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山东人大工作》2010,(9):62-62
一个国家在遭遇危难之时,“爱国主义”的旗帜往往是最能鼓舞人心的,因为只有大家一起来爱国,国家才能不至败落,才能摆脱危难。家与国从来都是唇齿相依,国败落了,家也就不保了,所以人们愿意“投死为国,以义灭身”。  相似文献   

2.
仰望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感受共和国洋溢着欢乐喜庆的气氛,从人们幸福而自信的笑容中,我读懂了家国情怀。国家一词本由"国"与"家"两个字组成,无论拆分还是组合,无不蕴藏丰富的内涵。"家"组成了"国","国"还原为"家",家国情怀不断显示出厚重的底色。家国情怀亘古不变。母亲是位小学退休教师。在她的教导下,从小我最先学会的名言就是"位卑未敢忘忧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今年已经78岁的母亲,每天看新闻、读报刊,关注国事。周末的日子,我们一家三口回去吃饭。  相似文献   

3.
李婕  胡维平 《前沿》2013,(10):172-173
动画作为上世纪20年代中国新兴产业,经历了三个特殊的孤岛时期: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文化大革命期间以及随着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动画产业的败落我国动画正处于的"孤岛时期"。研究动画本土化,首先要对动画产业在解放前孤岛时期走向繁荣的根源,"新孤岛时期"的现状有所了解,才能把握中国动画产业在新时期的本土化走向与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黎伟  喻谦 《中国妇运》2014,(9):37-39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作为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是个人幸福之源、城市文明之基、国家安泰之根。家庭和美与社会和谐相依相存、关系密切。近年来,岳阳市妇联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大局,发挥贴近妇女、贴近家庭的组织优势,做活"家"字文章,建设现代幸福岳阳,赢得了社会好评。  相似文献   

5.
中华法系是世界五大法系之一,具有明显的伦理特征。一般认为,其伦理内涵可以概括为"家国同构"——即家庭本位,由家而国,家是国的支撑;重视家庭,由纲常伦理具体化为法的基本内容。以"善"这一伦理核心概念的字形演变为视角,在阐发"善"内涵的同时,可以对中国古代法律的伦理特征进行深一层次地解读。  相似文献   

6.
《公民导刊》2011,(9):52-52
人有恒言。皆日:“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点评:孟子在这里讲了家、国、天下的关系。家是国的基础,家族的秩序和原则放大了,就是国家的秩序和原则,“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家有家规,国有国法”。所以古代有理想的人,要想做伟大的人,从小先从每天洒水扫地开始,要想治理国家,也要先从治理小家开始,这叫...  相似文献   

7.
1991年,时任马来西亚首相马哈蒂尔提出2020年把马来西亚建成"先进国"(Advanced Nation)的"2020宏愿"。在他的描述中,这个"先进国"将是以马来西亚国族为基础的团结的国家,是自由、宽容、安全的社会,经济发达,人均收入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拥有成熟的民主和高道德水平,是一个知识型的不断创新的社会,是充满爱心与关怀的社会,是经济公正的社会。但从马来西亚的现状看,这个“宏愿”越来越具有讽刺意味。  相似文献   

8.
王邦虎  梁德阔 《求索》2005,(3):169-172
本文认为在奴隶社会时期,宗族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家国一体”,家即是国,国即是家。而到了封建社会时期,主要表现为“家国同构”,家与国分离,只是在结构和功能上相似,国家对宗族的统治是通过乡绅自治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9.
周文 《乡音》2012,(7):39-39
王旭烽的文学新著纪实作品《家国书》,开篇就诠释了"家国"的概念:中国人的国家构建是由家开始的。"家庭-家族-国家",这种"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模式是儒家文化赖以存在的社会渊源,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个人理想,反映的正是"家"与"国"之间这种同质联系。正是出于家与国之间的这样一种构建关系,王旭烽选择了浙东宁...  相似文献   

10.
王萍 《中国人大》2010,(13):20-23
审查国家预算和中央决算,是宪法赋予全国人大的一项重要职责。只有全国人大和国务院共同努力,才能确保取之于民的钱用之于民、用出效益。走过2009年中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中国如何更好地发挥财政职能,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如何在做大财政"蛋糕"的同时,合理分好"蛋糕"?如何更好地实现为国理财、为民服务的宗旨?  相似文献   

11.
原美林 《求索》2012,(1):240-241,236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表明,中国古代家国组织的社会形态及其法律文化传统是古代司法二元性的重要基础和基本特征。古代中国是一个宗法制国家,以家为基础,集家成族,合族成国,是家国一体,家国同态的二元组织形式;国有国法,治理国家,族有族规,约束子孙族众,故家国二元性决定了古代法律治理的二元性,古代法律的全部内容都反映出政权与族权联合统治、家族法和国家法相互融合的特点;古代家族司法与国家司法两者内容不相龃龉,基本精神一致,作用完全相同,是中国古代司法二元性的最终体现。  相似文献   

12.
正家书寄语,纸短情深。一笔一划,或述同志之谊,或言手足深情,或明为党之志,或寄家国大爱。字字句句,重现了革命先辈们忠诚为党、救亡图强的鲜活灵魂,镌刻着共产党人救民生于水火、挽民族于危难的沧桑历史。捧读红色家书,深切感受到一位位革命先烈随祖国命运而律动的强劲脉搏,彰显出革命同志为天地立心的伟大信仰、为生民立命的赤诚初心、为万世开太平的家国情怀。每一封家书,都意味着一位或数位革命同志为国赴难,让人倍感悲愤、终难释怀。回望是  相似文献   

13.
在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公安部出台"三项纪律"规范警察行为,"公安民警决不允许面对群众危难不勇为"是其中的第一条。从传统层面看,中国从秦代开始对危难救助就已经有了明确的规定;从法律层面看,我国的《人民警察法》、《公务员法》以及《人民警察职业道德规范》都对这一规定的正当性有明确的支持;从人权层面看,群众在危难中获得救助是"作为最低限度标准的人权"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这一规定具有足够而又充分的正当性,它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不容质疑。如果这一规定在实践中能够得到严格遵行,对于塑造良好的警察形象和改善警民关系,促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家国情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是内涵丰富的价值结构体系,是影响社会成员国家认同建构的重要因素。家国情怀提供建构国家认同最基本的文化心理背景,激发个体的情感共鸣和转化认知;家国情怀体认个体与国家命运的联结性,协调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冲突与矛盾,是建构国家认同的重要价值参照;家国情怀是塑造与推动个体不断修身践行,将治世理想转化为一种道德涵养,通过实践品质和实践能力,达成对国家和民族前途的责任与使命。  相似文献   

15.
国家观念不会凭空产生,而是建立于客观现实基础之上。在我国,有助于国家观念的形成和培育的因素有:(1)悠久历史所包容的辉煌与灾难。(2)传统文化的影响。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对于国家观念有非常深厚的积淀:其一,在我国古代哲学中“大一统”思想的影响深刻而久远。其二,我国古代社会国家政治形态是以“家国一体”为其主要特征的君主专制。排除“家国一体”维护皇权的因素,“家国一体”是对国人国家观念的形成有利的一面,国即家,家即国,国家利益代替了家族  相似文献   

16.
国家     
这是被网友称为人类最好听的歌曲:《国家》 一玉口中国 一瓦顶成家 都说国很大 其实一个家 一心装满国 一手撑起家 家是最小国 国是千万家  相似文献   

17.
兴国村村建立“危难储金会”兴国县370个村均建立了“危难储金会”,全县12万户全部入会,集纳基金近千万元,成为农民紧急危难的“克星”和安居乐业的“保护神”。兴国属于国家重点扶贫县,经过多年扶持,4.5万特困户已基本越过温饱线,但维持状态脆弱、自我发展...  相似文献   

18.
家国情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其内涵主要包括修养品性、处理好家庭关系和对国家的情感认同。培养家国情怀,要积极开展家风建设,接受优秀传统文化洗礼,构建家国情怀的网络传播阵地,并在实践中深化家国情怀,助力实现中国梦。  相似文献   

19.
朱奕亭a  王国平 《求索》2012,(12):207-208,136
尽管公共危机管理的过程包含了诸多变量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但在这个媒介力量越来越强大的"媒体逻辑"时代,传媒在发现危机征兆、满足信息需求、引导公众情绪、影响政府决策、塑造政府形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中,以赈灾晚会为代表的电视文艺侧重展示人文关怀,在公共危机这一非常时期发挥着自己独特的不可替代的社会功能。本文分析了电视文艺致效的本质原因,即作为国家叙事的艺术修辞在危难时刻在给观众带来家国一体的镜像体验。  相似文献   

20.
声音     
《创造》2010,(6):14-14
"我们的做法体现了中国成语‘风雨同舟'的内涵——如果我们在危难之际携手合作,我们的人民将受益,整个世界将更美好。" ——美国财政部长蒂莫西·盖特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