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邪教作为一种违法组织,是人类社会极端信仰行为的一种表现,其产生和发展具有深刻的社会根源.从精神角度看,邪教以高度集中的统一信仰为核心;从行为上看,邪教以发展信徒为载体,通过控制成员去实现一定目的;从组织形态上看,邪教有着严密的组织体系,并随着时间发展不断裂变,产生新的组织模式.  相似文献   

2.
本文为了揭示在我国邪教出现的历史、文化因素,以及和国外邪教的联系与区别,将邪教与宗教、邪教与中国传统民间宗教、中外邪教进行比较研究。认为邪教是一种“伪宗教”,是宗教的异化;中国的文化传统和民间土壤中,存在着产生邪教的“基因”,通过文化传递影响着今日的中国农村;现阶段在我国出现的邪教与国外邪教完全一脉相承.都成为打击与取缔的对象。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宗教信仰者的人数少、在全国人口中所占比例小。“信仰真空”的存在是一个事实,也是邪教曾经泛滥、也可能还将泛滥的文化生态原因。宗教与邪教,在性质上有别、在形式上类同,几乎所有邪教均是冒宗教之名而大行其道。唯其如此,发掘宗教所蕴藏着的抵御邪教的特殊功能,无疑地就具有了异常重要的意义。文章较为详尽地阐述宗教对于抵御邪教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对更好发挥这一作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不论是基于反邪教立法传统,还是当前邪教治理的客观需要,我国都有制定并保留刑法第300条反邪教法律条文的必要。为了避免出现预防性立法对宗教信仰自由的干预,在司法实践中对犯罪的认定应当遵守主客观相结合原则,准确把握犯罪适用条件,严格区分利用邪教破坏法律实施和单纯的信仰邪教行为,避免将信仰自由犯罪化,规范和保护新兴宗教在我国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宗教与邪教是相对应的概念,但二者又有质的不同。本文主要从信仰对象、教主产生方式、立教目的、理论学说、活动方式、文化价值、对科学的态度、社会效果、存在期限等九个方面论述了宗教与邪教的区别。  相似文献   

6.
新时代网络宗教发展呈现出信徒年轻化、世俗化程度加剧的趋势,且针对非法宗教、邪教的打击任重而道远,这也为做好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对网络宗教的治理,在政府主导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大众化,加大宣传力度,树立科学宗教观;同时,坚持疏堵兼治原则,健全协同治理机制,在确保广大信教群众合法权益的同时促进网络宗教的健康发展,共建清朗网络空间。  相似文献   

7.
19世纪以来,世界上出现一批与传统宗教不同的宗教和教派。它们发展迅速,形成了一股新的社会力量。其中一些极端教派奉行神秘主义和反社会等教义,被大多数国家视为邪教。邪教教主吸引控制信徒的手段,主要有三种:一是以“超自然的个人能力”招徕信众;二是以批判社会、拯救人类为口号吸引信徒;三是建立封闭的组织来控制信徒。近年来邪教活动仍处于高潮之中,影响范围日益扩大。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社会的剧烈变化等原因会使一部分人心理不平衡,转向神秘主义,也会使各种邪教有进入我国的机会。制止和打击邪教活动,在我国已成为一项紧迫的工作。  相似文献   

8.
网络宗教是互联网发展带来的社会网络化的必然结果。网络的即时性、交互性、虚拟性、开放性及无国界等特征极大地助推了宗教传播的速度和广度。目前我省网络宗教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有很多由个人开办的微信群等网络宗教自媒体的自律性不够、宗教界利用网络传扬教义教规的正能量不足、以宗教名义在网络上进行获取钱财的宗教行为时有发生、现行宗教事务管理体制和工作方式已不适应快速发展的网络宗教形势和社会治理法治化的要求等。应当完善网络宗教立法,加强网络宗教治理法治化;依法保护和鼓励各宗教神职人员利用网络平台弘扬宗教正能量;建立多方合作共治的依法依规的网络宗教监管机制,以实现依法治理网络宗教事务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近代日本的宗教政策历经一系列迂回曲折,在战后重新确立了信教自由和政教分离的原则。在宽松自由的政策环境下,战后宗教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由于缺少邪教立法,宗教主管部门的权限又被限制在世俗的"非宗教性"部分,无权干涉宗教团体的"宗教性"事务,日本邪教问题多发。自20世纪80年代起,各种宗教事件受到社会广泛关注,邪教团体打着宗教之名进行的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危害。直至奥姆真理教事件发生以后,日本政府终于修改了相关法律,强化了对宗教法人的监督。全国灵感商法对策律师联络会、日本脱离邪教协会、全国邪教对策大学网络圈等社会团体相继出现,展开了邪教预防和离教帮扶的活动。日本的这些经验教训对我国的宗教事务管理和邪教防控工作的启示是:完善宗教管理和反邪教相关立法;深入探究邪教生成和传播的机制;围绕目标人群,建立有效防御网;提高宗教素养,增强邪教免疫力。  相似文献   

10.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人类思维能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宗教作为意识形态,首先表现为一种特定形式的思想信仰。它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本身对政治视域的政治整合没有多少影响,但与宗教有关的因素和宗教政治化的问题,则对多民族国家的政治整合构成威胁。因此,从理论与新疆现实宗教政治化的因素相结合的视角切入分析,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政治整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一些人由于信仰缺失,在寻求宗教慰藉时,误入歧途,加入了邪教组织。另有一些人对宗教无认知,在邪教的宣传与引诱下加入了邪教。对邪教人员进行教育转化除了从心理学、教育学入手外,还要从宗教学角度,弄清他们信奉邪教的原因,再结合传统中华文明、合法宗教知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进行教育转化。  相似文献   

12.
进入21世纪以来,宗教极端主义思潮空前发展,并与民族分裂主义和恐怖主义相结合,成为当前威胁国际和国内安全的重要因素。宗教极端主义是宗教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异化和蜕变,其已经脱离了宗教的范畴,成为了纯粹的政治问题。宗教极端主义具有政治性、暴力恐怖性、排他性和欺骗性等基本特征。宗教极端主义和邪教都与宗教有关,但又不是宗教,他们都是宗教异化的产物,其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宗教极端主义具有强烈的政治性,而邪教往往以欺诈为手段、以敛财为目的。  相似文献   

13.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人类思维能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宗教作为意识形态,首先表现为一种特定形式的思想信仰。它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本身对政治视域的政治整合没有多少影响,但与宗教有关的因素和宗教政治化的问题,则对多民族国家的政治整合构成威胁。因此,从理论与新疆现实宗教政治化的因素相结合的视角切入分析,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政治整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当代邪教恐怖主义是恐怖主义犯罪的一种特殊类型。这种类型恐怖主义犯罪由邪教组织实施,是严重反人类、反社会、反文明的极端邪教犯罪。邪教恐怖主义的雏形是邪教犯罪,邪教犯罪的严重程度达到极为恐怖、极端、暴力的程度时,最终就演变为恐怖主义犯罪。当代邪教犯罪逐渐走向恐怖主义的趋势日益加强。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下,因各国针对邪教、邪教犯罪、邪教恐怖主义犯罪的认定和所持态度不统一,所以国际上加强国际法和国家间协作打击治理邪教恐怖主义极为困难。虽然我国不是邪教恐怖主义犯罪的重灾区,但是面对国际化的邪教犯罪,寻求一个国际性的和符合我国的打击与预防邪教犯罪、邪教恐怖主义犯罪的方案仍然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5.
邪教的"邪"指其反政府、反社会、反科学、反人类的反动本质;邪教的"教"指被其篡改、歪曲了的宗教。新时期邪教在我国滋生蔓延趋势是由于人们的社会认同出现了危机、市民社会发育不成熟、地方政府治理力不够和国际因素的影响。治理邪教违法犯罪需要公安部门根据邪教违法犯罪的新情况、新特点,厘定"领导作用与职能作用"的关系以提高应对复杂局势的能力,厘定"防范与打击"的关系以提高预防和处置能力,厘定"违法与犯罪"的关系以提高公正文明执法能力。  相似文献   

16.
论邪教     
邪教是指利用宗教及其它文化形成反社会的学说 ,并以此作为对他人精神控制的手段 ,实施危害社会行为的极端团体。邪教具有明显的阶级性、相对性、社会危害性属性。与其他犯罪类型比较 ,当代邪教显示出群众性、再生性、文化性、组织性、动态性特征。邪教与宗教有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17.
以宗教的"私人信仰"建构为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宗教管理从以政策为主到政策法令并举转变,从规范宗教主体到同时规范行政行为转变,体现了宗教事务发展与政府服务理念的互动。在价值多元和全球宗教对话背景下,为促进宗教积极作用,政府将在宗教"多元治理"中发挥主导作用,在"依法管理"背景下的"多元治理"将成为我国宗教管理新路径。  相似文献   

18.
邪教是一种通过构建偏激信仰来进行精神控制的反动组织.邪教之所以在现代社会肆虐猖獗、蔓延全球,与传统信仰的滞后与无力、主导信仰的缺失与疲软、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的欠缺与忽视以及科学主义思潮的盛行有着内在的相关性.因此,唯有重建科学信仰,改进和强化信仰教育,重视信仰矫正才是根除邪教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9.
以宗教的"私人信仰"建构为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宗教管理从以政策为主到政策法令并举转变,从规范宗教主体到同时规范行政行为转变,体现了宗教事务发展与政府服务理念的互动。在价值多元和全球宗教对话背景下,为发挥宗教积极作用,"多元治理"将助力于政府的"依法管理"成为我国宗教管理路径。  相似文献   

20.
邪教的存在和发展,危害国家、社会和人民,也与传统宗教势不两立。在与邪教的斗争中,应充分认识并发挥传统宗教特有的敏锐性和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