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2 毫秒
1.
秋雨 《今日海南》2007,(2):48-48
清朝有个叫叶存仁的官员,雍正年间任知铜知县,乾隆年间任河南巡抚、河东河道。叶氏混迹官场30余年,甘于淡泊。从不苟取,堪称“清廉”。有一次在某官位上离任时,僚属派船送行。大家依依话别,难舍难分。直到夜深人静时,忽见一叶小舟划来,船上载有许多礼品。原来是僚属们临别馈赠,为避人耳目,特地夜里送来。他们以为叶存仁这次肯定会收下。不料叶存仁见状,即令随从备好文房四宝,书诗一首:“月白清风夜半时。扁舟相送故迟迟。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己知。”书毕,将馈赠品原封退了回去。  相似文献   

2.
清代河南巡抚叶存仁离职时,僚属为避人耳目,在深更半夜用小船给他送了一批礼品。叶存仁怕直接拒收有伤僚属的面子,就写了首诗婉言谢绝:月明风清夜半时,扁舟相送故迟迟。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己知。其中,不畏人知畏己知对现今如何提高各级干部拒腐防变能力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3.
“慎独”,语出《礼记·中庸》:“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慎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见乎闻,故君子慎其独也”。所谓“慎独”,就是在独处活动时,有做坏事的条件,做后也不会被人知道,依然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觉地按照一定的道德标准做好事,而不做坏事。“慎独”作为一种修养方法,也是衡量一名党员干部道德修养境界高  相似文献   

4.
马祖云 《楚天主人》2010,(11):43-43
最近翻阅史书,重读一则故事,引发一些思考。这则故事是这样的:清代河南巡抚叶存仁一次离职时,僚属们为避人耳目,就在深更半夜用小船给他送了一批礼品。叶存仁既不想私藏暗吞,又不愿生推硬挡,就写下了一首诗,巧妙地加以拒绝:"月明风清夜半时,扁舟相送故迟迟。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己知。"其中,"不畏人知畏己知"集中体现了这位巡抚的人生操守,对我们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拒腐防变能力不乏借鉴意义。"畏人知"与"畏己知",一个是  相似文献   

5.
要“慎独”     
要“慎独”刘保富慎独”一词,始见于《礼记·中庸》:“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慎其独也”即“慎独”,意思是在个人独处的时候也能谨慎遵守道德原则。刘少奇同志曾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书中引用过“慎独”一词,他要求,共产党员“即使在他个人独...  相似文献   

6.
析“慎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德民  吕耀怀 《湖湘论坛》2002,15(3):46-46,88
诠释“慎独”一词,一般以《礼记·中庸》中的一段话为依据:“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郑玄注曰:“慎独者,慎其闲居之所为”。闲居,即独居、独处。所谓慎独,就是指在一个人独居、独处之时,在其行为不为他人所见之处,也要做到谨慎有德。关于“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朱熹曾注云:“隐,暗处也。微,细事也”《四书集注》。朱子之注,或容有疑。“隐”指暗处不谬,但以“细事”释此处之“微”则不甚确当。古书中的“微”字,既可用以指称“细小”,如慎微之“微”,又可包涵“隐匿”之意。据《左传·哀公十六年》:“白…  相似文献   

7.
近日在报上看到一幅漫画,画面所表现的是在一个漆黑的夜晚,两个人正在鬼鬼祟祟地搞权钱交易,图下题为“天知、地知……”。 这画使笔者联想起了古代一位叫叶存仁的清官的故事。据《成宁县志》载:叶为官30余年,甘于淡泊,毫不苟取。有一次离任时,僚属派船送行,依依话别,直到明月高挂,但见划来一叶  相似文献   

8.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随着新旧体制的转换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各种思想文化、道德观念相互激荡。作为企业领导干部必须从“四慎”入手,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努力培养一种良好的品德,才能使自己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把企业的事情办好。 一、慎独 “慎独”一词,始见于《礼记·中庸》:“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刘少奇同志曾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书中引用过“慎独”一词,他要求,共产党员即使在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时,仍能自觉遵守纪律。江泽民同志也指出:现在有的干部权力一大,直接监督他的人少了,利用他、为他抬轿子的人多了。如果自己不警惕,组织上又不及时教育监督,就很容易出问题。目前干部队伍中的某些问题,特别是经济方面的问题,大都与不能做到“慎  相似文献   

9.
防腐必当慎独李克《礼记·中庸》篇云:“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意思是说,不要以为没人看见,以为事情很细小,便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在任何情况下,即使是独处时,也应不忘用道德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曾有多...  相似文献   

10.
慎独,是一种美德。是中国伦理思想史上一个特有的范畴。早在秦汉时期,(《礼记·中庸》就指出,“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独也”。东汉时的经学家郑玄为此作注:“慎独者,慎其闲居之所为”。就是说,要在“隐”、“微”之处下功夫,即使一个人闲居独处时,言行也应谨慎不苟。  相似文献   

11.
“慎独”一词出于《礼记·中庸》:“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意思是不要因为事情隐蔽,或者事情微小,就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在任何情况下,尤其是在独自一人、无人监督时,都应小心谨慎、严于律己。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今天,提倡“慎独”精神,对于广大党员干部加强自我修养,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礼记·中庸》中说:“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意思是说:“没有比隐微的东西更容易表现出来的,没有比细致的东西更容易显现出来的,所以君子独自一人时,做事应该谨慎。”  相似文献   

13.
柏斌  普青山 《创造》2002,(2):35-36
防止和治理腐败,加强廉政建设,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监督制度及机制。目前,在对党员领导干部的监督机制尚需健全,监督乏力现象依然存在的情况下,强调个人道德自律尤为必要。即使监督机制健全,领导干部处于无人监督的机会还是存在的,而送礼行贿也多是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的。一个人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个人道德修养,就难以自持。因此,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做到“慎独”。慎独,方能立德。“慎独”是一种道德修养方式,说是在闲居独处无人监督时,更需谨慎从事,自觉遵守各种道德准则。古人说:“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相似文献   

14.
师说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 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平吾前,其间道也固先平吾,吾从而师之;生平吾后,其间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相似文献   

15.
现代意义上的"智库"机构,在中国古代应该是没有的。但如果论向决策者提供咨询服务的,则以下两种情况较为常见:一是某些官职具有咨询、参议与信息搜集整理等方面的职能,为君主或长官决策提供服务,其职能与智库类似;二是古代知识分子以个人身份为君主或长官出谋划策,这些人形成一个群体,便自然成为一个智囊团。这两种情形在有些情况下可能重叠,比如,长官有时可自辟僚属,这些僚属一方面在封建官僚体制中拥有一定的职位,为国家而工作,同时他又与长官  相似文献   

16.
夫子何贵     
近来读《论语》,有一段印象颇深。 太宰惊异于孔子的学问,就去问他的学生子贡:“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回答道:“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孔子听说后却不以为然。他回答说:“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贼,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相似文献   

17.
读书记     
人上了几岁年纪,脑血管难免硬化,面对花红柳绿的新鲜事儿,有时就想不大通。孔子自谓"六十而耳顺",按照经学家郑玄笺注,"耳顺,闻其言而知其微旨也",此可知夫子不愧为"圣之时者",亦即鲁迅所说的"时髦圣人"。然乎不然乎?还是这位孔老夫子,当他看到稍改古制的酒器,却禁不住感叹:"觚不觚!觚哉?觚哉?"硬是又想不通了。既然圣人也在所难免,吾辈常人又岂能例外?赋闲时,浏览杂书,日前也遭遇类似困惑。具体地说,我所浏览的"杂书",是时下流行的某些畅销书。这些书虽发源于稗官野史,但在现代文学中已经成为主流。在我的记忆里,是…  相似文献   

18.
崔霞 《春秋》2009,(3):57-58
封禅泰山,是中国历史上历代帝王的一种旷世礼仪大典,尤其更是那些有作为帝王的必然举动。司马迁《史记·封禅书第六》记载:“自古受命帝王,曷尝不封禅?盖有无其应而用事者矣,未有睹符瑞见而不臻乎泰山者也。”汉武帝刘彻是汉王朝的第五个皇帝,他雄才大略,文韬武备,也是中国历史上有作为的帝王之一。  相似文献   

19.
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者。他提出“无为而治”的管理理论,同儒家“和为贵”的管理思想、法家的法制理论相互辉映比照,成为中国传统领导智慧百花园中一枝奇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老子管理的理论基础是道的哲学。老子认为,道是世界的本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的基本特征,是自然无为。“道法自然。”道的本性是自然的,离开了自然的本性,道也不成其为道。“自然”的涵义,就是天然、自成、自然而然。詹剑峰先生解释老子的道时说:“凡物莫能使之然,亦莫能使之不然,谓之自然。”道生…  相似文献   

20.
《创造》2008,(6)
人类起源于劳动,社会起源于劳动,艺术起源于劳动……一切都起源于劳动。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在于人会劳动,在于人有技能。技术不仅仅是技术。《庄子·养生主》记载了"庖丁解牛"的故事:"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倚,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这段话是说,庖丁宰杀和分解牛的技艺非常高超,声音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