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0 毫秒
1.
刘明侠 《新东方》2009,(3):56-58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就离不开牢固树立和贯彻科学的人口发展观。人口发展是中国发展的关键环节和关键因素,因为发展的主体是人、发展的归宿也是人。这里的“人”,既是指个体的人,也是指群体的人;既包括现在的13亿人口,也包括未来可能新增的近3亿人口;既涵盖人口数量,也涵盖人口素质、人口结构、人口分布等。要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的人口发展观,就必须从人口多、耕地少、底子薄的基本国情出发,长期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把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  相似文献   

2.
中国已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的国家转变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国家;从以农村人口为主的国家转变为以城镇人口为主的国家;从成年型人口国家转变为老龄化人口国家。中国人口的这种重大转变,对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已经或将造成很多重大影响,这些影响包括:劳动力人口占比开始下降、城镇化速度加快、农村老龄化水平提升、人口负债压力日益加大、人口出生性别比攀升造成的婚姻挤压问题逐步显化、"421家庭"赡养结构渐成规模等。为达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目的,人口政策应在分析这些影响过程中作出调整:在"十二五"末期考虑实施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结婚可以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在"十三五"末期实施所有育龄夫妇都可以生育两孩子的间隔生育政策。  相似文献   

3.
人口与环境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毅 《新东方》2002,(1):5-15
人口环境系统是一个对立统一的自然社会系统,是人口和环境高度融合的有机整体,其基本矛盾是人口环境系统发展变化的基本动力,而人口环境的规律则规定了人口环境系统发展变化的方向。人口增长超出环境的人口承载力,地球环境系统将被人口压力突破,能源前景的不确定性也就意味着人类文明前途的不确定性。摒弃传统的非持续性发展模式,正确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与环境的关系,加强对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实现人口与环境相协调的科学、合理的社会结构模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中国全面完成现代化的唯一选择。  相似文献   

4.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深刻论述,其中人口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人口现代化对于助力经济发展、重构社会文化、推进生态文明、保障国家安全以及推动民族复兴,都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和人口负增长时代,人口现代化呈现出了不同于以往的新特征。然而,国内学界却没有与时俱进地拓展研究,较少对各类人口现象进行理论统合,或较少融入人口以外的其他现代化视角。因此,本研究以中国式现代化为背景,结合新时代人口发展的新特征,从人口总量、人口素质、人口结构和人口分布四个维度,对人口现代化的内涵进行了理论阐释。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分析了人口现代化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机遇方面,讨论了质量型人口红利、长寿红利、性别红利和配置型人口红利等发展优势;挑战方面,分析了超低生育率、老龄化加速、城乡区域发展不均、传统人口思维定式等方面问题。最后,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提升人口现代化水平的主要思路与路径选择,进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现代化的人口条件。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在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提高和减少贫困人口等三个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有人口政策的很大作用:降低了社会抚养比,节省了人口投资,增加了储蓄,为中国创造了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期;抑制过剩人口和劳动力的增加,减轻了就业压力;提高了人口素质,增加了人力资本,更为重要的是为改革开放成就的取得创造了一个可持续的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6.
当今世界人口正处在人类史上的转折时期,中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更是如此。在一个超大时空的背景下,基于20~21世纪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变迁二元格局的梳理,大国硬实力和软实力背后人口要素重要性的比较,人口替代规律与大国实力兴衰之间微妙关联的分析,重新认识和审视中国的人口政策以及人口长期均衡的走向,有助于中国作为人口大国正确选择发展战略,及时走出人口困境。  相似文献   

7.
每每想起一则笑话就忍俊不禁曾有一名日本人这样质问中国导游:为什么中国家庭只能生一个孩子?导游轻描淡写地答道:要是中国没有计划生育,那么现在人口还要再多出4亿。如果这4亿人都游来日本,你们欢迎吗?日本人顿时语塞计划生育,一个家庭一个孩子,这是70年代末以来中国人口政策的主旋律、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其控制人口增长的贡献不可磨灭。新中国刚成立时人口在5亿左右,由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卫生条件改善,加之缺乏对人口增长的适当控制,致使到70年代末人口数量迅速膨胀接近10亿。面临严峻的人口形  相似文献   

8.
在当今中国,许多人把人口看作是“包袱”和“负担”,而不看作是资源。例如,《都市快报》首席评论员徐迅雷先生在《中国人口太多这是一个常识》一文中说:“人口太多,地球不堪重负:人口太多,国家不堪重负;人口太多,社会不堪重负;人口太多,家庭不堪重负;人口太多,个人找不到工作不堪重负……”那么,人口究竟是负担还是资源?下面从几个方面来讨论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巨大的现代化成就。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具体要求。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恰逢人口负增长和老龄化交汇的早期阶段,人口规模巨大是基本底色,人力资本积累日渐雄厚,城镇化进程加快,长寿机会开放,环境资源压力逐渐缓解,人口机会向规模型、质量型、长寿型、配置型等混合型新人口机会转型。应立足国情,注重人口、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把握和充分挖掘新人口机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历史资料及数据推断出十三至十六世纪中国西南地区的人口分布不均匀,表现为间歇的定居稠密和断断续续的人口增长;同时,土地扩张决定了人口增长的空间模式和分布。  相似文献   

11.
陆莹 《桂海论丛》2007,23(4):96-96
2007年4月19—20日由中国人口学会、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第二届中国人口科学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召开。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人口学会会长彭骊云、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张维庆、中国人口学会常务副会长田雪原、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冯惠玲等作为特邀嘉宾参加了论坛开幕式。冯惠玲教授、田雪原研究员先后致辞,张维庆主任就2007年1月发布的《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作专题发言,详细介绍了在21世纪前半叶对中国人口发展具有深远意义的研究报告出台的历史背景,并就报告的主要内容进行全面、细致的解读,  相似文献   

12.
人口的文化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的行为具有一定的“人口生态”基础和“人口文化”基因,因而在人口的行为中无疑包含着人口的文化行为。本文从人口行为的“人口生态”基础与“人口文化”基因、人口的文化行为及其大众文化行为考察、人口发展与人口的文化行为演进三个方面来讨论人口的文化行为。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我国30个省(市)1999~2008年的相关统计数据,以“省公顷”口径计算了中国五大区域的生态足迹,对五大区域的社会抚养系数、生态足迹、经济增长率的时间序列数据分别进行了ADF平稳性检验Johansen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并在协整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回归分析。实证分析表明:中国的人口红利、生态足迹与中国的高速经济增长高度正相关,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消耗的依赖度远高于对人口要素的依赖度,且经济越发达地区对生态环境的依赖度越小,同时东部沿海地区的人口红利效益明显大于中西部地区,未来中国将面临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严重挑战。  相似文献   

14.
"中国人口红利已经在消失。"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迫在眉睫。"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15岁至59岁劳动年龄人口93727万人,比上年减少345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9.2%,比上年末下降0.60个百分点。这是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在相当长时期里首次出现下降。  相似文献   

15.
田雪原 《时事报告》2010,(11):23-25
1996年岁末,电视片《科教兴国》拍摄到最后一集,全国少工委和中央电视台举行“写给未来的一封信”颁奖仪式。从几十万应征少年来信中评选出10份优秀作品,同时请来中国科学院8位院士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两位专家,每个人做几分钟的点评和发言。记得我发言开头的两句话是:迄今为止,中国仍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中国人口机会窗口、人口红利的变化历程,基于人口普查与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对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和就业状况的变化过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人口机会窗口开启,人口红利随即产生,直至2050年左右消失,持续约60年的时间。人口机会窗口开启是人口红利收获的重要标识,合理的就业政策是同步实现人口红利获得与人口机会窗口开启的关键因素。人口红利无法脱离人口机会窗口而存在,单纯利用就业政策无法持续延长人口红利收获周期。人口红利消失的根本原因在于人口年龄结构的持续转变,未来人口结构变动应着力于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以期在人口红利和人口可持续发展之间持续优化。人口红利消失不可避免,一方面要探寻保持适度生育水平之策,推动实现稳定人口;另一方面也要寻找经济发展之方,开发劳动年龄人口群体中各年龄阶段的就业潜力,持续发掘人口之外其他因素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政策》2009,(1):63-63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报告显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由1980年的222%下降到2007年的20.1%。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全国少生4亿多人.使中国“13亿人口日”和世界“60亿人口日”的到来都推迟了4年。中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978年的12.0%6下降到2008年的5.2%。  相似文献   

18.
薛福成是鸦片战争之后成长起来的中国近代先进知识分子代表,以通晓洋务而著称。他通过对中、西方人口问题的比较研究,提出了关于中国近代人口问题的一系列主张,对我们研究中国人口问题有一定的历史借鉴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公开信》发表前后人口政策调整轨迹进行分析,探讨了《公开信》在中国人口政策调整中所产生的影响,并从指导思想确立、明确时间跨度、组织机构完善、法制层面保障以及点面结合的工作方式五个方面分析并整理《公开信》对人口政策的影响及其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讨论通过的《决定》为我国未来进一步深化改革、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三中全会精神,更加清晰地认识改革发展的优势、潜力,本刊策划了“中国红利系列谈”专题,从2014年第1期起,陆续就改革发展中的红利邀请专家进行探讨、解读,敬请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