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船夫     
学者叫船夫带他过河,因为那条河很宽,船划到中途,学者就闷得慌,他跟船长搭讪道:“船家,我们说话吧。”他想了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问船夫:“你学者音韵学和语法吗?”  相似文献   

2.
国外学者在对新中国历史的研究中,围绕着新中国创建的历史意义、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失误的根源、建国后的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改革开放的评价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定性等问题,形成了不同模式的理论解释。系统总结国外学者在上述问题上的研究并进行客观的评析,对于新中国历史研究的深入有一定借鉴和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3.
(一 )指责毛泽东是“民粹主义者”的论点最早来源于国外学者 ,如美国学者莫里斯·迈斯纳在《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和乌托邦主义》(见《五四运动与中国文化建设》上册 2 3 5页 )一文中 ,就说毛泽东是民粹主义者 ,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为此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在时任研究室副主任沙健孙的主持下 ,于 1992年 9月 11日在北京召开评析国外中共党史研究论著的学术座谈会 ,主题是评析所谓“毛泽东思想具有民粹主义倾向”这一观点。《中共党史研究》 1992年第 6期 ( 11月 2 5日出版 )发表了三篇评析性文章 ,即石仲泉《关于国外毛泽东研究的民粹主义问题…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深入推进,学者型官员逐渐增多,“学者从政”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要研究学者从政的利弊,以及如何推行学者从政的干部选拔方式。此种选拔方式虽然利弊共存,但只要把握适当的选拔数量和遵循科学的选拔原则与程序,并在实践中予以不断调整和完善,它依然是选拔干部的一种有效方式。建立学者从政的制度化体系,是新时期推行“学者从政”的客观要求与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5.
做新闻标题的总要求是“美知双收”,但“美知双收”共分三个层次。“美知双收”是院校和学者提出来的,指的是做新闻标题的要求;“美知双收”有三个层次,这是我的实践体会,讲的是如何做出新闻的好标题。  相似文献   

6.
国外学者眼中的中国改革开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外学者称改革开放为世界造就了“中国奇迹”。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不少外国学者对中国的发展道路和模式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纷纷将眼光投向中国,就中国改革开放的道路、成就、问题、世界影响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和评价。应当说,对于中国改革开放这一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国外学者是难于做到全面而深刻的判定的,因而如果不拘泥于“全面性和深刻性”来要求国外学者的研究,我们仍然发现其中的不少研究和结论是可以借鉴的。  相似文献   

7.
艾丹 《党史文汇》2009,(10):41-42
随着学术界对中共党史资料的挖掘与考证,学者们对“毛泽东思想”科学概念的首创者众说纷纭。多数学者认同“最早提出‘毛泽东思想’的是王稼祥”的说法,也有学者认为张如心虽然没有明确使用“毛泽东思想”一词,但对“毛泽东思想”的提出做了大量的工作,可以视其为提出“毛泽东思想”的第一人。还有学者指出,最早提出“毛泽东思想”的是邓拓。  相似文献   

8.
《党建》2009,(9):64-64
毛泽东早在17岁那年开始学习英语 很多人认为毛泽东是在晚年开始学英语,但是,毛泽东接触英文实际上是很早的。美国学者罗斯·特里尔写的《毛泽东传》中提到,1910年毛泽东离开韶山老家,进入湘乡县城新式学堂——东山小学堂读书,那里有一个从日本留学回来的老师,教英语和音乐。所以,毛泽东最早是在17岁那年开始学习英语的。  相似文献   

9.
亨利·基辛格是美国著名学者和外交家,在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过程中,充当过极为重要的特殊角色,是两国最高级会谈的先行官。他与毛泽东有过多次热情的会见,进行过长时间的真诚而无拘束的谈话,毛泽东给他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  相似文献   

10.
一句话新闻     
《廉政瞭望》2010,(5):9-9
新华网调查显示,“收入分配”登上2010年“两会最关心话题”之榜首,学者指出这是决定“结构调整之年”成败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1.
学者龚育之     
“龚育之”三个字,在国人眼里是与“伟人理论”、“中共党史”、“科技哲学”相关联的代名词。近距离接触这位博学多才的大学者,发现他是那样的谦逊、和蔼、可亲、可敬,当然更能感受到他的严谨、正直、宽厚、渊博。似乎,龚部长、龚校长、龚主任之类常用的称谓已不再适用,龚老师才是心底最真诚的称呼……面对面地聆听毛泽东纵谈哲学在中国理论界,不知道龚育之的人大概很少,但知道他的红色家  相似文献   

12.
世声     
《党课》2013,(3):124-124
中国的进步不是靠一帮勇敢者去触碰勇气的上限,而是靠普通人一起一点点抬高勇气的下限。——学者刘瑜眼中的“担当”  相似文献   

13.
吴双墩 《学习月刊》2013,(15):12-13
新西兰著名学者史蒂文·罗杰·费希尔在《阅读的历史》的前言中写道,阅读,“它是水上之舟”,是“透射到幽暗深井的一缕光”,是“永远的文明之声”。他认为,“世间最神奇的事莫过于阅读”。  相似文献   

14.
因毛泽东发表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在筹建新中国过程中所发挥的独特作用而进入西方学者的研究视域。70年来,西方学者围绕《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进行了一些研究,呈现了《论人民民主专政》研究视角的多维性、《论人民民主专政》生成逻辑的多重性、《论人民民主专政》"问题域"多样性等特点,反映了西方学者对待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的矛盾心态,即肯定与否定交叉、正确阐释与曲解误读交织。出现这种现象,既有意识形态的原因,也有研究方法局限所致。  相似文献   

15.
红色故事     
《支部生活》2015,(3):48
毛泽东:"反面的东西"也要读阅读相同题材内容的书,毛泽东习惯把叙述不同甚至观点相反的著述,对照起来读。例如,他读美国历史,就让人到北京图书馆、北大图书馆去借,专门写条子说,不光是马克思主义学者写的,也要有资产阶级学者写的。他研究拿破仑的书,就找来苏联、法国和英国学者写的《拿破仑传》和有关著述,对照起来读。为读《楚辞》,1957年12月,毛泽东一次就要了50余种古今对《楚辞》有价值的注释和研究书籍。为研究《老子》,  相似文献   

16.
王群生 《思考与运用》2006,(3):10-10,16
什么是巴渝“人文精神”? 时至今日,学者有学者的思索,专家有专家的论述,大师有大师的认定……而普通的巴渝百姓,当也有自己朴素的看法、想法与说法。真个是见仁见智、莫衷一是。  相似文献   

17.
80年代以来,有关毛泽东生平、事业的传记、小说、回忆文章、影视大量涌现,研究毛泽东思想的各种学会如雨后春笋,研究成果累累,毛泽东的著作、像章、画像成为珍贵藏品,毛泽东颂歌传遍神州大地,到毛主席纪念堂瞻仰和到毛泽东故乡韶山参观的人数逐年增加。……中国的“毛泽东热”陡然而起。从工厂到田间,从机关到学校,从剧场到影院,从繁华都市到中小城市以至茅舍,从街头巷尾到学者书斋,无处不见“毛泽东”,仿佛毛泽东重返人间。去年随着毛泽东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活动的开展,新闻、出版部门又集中刊登、出版了一大批纪念、研究毛泽东…  相似文献   

18.
让人非我弱     
赵亚兴 《奋斗》2009,(12):60-60
沈从文先生的墓,在他的故里湘西凤凰县听清山的五彩石下。墓碑的后面有张允和(沈从文夫人张兆和的二姐)撰写的碑文,“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简短的十六个字.概括了这位著名作家、学者一生的为人。每句后一字,组成的:“从文让人”,也可以说是他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让人,忍让,让他享年八十有六的高寿,让他由作家转为学者,铸就大事业,而享誉中外。  相似文献   

19.
妙语连珠     
王克强 《求贤》2009,(12):27-27
可以写在纸上的叫制度。不言而喻的规则叫文化,比如“必须打领带上班”是制度,“不穿背心上班”是文化。——社会学者谈“制度”与“文化”的区别  相似文献   

20.
姬建民 《党课》2013,(5):102-104
1945年4月24日,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作政治报告时,就党的建设问题,提出“要讲真话”,并总结出“三不”,即:不偷、不装、不吹。讲真话,每个普通的人应该如此,每个共产党人更应该如此。时过68年,毛泽东关于“要讲真话”的论述,于今仍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