不是房价的问题了,而是利益难以均衡和利益博弈的社会和政治问题了。所以本期选题,我们将涉及的利益主体一一从幕后请到台前,探究一下房价争论背后的“秘密”。  相似文献   

15.
公务员激励不相容问题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国家公务员激励不相容问题实质上是国家公务员的自身利益与社会利益不一致的问题 ,它严重影响了国家公务员工作积极性的发挥。通过提高公务员的外在利益和内在利益 ,可以使国家公务员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均达到最大化。  相似文献   

16.
国家自主性是我们认识转型期利益整合问题的一个非常有益但又常常被忽视的视角。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不同群体间的利益分化与冲突日益加剧。与此同时,其利益关系却处于严重失衡的状态且缺乏有效的整合机制。究其根源,在于当前我们的国家自主性陷入了一种双重困境,即国家自主性不足和国家自主性无限增长两种因素同时存在。而要实现转型社会的利益协调与整合,出路在于要由失衡走向均衡,在宏观上构建有限合理的国家自主性,培育健康能动的公民社会,以实现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微观上则要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均衡机制,实现不同群体间的互惠共生。  相似文献   

17.
国体问题,是一个根本问题。在中国,究竟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国家?自清朝末年以来一直争论不休,它表现为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人民共和国方案与处在统治地位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国家制度之间的斗争。这一争论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才有了结局: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国家制度被推翻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破产了,  相似文献   

18.
《上海支部生活》2013,(2):52-52
当前,马里乱局有搅乱整个撒哈拉地区的架势,势必对我国家利益造成恶劣影响。要知道,马里最大的外贸伙伴是中国。我们必须以全局性和世界性的眼光来看问题,仔细思考如何在这样一个纷乱复杂的世界中维护中国业已拓展的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19.
政府、雇主、工人组成三方妥协机制,是市场经济平稳运行必不可少的。随着中国入世日期的到来,与国际惯例接轨,推出中国的雇主组织,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三方协调机制,越来越摆到了议事日程。一、问题的提出问题之一:在社会和经济活动中,我们经常提到要兼顾国家、企业和职工三者利益。实际情况是:国家利益有法律维护;职工利益不可侵犯,因为社会需要稳定;企业利益呢?企业要纳税、交利、付费,要“拿钱买安定”。那么,谁来为企业讨公道?问题之二:市场经济越发展,企业改革越深入,企业与职工之间的利益矛盾就越多。为协调劳动关系,…  相似文献   

20.
最近,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会名誉主席、基督教协会名誉会长丁光训在南京提出,新时期基督教要做到“三个和谐”。一是基督教利益要和国家利益和谐起来。实践证明,爱国与基督教信仰并不矛盾,独立办教会是中国基督教安身立命之本。现在境外势力企图恢复他们的势力,甚至挑唆基督教反对自己的国家和社会。越是在这种复杂的情况下,我们越要高举“三自”旗帜,自觉维护国家利益,使基督教的利益和国家利益完全和谐起来。二是基督教要与法治社会和谐起来。宗教事务是一项社会事务,必须与法治和谐起来,在法制框架内开展宗教活动。《宗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